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工作如何在戍边中发挥作用?
阿拉善-军民联防加强边境管理(焦忠诚摄)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宛如一道坚实的屏障,横亘在祖国的西北边陲,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700多公里,是我国边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这里常年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给戍边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
阿拉善盟各级党委、政府发挥双拥工作在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力改善驻军部队水、路、电、讯等基础设施,积极解决随军家属就业、子女教育优待问题,大力夯实边境地区军政军民团结基础,充分发挥退役军人在戍边维稳中的作用,全面推进双拥工作,形成“军民同心守边防”的强大合力。各族干部群众与驻军部队紧密团结,共同为维护边疆稳定、国防安全、生态多样和民族团结贡献新时代双拥力量。
充分发挥双拥力量为戍边服务
在驻阿某边防旅清河口模范边防连,记者看到了崭新的营房、现代化的训练设施、纯净水设备和长明电,手机信号塔矗立在连队旁,新修的水泥巡逻路笔直地伸向远方。
“过去可不是这样。”随行的老连长吴初一感慨道,“那时连队条件非常艰苦,用的是苦涩的盐碱水,人吃的水要到85公里外去拉运;没有稳定的长明电,夜里只有柴油发电机的噪声相伴;巡逻路崎岖不平像搓板;通讯设施一刮风就失灵;新鲜蔬菜更是难以保障。”
吃水难曾长期制约着戍边质效。该连地理位置特殊,地下水稀缺且含大量盐碱,过去连队饮水依靠水车从相邻连队拉。一旦遭遇极端天气,断水困境便随之而来。
如今,当地政府千方百计为连队打好深水井,并安装了净水设备,官兵24小时都能用上安全达标的饮用水。这一变化极大提升了官兵的生活质量和戍边热情,“现在巡逻归来就能洗上热水澡,大家工作的劲头更足了!”分队领导张祥的话道出了官兵的心声。
为连队解决用水问题,是阿拉善盟委、行署发挥双拥力量为戍边服务、为边疆稳定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盟委、行署持续努力下,一线边防连队和驻阿部队的照明用电、通讯条件也实现了质的飞跃。阿拉善盟为偏远哨所铺设了供电专线,彻底结束了边防官兵“柴油发电机噪声伴眠”的历史,移动通讯的5G信号覆盖范围直达巡逻终点……如今,即使在戈壁深处,边防官兵也能与指挥部保持实时联通,边境应急响应速度大幅提高。
双拥力量的发挥还体现在对戍边官兵及其家属的人文关怀上。阿拉善盟建立了“军人保障绿色通道”,设置定向岗位,连续两年公开招录随军家属到事业单位工作,让长期分居的家庭实现团聚;为随军家属提供技能培训和创业贷款,开发300余个公益性岗位,全方位为随军家属撑起就业“一片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落实军人子女教育优待政策,让军娃上学更省心。驻阿某边防旅领导戎军感慨地说:“家属就业、孩子上学都不用愁了,官兵的后顾之忧没有了,戍边的心就更坚定了。”
“双拥力量不仅是看得见的硬件,也包括摸不着的精神食粮。”阿拉善盟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包塔拉告诉记者,每逢“八一”、春节等重要节日,全盟各旗(区)乌兰牧骑等文艺团体都会深入边防连队、哨所,为官兵送上文化盛宴。同时,“政策宣讲小分队”也深受官兵欢迎,律师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干部详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让官兵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关怀与支持,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包塔拉介绍,“最好牧场为航天”的壮举,是阿拉善人民自觉践行双拥精神、主动服务国家大局的“精神坐标”。在额济纳旗宝日乌拉党政机关旧址,记者深切感受到那段感人至深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为全力支持我国航天事业起步发展、保障试验场地建设,额济纳旗各族群众毅然告别水草丰美的世代家园,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曲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动人篇章。当“东方红一号”卫星从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上升空时,额济纳的牧民们满怀自豪地说:“为了国家能挺直腰杆,我们再辛苦也值了!”
