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终点处的双拥誓言

铺开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壮阔画卷,最耀眼的篇章,正是长征。

勾勒纵横华夏的红军长征路线图,笔锋停驻之处,恰是固原将台堡。

91年前,江水奔涌的于都渡口,谁也未曾料到,前方竟是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82年后,在红旗猎猎的三军会师纪念馆,巍峨六盘山为证,“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的号令,从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传遍神州大地。

2025年4月3日,固原春寒未消。凌晨5时,一支队伍在夜色中悄然启程。鲜红的校旗迎风招展,连续30年,这支年轻的队伍向着同一个目的地进发。

全程108里,耗时10小时。每年清明前夕,固原二中、弘文中学2000多名师生翻山越岭,徒步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英烈。初一学生黄文忠揉着酸胀的小腿骄傲地说:“烈士们当年用鲜血铺就的路,请让我用脚步去丈量!”

祝贺的微信如潮水般涌来——“又是一年任山河,太棒了!”此刻,弘文中学校长任皓脑海中闪过的,却是2022年的清明。当一切准备就绪,学校突然接到电话:“今年的任山河建议取消。”抱头痛哭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那一刻,任皓的脸上是笑容而非泪水。他知道,对英烈的尊崇,已刻进孩子们的血脉。

“快10年了,子弟兵的恩情铭记在心!”将最后一头西门塔尔牛从磅秤上牵下,中河村“兵支书”兰文明的眼中泛起泪光。2016年冬,一个穿着绿军装的身影冒着寒风第一次来到脱贫攻坚重点村中河村。推开乡亲的家门,固原军分区负责帮扶工作的时任干事蔚精卫眉头紧锁,“兰书记,我们能做点啥?我们必须做点啥!”

短暂的会议带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一张“老年饭桌”开启长达10年的帮扶佳话。军分区出资,让全村65岁以上老人吃上免费饭菜。外出务工的村民托兰书记给部队捎句话:“等我回村了,你们一定来家里吃顿热乎饭!”

2018年,部队给村里建起牛棚;2019年,部队出资为村里购置90头育肥牛;2025年,军分区再投入资金,帮助中河村添置了磅秤。从此,中河村的牛再也不用借别村的磅秤称重。村委会里,兰书记向众人宣告:“中河村有了自己的产业,这里面,饱含着人民子弟兵的深情厚谊!”

“光阴有限,胸襟无限……”台上,主持人满含深情地念诵颁奖词;台下,宁夏“最美退役军人”王欢情不自禁将手掌按在胸膛上——他的思绪重回维和战场。

爆炸声震耳欲聋,醒来时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王欢的胸膛隐隐作痛,海外维和在他身上留下了永恒的“军功章”。

“像一颗出膛的子弹。”部队首长如此评价王欢。2006年夏天,正在作战值班的王欢接到家中打来的电话:“母亲去世了!”头七刚过,王欢跪在母亲坟前,泣不成声:“妈,儿子不孝,比起您和家人,我的战友更需要我。”三个响头重重叩在地上,王欢拍掉身上的泥土,赶赴抗洪一线。

大儿子出生时,王欢向妻子承诺:“等儿子上小学,一定买个大房子,让你们娘俩住得舒舒服服。”但他食言了。小女儿出生时,王欢再度向妻子保证:“等女儿上小学,我们就换房!”他还是没能做到。如今,一家四口依旧住在当年的婚房里,王欢和儿子挤在一张高低床上。而他资助的16个困难退役军人子女中有14个已考上大学,为帮扶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投入的资金总额,早已突破1000万元……

“军旅生涯,有遗憾,但从不后悔!”2025年5月8日,固原市职业技术学校大礼堂座无虚席。宁夏老兵宣讲团主题巡回宣讲首场报告会隆重举行。面对台下观众,压轴登场的王欢袒露心扉:“我唯一遗憾的,是亏欠家人太多。”

从赣南人民的“十送红军”,到湘粤赣边界的“半条棉被”,再到大凉山深处的“彝海结盟”,一部红军长征史,处处军民鱼水情。单家集清真寺外的石碑上,“单家集夜话”的动人篇章谱写了民族团结的红色佳话,蕴含着军民一心的精神内核。

今天,在长征的终点,固原双拥人迈着坚定的步伐,踏上新时代的长征路。

文/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