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灯下的时代回响
外滩夜景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枪声停息后的第一个清晨,春雨浸润着上海里弄,市民推开家门,惊奇地发现马路两侧潮湿的街道满是和衣而睡的解放军战士。他们宁愿睡马路,也坚决不入民宅,婉拒老百姓的馈赠、严整的军容和铁一样的军纪是解放军送给上海市民的“礼物”,让上海市民心心念念。那一天,“秋毫无犯”的誓言化作城市最温热的记忆。
采访期间,我们漫步在黄浦区的弄堂街角,聊起那段令人慨叹的历史,有人像在自言自语又像在感慨:或许脚下的这块石板,当年就曾有入城的解放军战士躺过。众人的脚步不自觉地放轻,仿佛怕惊扰了当年的梦境。
当年的那个早晨,尚是孩童的闻鹤皋还在梦乡,他自然不知道这个历史细节的分量。但几十年后,他却以另一种方式走近这支军队。2025年3月20日清晨6点,黄浦江在汽笛声中逐渐苏醒。85岁的闻鹤皋老人在早春的料峭里坐上公交,一个小时后,他跨越半个城区来到南京路步行街,只为赴一场“约定”。
“我没有什么需要,就是来看看这些孩子!”闻老口中的“孩子”,便是每月20日在南京路步行街开展志愿服务的官兵。20年前,闻老从报纸上了解到“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故事,被官兵为民服务的善举深深打动。从那时起,他只要在上海,无论有没有需要,每月20日都会赶一个小时的公交来看看这些军人的风采。如今的南京路上,“好八连”精神早已“开枝散叶”,“学八连模范中队”“好军医”、女子民兵连等军地志愿团队多达70余个,迷彩服与红马甲交织成繁华闹市中的独特风景。
来这儿的老人远不止闻老一位,他们有时只是量个血压,有时就来修双鞋,有时来配个钥匙……其实这些事,在小区门口都可以完成,为啥来南京路?“这儿不一样,来看看这些子弟兵、志愿者,我就开心。”一位老人道出了大伙的心声。
不远处的双拥广场上,《南京路上好八连》雕像前,一位大姐正在认真阅读“好八连”的故事,她说自己是一名刚退休的老师,来上海旅游,看到这些介绍深受触动,“现在的小孩很需要了解这样的传统和精神。”下沉广场墙壁上循环播放着红色文化和国防教育主题宣传片,几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叽叽喳喳笑着在雕像前自拍留影,一位拄着拐杖的大爷悠闲地散着步……黄浦区在人流量最大的人民广场地铁口辟出了这样一处安静所在,在霓虹灯下传播双拥文化,用黄浦区双拥部门同志的话说,这便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1公里外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内,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战士张桓峰开始了自己的第三十二次义务讲解。1998年以来,中队官兵一茬接一茬来这里担任义务讲解员,“武警战士讲党史,能看到他们眼里信仰的光芒。”游客们纷纷点赞。
“宣讲党史的同时,我们也在接受党史学习教育。”张桓峰的话代表了官兵的心声。
当年中共一大代表们从石库门出发时的初心誓言正跨越时空,通过南京路上的凡人善举赋予新时代以回响。
江风依旧,江水如昨,见证了上海的日益开放与繁华。无数个清晨过去了,许多东西变了,许多东西却一直没变……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 曹舒昊 胡家升 王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