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军魂“守护者”

特约通讯员 杨柳岗 通讯员 杨峙飞

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的甘肃省张掖市,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浴血奋战过的地方,兵出祁连、转战甘州、苦战临泽、血战高台、石窝分兵……这是近万名长眠于此的烈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在张掖,有这样一群人,80多年来默默守护着红军烈士墓。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墓碑上镌刻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这片红色土地承载着守护者的深情与敬意。

“一定要守好红军墓”

今年62岁的陈宗新是张掖市甘州区龙渠乡新胜村村民。小时候,陈宗新常听父亲讲红军的故事。1937年1月的一个傍晚,一支300多人的红军骑兵队被国民党军包围在白城堡子、霍家庄子两地。红军战士英勇还击,与装备迫击炮和机关枪的敌军鏖战一夜,因缺乏弹药,全部壮烈牺牲。陈宗新的爷爷陈德宝自此开始为战斗中牺牲的300余名红军烈士守墓。

陈德宝老人在临终时要求儿子陈榆林把家搬到红军墓附近。“一定要守好红军墓。”这是老人的遗愿。

88年来,陈家四代人像守护自家祖坟一样守护着红军墓。春天到了,他们种花、植树;秋冬季节,他们清扫落叶、积雪,时刻让墓地环境保持干净、整洁。

如今的甘州区龙渠烈士陵园占地约5000平方米,是区政府于2012年在红军墓的基础上修建的,陈宗新经常在这里为中小学生讲红军的战斗故事。在父亲的影响下,女儿陈梦雪接过接力棒,成为龙渠红色教育基地的一名讲解员,同时也是甘州区龙渠烈士陵园的第四代“守墓人”。

“继续看护好堡子,将我葬在堡子旁边”

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镇汪家墩村是西路军战斗过的地方。1937年2月1日,西路军来到汪家墩村,汪永茂的爷爷汪海龙带着汪永茂的父亲汪世金找到部队首长,表示愿意将自家世代居住的堡子腾出来,用作防御工事。驻守于此的30军88师263团3营指导员周纯麟带着9连的130多名战士,与敌人展开了激烈战斗。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歼敌500余人,但9连只有9位官兵活了下来。

汪家墩村的乡亲们将牺牲的西路军战士就地安葬,汪海龙对堡子进行维修后,又搬回这里。后来,汪海龙家在堡子附近修建了用于自住的房屋,西路军浴血奋战过的堡子被完好保存下来。巍然矗立的碉堡,密密麻麻的弹孔,见证着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

汪海龙去世后,汪世金接替父亲,担负起守护堡子的重任。1983年,临泽县将堡子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周纯麟将军赴新疆出差,返程时,他来到汪家墩村。站在堡子里,抚摸着墙壁上的弹孔,将军眼含热泪。

汪世金老人于1998年去世,临终前,他对儿女说:“你们要继续看护好堡子,将我葬在堡子旁边。”儿子汪永茂继承了遗愿,继续守护西路军战斗过的地方。现在,汪世金老人的照片挂在西路军纪念馆的陈列室里,他的故事也留在了堡子里。

2012年,临泽县划拨10万元专项资金,对堡子进行了修葺。如今,每年都有几万人来此瞻仰和参观学习。而汪家人的深情守护,一代传一代,从未改变。

“看到这些,就如同看到当年英勇奋战、冲锋陷阵的西路军战士”

三道柳沟位于临泽县新华镇,东西长约5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这里有两条南北走向的小河,东边的叫陈家河,西边的叫砟子河,两条河将这个面积5平方公里的地方分成了3块,陈家河东面的为东柳沟 ,两河中间的为南柳沟,砟子河西面的为西柳沟。三道柳沟因此得名。

1937年2月28日凌晨,西路军进驻三道柳沟。根据总部命令,9军防守东柳沟,30军防守西柳沟,总直属部队驻守南柳沟。村民张兆选家的院子被设为30军的指挥部,老百姓和部队官兵的饮水主要靠他家门口的一口水井。

张兆选家院外有一棵粗壮的沙枣树,西路军将领的战马曾拴在这里。

西路军撤离后,这棵沙枣树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拴马桩”,那口水井被称为“红军井”。从此,张兆选夫妇就一直守护着“拴马桩”和“红军井”。张兆选老人离世前,将守护的责任传递给儿子张保民。

张国增是张家第三代“守护者”,40年来,每天清晨到“拴马桩”和“红军井”附近清扫是老人不变的生活习惯。“看到这些,就如同看到当年英勇奋战、冲锋陷阵的西路军战士。”除了日常的维护,每年的清明节和“八一”建军节都是张国增最忙的时候——作为义务讲解员,他为前来参观的党员群众和中小学生讲红军的战斗故事。

2003年,村民们在河滩挖沙时,发现了三名红军烈士的遗骸,得知消息后,张国增立即到现场,把情况逐级上报相关部门后,将烈士遗骸集中安放。此后,又有村民陆续发现了多名烈士的遗骸。2013年,临泽县对“拴马桩”“红军井”进行了修缮加固,并新增两组红军雕塑。同时,在砟子河畔建设一处烈士公墓,将240多名烈士的遗骸全部迁葬于此。

2023年8月,张国增老人因病离世,将守护的任务交给儿子张光军。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时强调:“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几代人的忠诚坚守,是不变的约定,是对西路军军魂的传承,更是对革命先烈的无尽缅怀。他们不仅是在守护红军墓,更是在守护先烈用生命铸就的红色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