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给这座城带来了什么?

孝感市城区日出

双拥工作能为一座城市带来什么?

最近,本刊记者深入孝感,亲身感受了在双拥工作推动下这座城市焕发出的独特魅力。

自1994年起,孝感连续9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这一荣誉成为城市发展的“红色名片”。近年来,孝感通过实施“一把手主抓、一盘棋联动”的工作机制,将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构建了“党政共建、军地协同、社会参与”的大双拥格局,显著提升了城市治理的效能和资源整合的能力。

双拥工作对孝感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它不仅是政治荣誉的象征,更是培塑城市精神、推动经济建设、提升基层治理的关键力量。 

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涵

“双拥精神赋予了孝感独特的气质,使得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内涵得以充分展现。”孝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茂洲表示,孝感的城市精神与双拥精神在历史传承、文化内涵和实践行动上深度交融,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

孝感,作为新四军第五师的诞生地、中原突围的发生地,走出了徐海东、刘华清等50位开国将军,红色传统构成了城市精神的核心。

刘茂洲告诉记者:“孝感历来是驻军大市、兵员大市,孝感将双拥文化融入‘至诚至孝、图强图新’的城市精神,将‘孝勇军营’纳入‘五孝’品牌。”

在孝感采访时,记者目睹了国防教育一条街、双拥主题公园、中原突围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等充满双拥元素的红色文化设施,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市民前来参观瞻仰。这里开展的老兵宣讲、送喜报等常规活动,让市民接受国防教育,增强爱国拥军意识。“这些地方,如今已经成为孝感市民的精神地标!”许多市民赞叹道。

近年来,孝感军民共同推出了“孝城双拥情”主题演出、双拥题材微电影等文化产品。2025年“军民一家亲”文化艺术节线上线下受众超过50万人次。全市红色文化设施使用率高,仅孝昌县革命烈士陵园年接待参观人次就超过10万,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在孝感的商业区和旅游景点,记者了解到,由全市400多家爱心企业组成的“爱国拥军品牌联盟”发放了超过20万张“战友财富卡”,为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提供医疗、购物等方面优惠项目300多个。全国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可免费乘坐孝感市城区公交,12家4A级景区对他们减免门票。这种全社会参与的拥军模式,不仅提升了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的获得感,也塑造了孝感崇军尚武的城市形象。

孝感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赵修伟介绍,全市的中小学大多开设了“双拥课堂”,2024年“全民国防教育日”期间,超过10万名中小学生参与了“童心向国防”主题活动。孝文化校本课程《中华孝文化通俗读本》覆盖所有中小学,培育了“新时代好少年”200余名,文明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在双拥力量的推动下,孝感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2025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孝感23个先进典型获得国家级表彰,包括11个全国文明村镇、8个全国文明单位、2个全国文明家庭和2所全国文明校园。 

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调研过程中,记者深刻体会到,双拥力量释放的红利,在孝感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多维度的战略支撑作用。通过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应急保障、消费拉动等多种方式,双拥力量成为推动孝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助力孝感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

“作为长江以北重要的军工制造城市,孝感通过推动军工技术转化,鼓励军工企业与民企合作,既提升了国防实力,又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孝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小钢说,这种“寓军于民”的模式,使双拥精神从情感认同升华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孝感设立3D科学计算中心,依托武汉科教资源和驻军技术支持,为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领域提供算力服务。孝感军创企业产业园区累计投入超百亿元,吸引航天重工、华中光电等企业入驻,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经济结构向高端转型,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人力资源最为重要。”陈小钢告诉记者,孝感高度重视军人军属安置、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我们不是简单地把军人军属安置、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当作上级赋予的任务,而是看成引进人才、缓解人口流失,支持经济发展的大事。”

