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工的技术报国梦

我对战友说:

成长在于自我挑战,我选择投身电气调试领域就是源于对自我挑战的渴望。靠技术吃饭、凭本事生存、让技能改变人生是我的人生信条,在这个以技术为引领的新时代,我们每个人要争取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我愿继续为这个行业的发展不断努力。

“信念引领奋斗,技能改变人生。8小时内用力做事,8小时外用心想事。”

在第三届新时代劳模工匠座谈会暨中国劳模工匠论坛东营峰会上,鞍钢集团本钢设备工程公司的一级技师、退役军人罗佳全谈起自己40年的从业经历,语气铿锵。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如今已是电气调试领域的专家。那双病痛累累的手,是他不畏艰辛的标志,也是他在岗位上默默坚持的象征。

一个追“电”的少年

罗佳全生长在广西九万大山深处。童年时代,他便为“电”所吸引。在还未通电的村寨,每当夜幕降临,罗佳全总是爬上附近山梁,凝望山那边的村庄。在他眼里,那头的万家灯火如同遥不可及的星空。后来,罗佳全的哥哥从县电业局带回电线,把电引进了寨里。家中亮起的光芒照亮了罗佳全的内心,也照亮了他对未来的憧憬。

1979年,罗佳全应征入伍,来到驻辽宁本溪某部,成为一名基本建设工程兵。1983年夏天,他所在的部队集体转业到本钢机电安装公司。面对热门岗位,罗佳全不为所动,主动要求到工作环境最艰苦、技术要求最高的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试验岗位,成了一名普通电工。儿时的梦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一双排除险情的巧手

入职第一天,罗佳全才知道电工岗位分类之细致,如外线电工、设备安装调试电工、维修电工等。作为一个毫无基础的新人,他无从下手。于是,他先后拜了6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为师,从基础的挖电杆基坑、立杆,到逐渐掌握大型尖端电气设备的安装、试验、调试技术,汲取各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能体系。

罗佳全还记得第一次与师傅进行外线架设作业的场景。大雪纷飞中,寒风如鞭抽打在身,12米高的电杆在阴面凝结了薄薄的一层冰,罗佳全却毫无觉察。爬升到杆顶时,他突然脚下打滑,从杆顶一路滑落,栽倒在杆底。衣服、手套都破了,两个手掌心也磨掉一层皮。回想起那次剧痛,他淡淡地说:“那时自己不知道疼,因为太投入了。”

“有一次,我到现场去干活,整整一个礼拜没脱鞋、脱衣服睡觉。等到设备运行正常,我才发现脚面已经溃烂化脓,甚至和袜子黏在一起。”为了解决一个个看似微小的接线头、螺丝的问题,有时要连续工作一个通宵、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罗佳全经历了无数这样的时刻。

为了更好“充电”,罗佳全常在下班后前往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电气专业理论知识。终于,他在50岁那年拿到了辽宁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证书。

一只无法伸直的拇指

罗佳全以扎实的步履一次次破解技术难题,逐步成为大家公认的“技术高手”。他被破格评为高级技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先后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成为辽宁省一线工人中首位晋级正高级工程师的杰出人物。

在一连串的辉煌背后,罗佳全付出了何等功夫,外人很难想象。伸出左手,他的小拇指向里弯着——由于长年以同一动作拧螺丝,这只手指落下病根,再也无法伸直。

现在,罗佳全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把技艺毫不吝啬地传承给年轻一代上。一线同仁几乎个个得他悉心传授,他带出的徒弟个个出类拔萃。对此,罗佳全的徒弟李天会深有感触,“一有空闲,师傅就手把手教我,耐心细致地给我讲解电气调试的每个细节。”如今,李天会已然独当一面,成为电气调试能手。罗佳全培养的徒弟曾包揽两届市级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前三名,斩获省级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优秀奖项。

在行业里已有所成的罗佳全,一直不忘初心,心系本钢,心系祖国。在出国参与调试援建项目时,面对一家国外炼钢厂开出的十倍薪酬,罗佳全坚定而毅然地予以拒绝。年过花甲、已达退休年龄的他,在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要求”下,办理了延迟退休手续。每天,他依然从清早就扎进工作现场,细致钻研工艺、耐心教授徒弟,直至暮色降临。

平日里,他常常对徒弟说:“技能可以改变人生,当工人照样前途无量。一个人只要努力了、用心了,早晚是劳模、是工匠。”

特约通讯员 赵 雷 通讯员 曹春光 张鸣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