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尊崇可感可及
孝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学生进军营参观
从军人子女入学的“一键通达”,到老兵故事激发的情感共鸣,再到军休干部的银发笑脸,湖北孝感将拥军优属的务实举措转化为具象可感的民生温度,书写“把尊崇写在细节里”的孝感答卷。
入学优待“一键通达”
网页加载的圆圈转了一圈又一圈,李蒙蒙屏住呼吸,紧盯着电脑屏幕。终于,页面跳转,屏幕上“已被录取”的字眼格外醒目。
“录取了,是实验小学。”李蒙蒙立刻把好消息分享给老公。
李蒙蒙是一名军嫂,2023年初,她随军来到孝感,落户孝南区。第二年儿子梓铭就到了上学的年龄,她听说按照政策,儿子可以就近入读优质公办小学。但让李蒙蒙没想到的是,整个报名过程竟如此顺畅——无需奔波于多个部门之间,无需准备厚厚的证明材料,她只需在孝感市义务教育招生服务平台的专属页面上,轻轻点开“现役军人子女入学通道”,即可办理相关手续。
在这个专为现役军人子女开辟的“绿色通道”里,李蒙蒙只上传了两份电子文件:丈夫的现役军人证明和父子关系证明。
“当时心里还是有点‘打鼓’,孩子上学是大事,闺蜜孩子上学时,往学校跑了好几趟,而我就在网上提交两份证明,能行吗?”然而仅仅5个工作日后,李蒙蒙的手机便收到了录取通知短信,她立刻登录官网确认。
这份“速度”与“便捷”,是孝感市教育局为现役军人子女量身打造的入学优待举措。在孝感市全面推行线上招生的背景下,军人子女享受“绿色通道”待遇:材料精简至身份证明与亲子关系证明两项核心要件,系统将启动优先审批流程,确保审核周期压缩3个工作日以上。
近年来,孝感市像梓铭这样的现役军人子女明显增多,这对优质学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孝感市实验小学作为热门学校,首先感受到这份压力。为了确保每一位符合条件的军人子女都能“应入尽入”,学校将原本规划招收的10个一年级班级,扩容到了16个。
教室从哪里来?学校内部挖潜,用最快速度将多间功能室改造重装为教室;积极协调外部,向邻近的孝感市永新中学紧急借用了数间教室。永新中学走廊里,新增的实验小学六年级班牌成为两所学校拥军最直观的体现。
2025年春天,一项更加贴心的政策——“长幼随学”机制正式启动,目的是解决军人多子女家庭的接送难题和满足教育连贯性需求。该政策为军人家庭提供了两种灵活的选项:把军人家庭的二胎优先安排至其兄(姐)正在就读的学校;若二胎需入读新校,也可申请协调将其兄(姐)一并转入该新校,确保兄弟姐妹能在同一所学校学习成长。
这意味着,像梓铭这样的军娃,未来他的弟弟或妹妹能与他相聚在同一所校园,父母不必为奔波于不同学校接送而分心劳神。据初步统计,该政策一经推出,便受到军人家庭的热烈欢迎,已有众多家庭开始向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教育部门咨询该政策的具体内容。
“老兵讲堂”点燃拥军热情
一段硝烟弥漫的战场记忆在应城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重现”。战斗英雄肖飞挽起裤腿,一道深褐色的伤疤印在小腿上:“我曾多次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背回牺牲的战友,前面有雷场时,我就让大家先潜伏,我来蹚出一条路……”全场寂静,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是应城市“老兵讲堂”的寻常一幕。而在30公里外的云梦县东城区便民中心,“老兵宣讲”周末课堂同样进行着激情的演讲。孝感楷模、退役军人杨飞虎讲述着自己脱下军装后带领乡亲们发展特色产业的奋斗故事,台下近200名学员眼中闪烁着崇敬的光芒。
2021年,退役老兵李添的身影出现在应城市融媒体中心的直播间。面对镜头,李添动情地聊起自己踏上参军报国道路的故事。朴实真挚的分享,一下子戳中了无数网友的心。直播间的弹幕瞬间刷屏,“致敬”“感动”等留言不断滚动,点赞数“噌噌”上涨,整场直播人气爆棚。
