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共情 全网共铭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报道实现矩阵内播放(阅读)量10.34亿次,全网总触达量41.43亿次
全民共情 全网共铭
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活动期间,宣传中心以“山河铭记 英雄回家”为主题,坚守内容价值高地,通过直播、短视频、海报、图文稿件等全媒体形态,创新表现形式和传播语态,用心创作了一批报道作品,再次将广大民众与国家行动相连接,组织了一场覆盖全网、触动全民、贯通全域的重大主题宣传活动,营造了国家尊崇英烈、人民铭记英雄的浓厚氛围。
据统计,“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报道实现矩阵内播放(阅读)量10.34亿次,全网总触达量41.43亿次。其中,《你们的名字》宣传片、“山河铭记 英雄回家”等69个相关话题登上各平台热搜榜。
思政引领,全网共上一堂国防思政课
自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活动起,宣传中心连续四年面向全网推出主题直播。直播内容不断丰富、呈现方式不断创新、影响力持续扩大。今年,宣传中心聚焦“英雄回家”主题,强化“山河铭记”系列品牌,以45小时不间断主题直播为主线,面向全网推出百城百校大型网络国防思政课。
技术赋能打造多维视界。直播采用多线视频切换模式,主线归国活动与辅线环节(包括重走鸭绿江、专家探访、相约老英雄、街边采访、全国各地高校诵读祭文、现役部队录制缅怀视频、红色纪念馆讲解等)交替进行,既保证了活动现场的完整呈现,又以丰富的内容编排持续吸引受众注意力。值得一提的是,直播通过云端课堂的形式走进百城百校,嵌入了年轻一代的成长记忆。
优化配置助推协同发力。9月11日17时,“山河铭记 英雄回家”网络思政课直播正式开播,陆续推出独家访谈、实地探访、历史回眸、回家纪实等内容,以全天候、全媒体、全覆盖直播形式,带网友沉浸式、行进式感受活动氛围。相较往年,今年直播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了多平台协同发力。联动人民日报、新华社、国防部发布、“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军号等211家中央和军地主流媒体参与转播,45小时内8346.27万人次走进直播间观看。
主流价值实现创新表达。邀请志愿军老战士涂伯毅、著名军事专家杨南镇、国家短道速滑队运动员武大靖及青年演员黄晓明、胡歌等16位正能量代表人物作为思政课召集人;联合电影《志愿军》剧组共创发布短视频及海报,总浏览量达1132万次,通过贴近青年受众喜爱的产品形式,成功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广泛传播与创新表达,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生动案例。
具象事物强化集体记忆。邀请特级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上甘岭特功八连”、“黄草岭英雄连”等10支抗美援朝英雄连队和黄继光纪念馆、杨根思烈士陵园、李家发烈士纪念馆等12家抗美援朝纪念设施参与录制,通过真实场景、真实人物、真实故事,强化集体记忆,使宏大叙事有了具象化的情感依托,让历史走进现实,让英雄走近青年。
立体呈现,全媒体传播出新出彩
自9月8日起,宣传中心依托“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矩阵,连续推出主题宣传片、系列短视频、独家评论、特稿、原创海报、祭文诵读、暖心回顾等1520个内容产品,实现“刊、网、微、端、屏”全平台、立体化传播。其中,原创策划长视频、短视频产品达40个,图文稿件8篇、重磅评论1篇,并在退役军人事务部官网和《中国退役军人》杂志开设“山河铭记 英雄回家”专题专栏。
设置议题,建强舆论引导阵地。本次宣传报道期间,宣传中心充分发挥舆论引导职能,积极设置并引导“山河铭记 英雄回家”“老战士迎接战友回家哭了”“黄继光墓前多了一枚党员徽章”等69个相关话题登上各平台热搜榜,获得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开屏推荐,形成现象级传播效应。
