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井边村“甜蜜蔗哩”

我对战友说:

部队教会我的,不仅是铁的纪律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还有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的精神。在带领村民致富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挑战,但正是凭借这股不服输的劲儿,我们克服了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等难关。未来,我将继续发扬部队的优良作风,带领村民奔赴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后溪镇泉井边村,数百亩甘蔗林郁郁葱葱,村民穿梭林间,辛勤劳作。“这个品种的甘蔗皮薄易剥,剥起皮来像剥香蕉一样。”“兵支书”刘三富拿起一根“玻璃脆”,熟练地撕去甘蔗皮。

在刘三富的带领下,这片昔日荒芜的沙地被改造成繁茂的甘蔗林,泉井边村也从一个“无规划、无产业、无项目”的落后村庄转变为“有人来、有活干、有钱赚”的活力村庄。

“一人富,不算能耐”

1997年,刘三富参军入伍。在某装甲部队服役的5年里,他凭借卓越的表现荣获3次嘉奖、获评2次“优秀士兵”称号,还被评为“优秀教练员”。

2002年,退役后的刘三富踏上外出经商之路。他带着在部队积攒的一身本事,秉持着认真严谨的态度,经营起百货批发业务,事业逐步发展壮大。然而每年春节回到家乡浙江衢州,看到村子的发展依旧缓慢,他的心里总不是滋味。

泉井边村是一个绕泉而居、以井取水的古老村落,已有400多年的甘蔗种植历史。但是近年来,由于甘蔗品质差、种植规模小,年轻人纷纷弃田进城,村庄发展陷入困境。

“一人富,不算能耐。”2019年,经过深思熟虑,在外打拼许久的刘三富放弃了蒸蒸日上的事业,将公司事务交由家人打理,决心回归故里,和乡亲们一同建设美丽家乡。

2020年,刘三富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迅速行动,在一番细致的考察与调研后决定结合村子本身的甘蔗种植历史,大力发展甘蔗产业,仅用3天就回收了近300亩沙滩地,迈出了泉井边村产业发展的第一步。

“不能‘守着金饭碗要饭吃’”

起初,对于种什么品种的甘蔗,村民意见不一。“不能‘守着金饭碗要饭吃’!”刘三富果断请来经验丰富的“老行家”,专门指导、管理甘蔗种植,提供技术保障。同时,他带着村子与义乌市果蔗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引进“贡品一号”“黑皮果蔗”“台湾白蔗”等12个优质甘蔗品种。

就这样,泉井边村的甘蔗产业有条不紊地发展起来。经过4年精心耕耘,村子的甘蔗林面积已达500亩,昔日的小村庄已然成为甘蔗“博览园”。

随着甘蔗获得大丰收,刘三富将全面升级制糖设备提上日程。在他的推动下,村里自建了一座榨糖厂,配备了两套先进的“九连锅”制糖设备,不仅提高了制糖效率,还改善了红糖的品质。谈及市场销路,刘三富胸有成竹:“村里注册了‘甜蜜蔗哩’商标,专注于打造高端品牌,红糖销售不成问题。”以前做生意时,刘三富每年都会帮助亲戚推销两三百公斤红糖,如今随着村集体的经营实现规模化,他也紧跟时代步伐,思路更加开阔。

从甘蔗种植与丰收,到榨糖与销售,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顺。从2021年到2023年,泉井边村共生产红糖19万斤,为村民提供了60余个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村集体收入增加了200余万元。

此外,泉井边村还以“强村公司+农户”模式,鼓励、引导村民通过承包种植、土地流转和产业劳动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经营,按照“固定薪金、土地租金、创业金、工坊股金”的“四金”机制进行二次分配。村民毛旭清说:“我们年纪大了,但每天还能在家门口挣到钱,大家都非常高兴!”

“种植甘蔗也要有‘甜蜜产业链’”

大面积的甘蔗种植让“甘蔗经济”的效益日益显现。“种植甘蔗也要有‘甜蜜产业链’。”成片甘蔗林吸引的游客数量持续增加,刘三富也因此发现了新商机——打造泉井边村的“甘蔗文化”。

刘三富与当地旅行社合作,举办甘蔗节、组织研学游,并推出采甘蔗、绘甘蔗、榨甘蔗等一系列备受欢迎的体验活动,努力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兴旺的乡村未来社区。

在此基础上,刘三富进一步挖掘甘蔗的衍生价值,推出红糖麻花、甘蔗汁饮料等特色产品,并邀请祖传第四代古法酿酒人吴王军,共同研发“糖发烧”酒、甘蔗朗姆酒、甘蔗果酒,在村里建起了“千吨酒库”。

以江山港生态旅游为定位,结合当地的“甘蔗文化”(节节高)、“状元文化”(泉井美)、“蔗酒文化”(养生酒)等优势,这几年,泉井边村的村集体资源不断被整合,农、文、旅的融合之路也逐渐打通。如今,在泉井边村,游客不仅可以参与古法制糖、古法酿酒,还可以体验植物迷宫、垂钓、泛舟等休闲活动,衢江又增一处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走在崭新的甘蔗大道上,刘三富介绍,目前村里正在建设一个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蔗里工坊”,该工坊将集储存、加工、体验、娱乐于一体。同时,观景塔、共享食堂、停车场、“蔗创空间”等场所的建设也在规划。“‘蔗里’不仅甘蔗很甜,生活、事业也很甜!”俯瞰甘蔗林绿浪滚滚,新的希望正在生长。

特约通讯员 殷忠好 通讯员 郑佳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