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新时代大漠双拥壮美画卷——对话阿拉善盟委书记 黄雅丽

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一角

新: 新时代中国双拥   黄:黄雅丽

新: 阿拉善盟作为国防地位特殊的边疆地区,在传承双拥优良传统方面,有哪些根植于本土的精神内核和实践根基?

黄: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面积27万平方公里,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700多公里,境内驻军规格高、军兵种齐全、军人数量多,是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有着深厚爱国情怀和光荣拥军传统的地方。

1958年,党中央决定在额济纳旗建设我国第一个导弹卫星试验基地。为支持国防建设,额济纳旗人民政府和4000多名牧民赶着7万余头牲畜,辗转千里、3次搬迁,把世代居住、水草丰美的6万平方公里牧场献给了国防航天事业。那片被让出的草场就是东风航天城,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发源地,成就了中国人“两弹一星”梦、航空航天梦,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史上的诸多“第一”。

60多年来,“最好牧场为航天”的佳话一直在大漠戈壁传颂,以支持服务国防航天为己任,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与驻阿部队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已深深融入全盟人民的精神血脉。目前,额济纳旗连续7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县、连续9次被命名为全区双拥模范旗,阿左旗和阿右旗分别连续8次、7次被命名为全区双拥模范旗。

新:面对新时代双拥工作的新要求,请问阿拉善盟在进一步升级体系建设、提升制度效能方面,有哪些持续增强双拥工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深化方向?

黄:多年来,我盟积极创新双拥体制机制,全力营造关心国防、支持军队、尊崇军人的良好氛围。

加强党对双拥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双拥工作全过程,列入盟委重要议事日程、党政班子考核内容、全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军地双方互提需求、互办实事清单,健全党委议军会、军地联席会、专题协商会等制度,举全盟之力为驻阿部队解难事、办实事,形成了“党委统领、政府推动、军队带头、警方助力、全民参与”的双拥工作格局。

全力服务部队备战打仗。聚焦提升平战转换、国防动员和综合保障能力,编制盟旗两级国防动员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常态化开展国防教育和潜力调查,建成盟级应急指挥调度中心,着力加强战备设施、训练场地、物资储备建设,高效服务保障驻阿部队练兵备战。全盟共组建应急救援、边防巡逻等民兵队伍41支2000余人,组建无人机侦察等专业保障队伍9类400多人,每年开展军地联合指挥演练。

全面夯实双拥工作基础。持续拓展社会化拥军举措,乌兰牧骑常态化赴军营开展慰问演出,公共场所广泛设置优先优惠服务标识,积极引导各行业领域主动提供拥军服务,扎实做好军供保障工作。建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高标准建成104个“五有”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其中57个完成全国示范型创建,为退役军人提供多维度、精细化服务。

持续营造尊崇尊重氛围。创新完善普惠与优待叠加的政策体系,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中设置退役军人定向岗位,举办无人机驾驶、特色种养、网络直播、智能办公、AI技术应用等培训,搭建线上线下就业招聘平台,建成盟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园,推出“崇军贷”金融产品,为退役军人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全盟退役军人安置率和报到率均达100%,实现了部队、接收单位、退役军人“三满意”。

新:在航天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阿拉善盟在服务保障军事基地、深化双拥共建方面做了哪些布局和举措?

黄:在自治区党委的支持推动下,2024年1月,自治区出台《关于加强阿拉善盟境内两大军事基地服务保障工作的具体措施》,为我们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提供了更坚实的支撑。我盟坚持把服务保障两大基地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主动承接基地社会服务功能,统筹做好行政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重点工作,努力把“东风航天城在阿拉善、在内蒙古”这张名片擦得更亮。

健全完善组织体系。成立盟委、行署牵头的领导小组,明确1名副盟长专司服务保障事宜。设立东风航天城办事处党组,组建公安、市监等属地机构,选优配强办事处、街道办班子力量,充实社区工作队伍,制定重点工作清单和推进机制,实现服务力量有效覆盖两大基地。

助力基地建设发展。主动加强与甘肃省酒泉市沟通协调,推动停滞10年的航天公路升级改造工程重启建设,两大基地之间的通勤更加高效便捷。我盟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全力为官兵家属营造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我盟以市政道路、供水供热、污水处理和老旧小区改造等为重点,对基地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建成了东风航天城首个新能源充电站,配备新能源公交车,免费开通2条公交线路,为官兵家属提供便捷出行服务。引进中石油内蒙古分公司,完成天然气管道敷设和3100户燃气接入,结束了官兵军属“扛罐上楼”的历史。

优化提升公共服务。我盟核增事业编制60名,专项用于招聘基地退役士兵;开发政策性、公益性岗位,面向基地家属招聘400余人,涵盖教育、社区和行政执法等岗位。设置便民服务中心和车驾管业务窗口,开展婚姻登记、法律公证、社保医保、驾管驾考等代办帮办服务。在东风航天城设立额济纳旗疾控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动内蒙古医保系统接入基地医院,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实现军地医疗资源联动互补。军地双方联手打造红旗市场,建成京东超市和14家连锁店,“阿拉善礼物”特产直营店受到基地官兵和军属欢迎。协调自治区通信、邮政、金融机构入驻东风航天城,实现更多内蒙古元素“亮相”两大基地。

新:在推动军民共建、深度发展方面,阿拉善盟还有哪些创新举措?

黄:近年来,我盟聚焦生态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守土戍边等重点领域,统筹推进、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富有阿拉善特色的新路径。

生态建设方面,将打好“军事基地护卫战”作为全盟防沙治沙“七大战役”的重点,投资6.9亿元,在两大基地周边累计实施人工造林种草、退化林修复、沙化土地综合治理96.6万亩,构建形成闭环生态屏障,有效遏制沙漠侵袭基地势头。

基础设施方面,2023年,自治区启动边境地区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军地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在边境一线新建水源井542眼、储水窖 162座,铺设供水管网196公里,升级改造边防巡逻公路241公里,广电网络与通讯信号普遍覆盖,边境群众和边防军警彻底告别了“喝苦咸水、用不上网电、看不上电视、通不了视频”的历史。

产业发展方面,充分发挥阿拉善作为国家重要航天基地和试验测试基地的独特优势,有效打通军队高端科研资源向地方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和低空旅游示范区,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融合发展格局。

守土戍边方面,有效整合资源力量,统筹推动新能源、防沙治沙、特色产业、矿产资源开发等项目向边境地区布局,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积极探索“党政军警企民”合力强边固防新模式。边防部队与边防派出所、企业、民兵、护边员建立常态化联合巡逻机制,形成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立体化防控体系,实现了对边境辖区全域、全时、全方位管控。


新:阿拉善盟是多民族聚居区,军民如何共同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和谐? 

黄:阿拉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源远流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积淀深厚。全盟共有38个民族,多民族家庭在这里非常普遍,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亲如一家。多年来,我盟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2023年1月,我盟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荣誉称号,涌现出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尼玛老人等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

2024年,我盟进一步提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奋斗目标,聚焦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下一步,我盟将持续推深做实创建工作,深入挖掘好讲述好全盟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忠诚守边、服务国防、建设北疆的先进典型和生动事迹,用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贡献阿拉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