依靠群众是双拥力量重要抓手
“守好祖国的北大门,更需要军民同心。”阿拉善盟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刘艳告诉记者,驻阿部队以真挚的情感和务实的行动,始终践行着“把人民当亲人、视驻地为故乡”的承诺,全心全意依靠当地群众、帮助当地群众,成为新时代发挥双拥力量的重要抓手。
刘艳介绍,阿拉善盟地广人稀,坐拥27万平方公里面积,仅有26.9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上不足1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但恰恰是这片土地,成为人民军队与人民血肉相连的见证。”
2024年夏季,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突降罕见暴雨。凌晨3点,牧民那迪盖家被山洪围困,绝望之际他拨通了驻阿某部电话。指导员闫肃连夜带领7名官兵前往展开营救,他蹚着没过大腿的洪水将那迪盖背到安全地带。洪水退去后,官兵又帮忙清理淤泥、重建住所。那迪盖哽咽道:“有解放军在,啥困难也不怕!”这样的故事在阿拉善屡见不鲜:官兵春季帮农牧民剪驼毛、羊毛,夏季送水抗旱,秋季搬运冬储饲草,冬季护送牧民转场——戍边不仅是守国界,更是护家园。
在乡村振兴方面,部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边境嘎查的“硬核”后盾。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哈图陶勒盖嘎查与驻阿某部结对,部队帮助嘎查修建蔬菜大棚、地窖,购买农用无人机,并教会农牧民使用,提升了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当嘎查路被山洪冲毁时,部队及时送来挖掘机,还派工程骨干指导修路,赢得了农牧民的衷心感谢。驻阿军医组建“流动医疗队”,每月深入牧区义诊,为牧民健康保驾护航。东风镇的军嫂们帮助当地农牧民搭建牧区电商平台,让当地特产走出戈壁,助力农牧民增收。驻阿某边防旅一级军士长曹洪亮,25年来先后资助6名贫困学生从小学读到大学,7次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捐款……如今,受助的赵陈龙已成为体育老师,他说:“曹班长教会我感恩,我要像他一样帮助更多的人。”这些善举,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农牧民与部队的鱼水情。
国防教育是阿拉善的又一张闪亮名片。每年开学季,官兵都会走进中小学校,为孩子们开展军事训练并讲述“开学第一课”。在巴彦陶来苏木“天宫课堂”地面分课堂,同学们通过手动操作感受航天科技的魅力,在心中早早种下了保卫家园、建设祖国的种子。
退役军人是双拥力量重要组成
退役军人作为新时代双拥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疆戍边维稳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阿拉善盟的退役军人志愿者群体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退役军人已成为戍边维稳不可或缺的力量!”额济纳旗副旗长牧仁告诉记者,在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组织下,退役军人志愿者深入边防哨所与戍边堡垒户家中,开展“爱边守边固边”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宣讲法律知识、医疗巡诊、文艺演出、走访慰问及军民联合巡边等系列活动,丰富边防官兵及农牧民生活。同时,统筹推动退役军人工作成员单位常态化开展走边关活动。各单位结合职能,深入边境一线嘎查(村),助推“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凝聚全社会爱边守边合力。退役军人社工志愿服务队聚焦红色教育和民族团结,面向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等群体开展公益课堂、社会实践45场次,服务1200余人次,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传承红色基因……
“2021年以来,阿拉善盟立足退役军人工作实际,发挥系统优势,共组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43支,吸纳志愿者580余人,组织开展活动630余场次,参与活动者超5900人次,有效缓解边境‘空心化’状况,彰显退役军人群体在固边兴边中的重要作用。”包塔拉告诉记者,如今边境监控系统已覆盖58%重点地段,牧民会在信号盲区巡逻;官兵用无人机侦察,仍会和护边员围坐交流动态。“这种传统与现代交融、军民同心的发展模式,正是阿拉善盟双拥力量的生动体现。”包塔拉说。
本刊记者 刘 新 本刊见习记者 马英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