一个李添的故事就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如果能汇聚更多像他这样的老兵,把他们的经历和信念讲出来、传开去,那星星之火定能点燃更多人心中爱国拥军的热情。
受这场直播启发,军地联手组建了一支以抗战老兵、战斗英雄、军队离退休干部、“最美退役军人”为主力的老兵宣讲团,通过定期开讲和巡回宣讲,推动全民国防教育落地落实。
从校园到乡村,从机关到企业,4年来,由21名老兵组成的宣讲团举办宣讲200余场次,受众10万余人次。更可贵的是,讲堂上的激情正转化为社会化拥军的坚实行动:5家军创企业主动开通退役军人就业“直通车”,精准对接岗位需求;9个民间组织自发成立困难老兵救助基金,将温暖送达需要之处……在云梦,周末课堂的榜样故事同样催生着行动自觉,学员们将“退役不褪色”的精神带回工作岗位,转化为服务家乡发展的强劲动力。
孝感国防教育的深层密码,在于情感共鸣到行动自觉的转化。无论是应城参战老兵用生命书写的英雄壮举,还是云梦退役军人建设家乡的实干担当,都在以最真实的力量推动从“听故事”到“学精神”的升华。而由社会力量形成的拥军网络,则实现从“感动”到“行动”的跨越。
当肖飞的伤疤成为无声教材,当杨飞虎的奋斗经历化作生动党课,孝感的国防教育已经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经验和做法也正被越来越多地方借鉴。
文化养老走出新路径
清晨7点半的孝感市军休所内,数十位军休干部有序上车,目的地是孝昌县金梓谷农庄,春日美景中等着他们的是一场垂钓比赛。
为了这场比赛,军休所工作人员连续数周精心筹备——3次实地勘察钓场环境,根据湖岸地形科学规划钓位间距,连突发天气应急预案都反复推演。当军休干部们迫不及待选定心仪钓位,熟练地调配饵料、抛竿入水时,由工作人员组成的后勤保障组穿梭其间,默默递上矿泉水,随时准备协助抄鱼。
今年70岁的王彩训专注地盯着水面浮漂,轻声与身旁战友分享着钓鱼技巧和当年部队里发生的趣事。王彩训没想到退休后的日子会这般充实——上午在新建的军休干部活动中心练书法,下午打乒乓球,还能时不时和老战友们比试垂钓技术。“这哪是比赛,分明是老战友们的欢乐聚会!”军休干部们感慨道。
近年来,孝感市军休所创新打造“文化养老”品牌,持续开展各类文体教学活动,为军休干部搭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平台。
“老班长们,祝大家在新的学期学有所获、生活愉快!”今年3月,湖北省军休老年大学孝感市分校2025年春季开学典礼在孝感市军休所隆重举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茂洲的致辞收获阵阵掌声。
新学期,军休老年大学精心打造以红色文化教育、中医养生、智能科技等为核心的特色课程体系,用知识和关怀鼓舞着这群可敬的老兵学员在人生的新战场上,继续争当意气风发的先锋。
从春日湖畔的鱼竿到夏日课堂的墨香,孝感市军休所的“文化养老”如同一根无形的丝线,将老同志们的“学、乐、为”紧密串联。正如军休老年大学的教师谢桂安所言:“我们不仅要提供‘保姆式’的服务,更要做好‘赋能型’的陪伴——为老兵们搭建舞台,让他们能唱响‘夕阳红’,更能延续军人志。”
如今,孝感市军休所的活动日程满满当当,军休老年大学的课程表中,智能科技课名额开抢即空。军休干部陈传明家的客厅墙上,新添了一幅他亲手书写的毛笔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以前觉得退休就是养老,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养老是让日子有滋味、有奔头。”那遒劲有力的字迹,正是他心中新生活的写照。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 韩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