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戴钢珠“项链”的老兵

“老先生,请您把项链摘下来再做CT……”“我从来不戴项链……”经过一番检查,医护人员了解到,这串“项链”是老兵吴以先体内的33颗钢珠。

20世纪60年代,吴以先在一场战斗中受伤,因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2014年,这33颗钢珠在老兵做全身体检时才被发现,其中有一颗离颈部动脉很近,十分危险。多年来,这串钢珠“项链”一直留存在吴以先体内,每到雨天,身体受伤的部位隐隐作痛,他就会想起战场上的经历。

吴以先22岁就上了战场。作为铁道兵部队的一员,抢修铁路是他和战友们在战场上最重要的任务。“最重要的就是抢修车站,那是运输物资的枢纽,稍有延误便会影响全局。”吴以先说,“炸了修、修了炸,敌机一走,我们就开始抢修,要确保物资顺利运抵前线。” 被炸毁的铁轨扭曲变形,战士们肩扛枕木在焦土、弹坑间行走。

在一次作战中,吴以先所在连队遭到敌军轰炸。在爆炸声中倒地后,他被钢珠贯穿的右手不受控制地痉挛,颈侧豁开的皮肉不住地往外翻,他能够清晰地看到从腹部撕裂的伤口中滑出的肠管。吴以先忍着剧痛,继续配合机枪手进行扫射。战斗结束后,他被紧急送往医院,进行了长达7个小时的手术。

当时,医护人员未能找到吴以先体内的弹片,只好先对他的腹部进行缝合。当时,身负重伤的吴以先对组织说了三个“不要”:“不要先给我做急救,先救其他人!不要给我发残疾军人证,我还很年轻,还能为国家作贡献!不要让我离开部队,我还能战斗!”由于在战斗中表现突出,吴以先被授予“一等功臣”荣誉称号。

3个月后,吴以先回到部队,在炊事班工作。1969年1月,他被调入宣传科,成为一名宣传干事。吴以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3医院(原南宁303医院)将右手的弹片取出,但因伤势严重,他至今无法自主握拳。

2014年,经过体检,医生发现了老兵体内的33颗钢珠。当被问到是否考虑取出钢珠时,吴以先回答:“这是我和战友们并肩作战的见证,是我的勋章,我愿与它们共存。”

2003年6月退休后,吴以先开始担任所居住小区的“楼栋管家”,除了调解邻里纠纷、维护环境卫生,他还会给社区的孩子们讲战场上的故事。

“在军人眼里,只有办法,没有困难。”2021年,吴以先当选社区党支部书记,从“吴管家”到“吴书记”,他依旧事无巨细,干劲十足。

“小区居民都知道我的手机号,遇到困难,大家总会第一个想到我。”吴以先说,退休后,他还是一个兵,是服务群众的“勤务兵”。

特约通讯员 包晓霁 常梦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