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志高的“三级跳”

  清早,谢志高穿上熨烫好的军礼服,小心翼翼地从樟木盒子里取出珍藏的军功章,佩戴在胸前,随后拿出装满各种轻武器模型的迷彩箱,一一检查模型器材,做宣讲前的最后准备。今年67岁的谢志高身上有诸多称谓:一等功臣、全军英模、全国先进军休干部……但他说,自己最喜欢的,是桂林市退役军人“八桂军号”红色故事志愿宣讲队队长这个称谓。

  从烽火战场到三尺讲台,再到一方小小的宣讲台,谢志高实现了人生的“三级跳”。

烽火战场

  1974年,谢志高在江西于都入伍,成为一名侦察兵。

  侦察兵训练是有名的强度大,又苦又累。烈日下的1.5万米海练,谢志高双眼被海水浸泡得又红又肿,一睁眼,泪水海水夺眶而出;5000米武装泅渡,谢志高的脖子、肩背晒脱几层皮,露出的新肉又在海里浸泡几个小时,身上的冲锋枪、手榴弹背带深勒在新长出的肉上,道道血印、痛感彻心。但谢志高却从不喊苦,在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中,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功夫。

  年少的谢志高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却时刻把“天下至德,莫大乎忠”铭记在心里。

  1979年,谢志高随部队参加边境作战,他和战友坚持几十个昼夜与强敌浴血奋战,先后5次执行战斗任务,多次深入敌穴,潜伏侦察、袭击捕俘。在攻占某高地战斗中,谢志高冲锋在前,身上多处负伤。但他仍然坚持战斗,出色完成了作战任务,荣立一等战功。

  他说:“面对生死瞬间抉择,我横下一条心,就是死,也要往上打;宁愿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

  在几十年戎马生涯中,谢志高先后数十次立功受奖,获得中央军委颁发的金质一等战功军功章和原广州军区颁发的银质一等战功军功章。

三尺讲台

  1984年,谢志高到原桂林陆军学院侦察学员队任政治教导员兼侦察战术教官,这位走下战场的“枪杆子”并没有“刀枪入库”,而是“以笔作枪”。当时对新的军事理论、战争样式及战法的探讨研究应运而生,满身“武功”的谢志高在新军事理论面前,却陷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窘境。

  回忆起当时情形,谢志高不好意思地说:“我一个五大三粗的‘武夫’,下战场、上讲台,放下枪、拿教鞭,这个‘转身’确实太难了。”谢志高拿着自己精心编写的第一份侦察教案送审时,主审同志看完一把扔在桌边,直言:“你看你写的啥教案?这种水平怎么教学员?”

  听到这刺耳扎心的话,谢志高暗暗发誓,一定要编写出有水平的教案,把实战经验教训与部队的需求和现代战争的特点紧密结合,更好地铸培新型人才。

  为此,谢志高铆足劲,放弃节假休息时间,“恶补”《中国古代兵法》《世界战争大全》《现代局部战争特点与发展趋势》等古今中外军事著作,没日没夜地写读书笔记。

  从事部队医护工作的妻子望着战伤缠身、因长时间静坐而痛得浓眉紧锁的谢志高,苦劝他:“你这不是折磨自己吗?”但谢志高仍然坚持学习写作,他说:“比起战场上牺牲的战友,这点辛苦算什么?”

  凭着这股锐气和不懈的努力,谢志高在军事理论研究和外国军事研究中,由“新手”到“熟手”,由外行到内行,渐入佳境。他撰写的军事理论文章逐渐出现在各大报纸、杂志,从“萝卜条”到“豆腐块”,再到“长篇大论”,在军内外报纸杂志发表各种论文1200多篇,出版专著4本,累计130多万字,连续多次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广州军区及陆军学院学术研究一等奖和全军科研银奖。

宣讲舞台

  2011年退休后,闲不住的谢志高投身红色宣讲事业。

  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宣讲的经历,谢志高记忆犹新。由于理论水平高,能够在宣讲中联系时事热点并贴近生活,他的课让学员们耳目一新。一炮打响后,不少学校、部队和单位邀请他去授课。

  2019年,桂林市老战士宣讲团成立后,他自荐当了队长。2022年,他又被推选为桂林市退役军人“八桂军号”红色故事志愿宣讲队队长。从活动策划、宣讲安排到队伍发展,他事必躬亲。他把宣讲任务当战斗任务,把讲台当作“阵地”,始终坚守一线。

  为让讲课内容更接地气、更容易被群众接受,每次讲课前,谢志高不光在宣讲内容上坚持高要求,还力求宣讲形式新颖多样。他准备宣讲模型,录制微党课视频,以求最大程度增加宣讲的互动性和感染力。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他更是紧跟时事,带领队员集中学习、集体备课,身体力行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

  从山东济南、云南大理,到广西各地,谢志高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这些年来共为部队官兵、学生、党员干部上爱国主义、国防教育课90多场(次),受众5万余人,宣讲课受到一致好评。2022年,谢志高带领团队奋战广西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和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并获奖。

  看着谢志高带着战伤四处奔波,战友问他图啥,谢志高说:“经历过战争的我们更知道如今的幸福来之不易,这红色基因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

特约通讯员 刘德安 通讯员 唐云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