一定不能让子弟兵失望

五指山市即将入伍新兵与小朋友一起接受国防教育
船舷切开碧波,万里海疆,乘风破浪。
茫茫夜幕下,一艘载满军人的补给船在南海某海域一路向南。
五指山拥军支前队队员、39岁的黄海林已经呕吐了7次,几乎连胆汁都吐了出来。这位黎族竹木器乐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风浪中皱着眉头紧紧握住船边围挡,挣扎着站了起来——整齐列队的军人们,正期待着欣赏她独具特色的鼻箫演奏。
“一定不能让子弟兵失望!”黄海林说。
就在登船前一天,她和其他五指山拥军支前队队员一起来到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在重山翠柏间,在一座座革命先烈墓碑前,黄海林再次感受到无尽的力量:作为本地人,对这片曾见证军民浴血奋战、创下“二十三年红旗不倒”奇迹的红土地的热爱,已经融入骨血、刻进基因。
鼻箫悠扬的旋律在海天之间回荡,那清澈动人的音色,如同五指山上吹过的风,穿透呼啸的波浪和汹涌的涛声……
当黄海林的鼻箫声还飘在海上时,五指山脚下的王福利已经把菜豆腐装进筐,今天他准备把这筐新鲜出锅的菜豆腐送给驻地部队。
厨房的炉火映着他布满老茧的手,王福利拿起电话打给司务长,以不容辩驳的口吻说:“给你们送点菜来!”50多岁的王福利是土生土长的五指山人,从小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父亲曾是支前民兵,母亲也常为过往部队送饭送水。
“拥军不是一阵风,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王福利说。30年来,他坚持为驻地偏远的某部官兵送菜,风雨无阻。用王福利自己的话说,他送的不是菜,是真情,是红土地上人人都懂的拥军爱军情。
这些年,摩托车骑坏了8辆,山路走了近5万公里,他记不清送过多少斤菜、多少碗菜豆腐,却能说出每个战士的口味:“老李爱吃辣,小张怕酸……”
一次刮台风,前往部队驻地的木桥被冲垮,河水漫过膝盖。他扛起菜筐往河里走,结果脚下一滑摔进水里,他的第一反应却是把菜筐举过头顶——菜没掉,连泥都没沾上。浑身湿透的王福利赶到军营时,顾不上流血的膝盖,只催着“先分菜”。看着战士们吃上热菜,他靠着门框笑了——红土地的拥军情从来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把守护放进日常,暖官兵的胃、续红色基因里的情。
和王福利一样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的五指山人还有很多,张江英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见到她时,她已经帮毛贵村95岁的琼崖纵队老兵王建华整理好了老式军装,然后小心翼翼地把老人珍藏的纪念章别在老人左胸前——这是1949年王建华参军时获得的。
为了寻找健在的琼崖纵队老战士和抗战老兵,张江英的脚步踏遍了五指山的沟沟坎坎。有次找深山里的老兵,她走了3小时山路,雨天摔了好几跤,却把相机护得严严实实。
在毛贵功臣亭下,她调整角度让阳光落在王建华脸上:“爷爷,想想当年和战友并肩的日子,笑一个!”相机“咔嚓”一响,老人的笑容定格在光影里——这是她为110余位老兵拍的第832张照片。如今,这些照片放进了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也登上五指山舰。当看到孩子们围着照片问“爷爷当年怎么保卫根据地”时,张江英知道,红色基因正通过镜头传递,从老兵的记忆里,走进年轻一代的心里。
本刊记者 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