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畔的深情守护 ——记武警广东总队珠海中队执勤一中队

武警广东总队珠海支队“红色前哨连”的中队官兵正在进行重温队史活动。任森摄

海风吹海浪涌,武警广东总队珠海支队执勤一中队营院内的一块巨石上,镌刻着“红色前哨连”五个鲜红的大字。

巨石如碑,铭刻着中队官兵的奉献。潮涨潮落,一茬茬官兵如同伶仃洋畔耸立的巨石,牢牢扎根哨位,将永葆本色铸忠诚的基因融入血脉,守护着城市的和平与安宁。

2025年夏,记者走进这个英雄集体,聆听他们奋发前进的勇气,感悟他们的忠诚与担当。

艺术生“改造计划”

“艺术生当兵,靠谱吗?”新兵林海生心里没底。

规矩不适应。当初在学校,林海生的作息就不规律。他时常抱着萨克斯在琴房“泡”到晚上12点,后半夜才回寝室,一觉醒来已是上午10点。可到了部队,哪有这么“自由”!

班里集合,林海生因为闹肚子去洗手间。从洗手间出来,林海生自作主张去食堂等大家。班长把林海生叫回来,当着全班的面指出问题:“部队决不允许‘我行我素’!一个人的自由散漫会影响整个班乃至整个中队的形象。”

体能有差距。刚下队时,林海生单杠只能拉3个。班长欧阳煜轩了解情况后,给林海生讲了中队“军体标杆”李渊的故事。

“90分钟213个‘单杠卷身上’,李渊可是‘牛人’!”林海生说。

“那你知道‘牛人’刚下队时身体素质并不突出吗?通过闲暇时间不断加练,他才有了今天的成绩。”班长告诉林海生,要想单杠拉得多,增加上肢力量是关键。

原来李渊不是‘牛人’是‘狠人’,只有练得比别人狠,才能比别人强。一到休息时间,林海生就往健身房里钻。

林海生早就听说“红色前哨连”的“红连乐队”是武警广东总队特色文化队伍之一,可科班出身的林海生最开始真没太当回事。

第一次去乐队报到,林海生长了见识。作词、编曲、键盘、吉他、小号手,乃至调音师和后期制作,“红连乐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来到“红连”后,由于经常演奏《红色前哨》《红色战歌》这些中队原创歌曲,“红色”顺理成章成为林海生音乐的厚重底色。

“‘红色前哨连’和我想象中的部队完全不同,它年轻有活力,就像热爱音乐的我。”林海生说。

泪洒港珠澳大桥

回到连队,陈子武数了数全身上下被蚊虫叮咬的地方。一共6处,其中两处红肿已消。在气候炎热的珠海站哨,被蚊虫叮咬是家常便饭。

2012年入伍,2024年退役,陈子武在“红色前哨连”服役12年。12年中超过2/3的时间,他驻守在港珠澳大桥人工岛上,亲眼见证这座跨海大桥从无到有。

除夕夜,万家团圆。零点钟声敲过,璀璨的灯光逐渐熄灭,港珠澳大桥宛如银色巨龙横卧海面。

“我喜欢深夜站哨,尤其是节假日。”看见这座城市安然睡去,哨位上的陈子武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守着这座桥,也守着这座城。”

陈子武说,节假日是偷渡事件高发期,偷渡客想当然地认为,节假日站岗的哨兵会懈怠,殊不知,哨位上的战士绝不会给他们可乘之机。

一年站哨300多天,平均每天3小时以上,8年间,陈子武总共在人工岛上站哨8000多小时。但部队有纪律,陈子武只守桥,却不上桥。

2017年,“红色前哨连”官兵在尚未完全竣工的大桥上进行了一次拉练,陈子武终于得以近距离感受港珠澳大桥的风采。

在22.9公里的桥面上,“红色前哨连”官兵尽情奔跑。迎着海风,他们你追我赶,“红色前哨连”的旗帜在官兵手中传递,被越举越高。

陈子武奔跑着、呐喊着,泪水在不经意间渗出眼角……

部队是你最好的归宿

2020年上半年,即将大专毕业的范顺雷始终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找到一份合适的实习。一气之下,他干脆待在家里,这一举动引起了父亲的强烈不满。

范顺雷渴望“逃离”这个家,“逃离”喋喋不休的父亲。辅导员建议范顺雷去参军,他想都没想便答应了。

去部队报到前,范顺雷的父亲查出患有肝癌。范顺雷想过留在父亲身边,但父亲见到范顺雷就像见了仇人,恨不得将他赶出门去!

“我奔向军营,留下了重病的父亲。”范顺雷说。

来到“红色前哨连”,范顺雷很快崭露头角。范顺雷的名字一次次出现在比武名单中。每次给家里打视频电话,范顺雷总是把荣誉证书一本本翻给父亲看,和父亲分享喜悦,同时也向他证明:“我不像你想象得那么差!”

2024年7月11日,范顺雷最害怕的事还是发生了——父亲去世了。

“赶快收拾行李,回家去!”听了指导员的话,范顺雷不顾一切地朝宿舍飞奔。

为了确保范顺雷第一时间踏上回乡的火车,指导员陈振炜和连队领导用最快的速度为范顺雷申请假期;班长黎举平为范顺雷抢到凌晨的高铁票,替他规划好最快的回家路线。

凌晨3点,范顺雷起床收拾行囊,打开衣柜,行李已被战友们收拾得整整齐齐。拉开背包拉链,还有干粮和早餐……

从母亲口中,范顺雷第一次知道,自从患上肝癌,一向开朗的父亲几乎再没有笑过。父亲唯一的笑容,是接到范顺雷的电话,看到他在部队立功受奖。“他总说,部队是你最好的归宿。”

范顺雷的父亲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对部队的感激,但重病在身的他把自己的儿子交给部队、交给“红色前哨连”,这是憨厚老实的他对部队最大的信任。

“未来的日子里,虽然父亲离开了我,但部队会代替他照顾我,直到我成为永远不向生活低头的勇士。”范顺雷说。

“红色前哨连”改变了林海生,让他从天性自由的文艺青年成长为严守纪律的“前哨尖兵”;“红色前哨连”磨砺了陈子武,在人工岛上站哨的2000多个日夜早已沉淀为他生命中永不褪色的“独家记忆”;“红色前哨连”塑造了范顺雷,训练场上,“红连”的精神火炬正通过他的口令传递到更多年轻人的胸膛。这支光荣的部队,如同钢铁熔炉,将青春热血锻造成守护家国的脊梁,向所有“红连”官兵的血脉基因中注入同一股精神洪流——那便是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  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