联合策划,营造浓厚尊崇氛围。9月11日,由褒扬纪念司(国际合作司)与宣传中心联合策划的主题宣传片《你们的名字》全网发布后,迅速被新华社、环球网、人民政协报等206家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获中央网信办全网置顶推荐,总播放量达7352.4万次。该片以青少年视角切入,用饱含深情的镜头语言和震撼的历史画面,唤起了受众对英雄名字的集体记忆。此外,宣传中心联合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北京歌华城市电视等机构,在沈阳、厦门、海口、柳州等百座城市的超3万块户外大屏、楼宇电视、校园屏幕上同步点亮“致敬之光”,覆盖468所高校及中小学。14个省(区、市)及58个市、县参与本次“点亮”计划,以灯光盛宴营造全民迎接英雄回家的尊崇氛围。
实体互动,线下仪式增强参与感。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外,宣传中心连续第五年设置公众留言展板。“山河铭记 英雄回家”“祖国接您回家”“民族脊梁”“致敬英雄”等真挚留言,承载着人们对志愿军英烈的无限敬仰与深切怀念。同时,在沈阳和平广场举办的主题书画摄影展,通过肖像照的艺术形式再现了30位曾赴朝作战的英雄形象,吸引众多民众参观留言,提升了本次归国活动的公众参与感。
情感叙事,共情传播链接全民心灵
本次主题宣传报道延续并深化了“以小见大、以情动人、以新引人”的叙事策略,聚焦小人物,选取小切口,捕捉小细节,展现大主题,通过真实、细腻、温暖的内容设计,创新故事表达方式,增强受众的在场感与共情力。
以小见大,将个体记忆与民族历史相连。邀请港澳学生赴北京、丹东、沈阳参加纪念活动,并在丹东鸭绿江上抛撒花瓣,缅怀志愿军英烈,将港澳同胞与祖国紧密相连,宣传中心发布3条原创短视频,全网浏览量破2000万次;原创稿件《在迎接英烈的队伍中,他手中的枫叶散发清香……》将一场宏大的国家活动,转化为一个个具体、微小却无比动人的故事,将个人记忆、家族传承与民族历史相联系,不仅仅是在报道“接英雄回家”这件事,更是在诠释“山河铭记”的深刻含义。
以情动人,将个人情愫转化为全民共情。短视频作品聚焦英雄回家的每一个动人瞬间,如老战士泪迎战友、青年学生抛撒花瓣、市民自发参与悼念等场景,通过真实镜头捕捉民族情感流露的真挚时刻。2025年9月12日,“中国退役军人”发布原创短视频《抗美援朝老战士摸到了现役步枪》,全网浏览量破2880万次,被新华网、沈阳日报等多家媒体转载。2023年11月21日,抗美援朝老战士王金玉一句“没穿军装不摸枪”感动了无数网友。两年后,在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鸣枪礼兵训练现场,当王金玉接过礼兵的步枪,他灿烂的笑容透过荧屏勾起网友的温暖回忆,这一刻,千万网友与老兵一同圆梦。
以新引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本次活动突破时空限制,运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手段,构建了一个全域覆盖、全民可及的传播场域。由宣传中心创作的纪实短视频《英雄回家路》,以第一视角带领受众穿越时空,回顾本次归国活动的点点滴滴,感受英烈归国之路的感动与温暖;“线上接力诵读祭文”活动,则事先征集意愿,让每一位有意愿的网友都能化身归国活动的参与者,用声音传递敬意,以接力凝聚合力。这种充满代入感和互动性的新形式,吸引了年轻群体和系统内外工作人员的主动关注和积极参与,通过多层次的情感铺设,开展了一场全民参与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主题宣传,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将“英雄回家”这一国家行为转化为全民共情、共参与、共记忆的一堂大思政课。迎回的是英烈遗骸,缅怀的是广大英雄,顺应的是人民情感,教育的是亿万后人。接下来,宣传中心将继续坚持“内容为王”,创新叙事表达和传播方式,强化主题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推动英烈精神融入国防教育、社会文化和公众日常,讲好英雄的故事,凝聚奋进的力量。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 胡家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