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军旅图”

泛黄的纸张上,40余个地名通过不同颜色的线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位95岁老兵的人生轨迹:绿色线条勾勒出解放战争时期历经的艰难险阻,紫色线条代表着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前行方向,红色线条记录下和平建设时期一路挥洒的汗水……最下方还标注着这样一句话:“路的范围不算广,路也不是最长,但真正感受到路的艰苦、征战的残酷。所以不要忘记初心,记住自己的使命,始终如一,信仰不变。把既定的路走到底,走好。”

手绘图的主人是常宗信,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79师司令部参谋,参加过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等,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201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常宗信是“致敬方阵”的一员。阅兵式后,他绘制了这张“我的军旅图”。

13岁那年,迫于生计的常宗信到烟台的一家绸缎庄当学徒。由于长时间吃馊饭、睡柴房,他得了严重的风寒,一度不能做工。直到烟台解放,常宗信家分到了4亩地,日子才渐渐好起来。感念着中国共产党的恩情,他有了参军的念头。

1947年,常宗信入伍。次年,淮海战役打响,他作为通信兵表现突出。

常宗信受到的最大考验是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1950年11月,常宗信随部队来到东线战场长津湖地区。“太冷了,实在是太冷了。脚被冻得发麻,耳朵、鼻腔也被冻坏了,现在还有后遗症。”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衣着单薄、缺粮少弹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向装备着现代化武器、战斗力强大的美军发起猛攻。也是在这里,常宗信所在的第27军全歼美军“北极熊团”,迫使美军向三八线以南撤退。

战争胜利后,常宗信回到沈阳工作,直到1987年5月离休。此后,作为沈阳警备区“红色启航”老干部宣讲团的成员,他继续活跃在红色宣讲的讲台上,投身赓续红色血脉、助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

在身体健康时,常老常向官兵讲述战斗故事。他挽起衣袖、裤腿,将身上的伤疤指给大家看:“腿上的疤,是枪伤;腰骨上的老毛病,是遭飞机轰炸后整个人被埋在土里造成的;左侧太阳穴位置塌下去一块,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留下的炮伤;左右耳不一样大,是长津湖战役中露宿野外冻伤的……”每一道伤疤都无声诉说着老英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更引领着听众牢记初心使命、矢志不渝奋斗。

铁心跟党走,一步不掉队。从15岁那年对中国共产党满怀感恩,到18岁那年火线入党,再到在每一个岗位上不懈奋斗,常宗信的信念从未动摇,直到今天。

通讯员 刘 学 于紫薇 特约通讯员 赵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