近年来,孝感通过“阳光安置”政策,把转业军官全部安置到公务员(参公)岗位,98%以上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进入事业单位。同时,常态化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仅2025年2月,就举办7场招聘会,提供超1万个岗位,涵盖电力工程、电子科技等行业,帮助1181名退役军人就业。这些举措不仅缓解了劳动力外流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引入了各地的高素质人才。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孝感主城区常住人口从61万增至70余万。

孝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拥军优抚科科长肖继军介绍,孝感严格落实军人子女教育优待政策,2020年以来,80余名军人子女享受中考加分政策;58名随军家属通过事业单位招聘或城区调动解决就业。此外,每年发放抚恤补助经费2.7亿元,走访慰问边海防官兵家庭600余次,解决实际困难96个,有效增强了军人家庭以及退役军人对孝感的归属感和社会凝聚力。

“有了人才和凝聚力,经济才有了发展的可能。”肖继军说,由退役军人创办的企业在孝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孝感市退役军人创办的经营主体总量突破2.4万家,直接吸纳就业人数达5万余人,其中退役军人占比较大。这些企业优先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机会,形成“退役军人创业—带动退役军人就业”的良性循环。例如,战友集团在孝感设立的“战友军创空间”已孵化出战友融创(武汉)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解决了300余名退役军人的就业问题。同时,汉川市通过“军创企业护航行动”,帮助528家军创企业吸纳5000余名退役军人就业。

“双拥也为这座城市的基础设施改善带来巨大红利。”陈小钢说,近年来,驻孝部队出动官兵参与孝感城际铁路、槐荫公园、后湖公园等重点工程建设,军分区主动腾出用地用于建设国防教育主题公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当地为驻孝部队划拨东城区黄金地块,同时投入资金完成4条国防公路和5条部队进出口道路建设,强化军地交通互联,为产业物流和应急响应提供保障。这些项目都促进了区域交通网络完善。

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

孝感市通过双拥工作构建了基层治理体系,实现了军政军民团结与基层治理效能的良性互动。这一模式不仅对巩固国防建设意义重大,更通过退役军人服务、文化融合、应急响应等路径,提升了基层社会的凝聚力和治理能力,成为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的生动范例。

军地联合构建“平战结合”应急体系,驻孝部队和地方各部门联合构建“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保障体系,有效降低了当地经济风险。2024年防汛期间,部队与地方协同加固河堤20余公里,转移群众3000余人。“孝汛2024”军地联合演练中,驻孝部队与地方协同完成堤防险情处置、孤岛救援等8项科目,提升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保障农业和工业设施安全;全市建成629支村级应急队伍,配备标准化装备,形成“1分钟响应、3分钟处置、5分钟增援”处突网络,同时加强科技赋能应急管理,在孝昌县山林灭火演练中,驻孝部队投入无人机、灭火机器人等高科技装备,创新军地联合救援战法,大幅提高救援效率。

此外,驻孝部队结对帮扶偏远村镇,大悟县驻军帮助县里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带动村民年均增收超万元;军民联合开展“送戏下乡”活动120余场次。

孝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敬文介绍,孝感以“老班长工作法”为核心,构建“从入伍到退役”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孝南区文昌社区成立“老班长调解室”,由退役军人担任调解员,成功化解邻里纠纷、老旧小区改造矛盾等48起。

该模式形成经验并在全市推广,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基层矛盾化解机制。此外,全市建成2162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提供就业培训、法律援助等服务。袁湖村“兵支书”袁少敏推行“理事会+协会”模式,探索“二三四”村级民主管理法,带动全村脱贫致富,袁湖村的发展模式也由此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案例。

张敬文介绍,在双拥力量的深度参与下,孝感实现志愿服务网络全域覆盖、矛盾化解机制高效运行。全市86.62万名志愿者、3099支队伍活跃在基层,其中退役军人是骨干力量。

“孝感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美好。”刘茂洲坚定地告诉记者,因为这里有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有双拥力量推动下不断创新的社会治理,更有子弟兵对家园的那份深沉的爱与责任。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  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