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村蜕变为美丽乡村
【编者按】
“七一”前夕,万物蓬勃。中国退役军人·融媒体记者从杭州出发,跋山涉水,驱车3个半小时,来到浙江淳安县西南部的小山村——下姜村。雨后的青山苍翠欲滴,浓郁的花香在村舍里巷恣肆飘荡,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一栋栋乳白色小楼,洁净端庄。
有着800多年历史的下姜村,在浙西一直很出名。过去出名,是因为“穷”:“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现在的下姜村依然出名,村名前常被人们冠以“最美”“最富”:“农家乐、民宿忙、瓜果香,游客如织来下姜。”到底是什么力量,让这里发生了神奇的蝶变?
习近平总书记
曾四次来下姜村
几经周折,在一幢小楼里,记者终于见到了70岁的退役军人、老支书姜银祥。他正快速扒拉着米饭,见到记者,他抱歉地说:“这波疫情刚过去,全国各地来参观见学的团队排到了10天之后。我每天最少讲两场,有时晚上还要加课。”他看了一眼表,“还有20分钟,有一个见学团在等着我讲课哩。”
2020年退休后,姜银祥担负起“习近平总书记与下姜村”的讲座任务。每年在村里讲120多场,还经常走出去,四处宣讲下姜的红色故事。
“20世纪80年代初,村民穷,我心里急,和大家扛着斧头上山砍树。40多座木炭窑同时开烧,整个村庄烟雾缭绕。短短几年间,6000多亩林子不见了,群山成了瘌痢头……”
说起往事,姜银祥至今仍觉得不好意思,“那时候我刚当书记,穷怕了,就想带着村民赶紧致富。说起来脸红哦!我们就在这种环境下迎来了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街道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家家住着土坯房,院坝里养着猪,污水到处流……”
“现在,下姜村变得认不出旧模样了,就是太偏远。”记者慨叹。
“还不方便?现在都通了高速,有了高铁。”姜银祥指着面前弯弯曲曲却整洁宽敞的马路说,2003年4月24日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第一次来到下姜村,一路换了3种交通工具。“他先花近6个小时从杭州坐车到县城,又坐快艇三四十分钟到薛家源村码头,再换汽车一路颠簸,绕100多个盘山弯道才到了村里。比一比,现在的交通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村部门口的廊桥高大挺拔,异常秀美。姜银祥带着记者走上桥头:“现在我们穿过凤林溪,只需1分钟,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到我们村里时,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他和我们一样,挽起裤腿,从河底走到对面。当时河水不多,但泥泞不堪,非常艰难。”
在一棵大榕树下,姜银祥驻足,指着后面的山说:“当时,山上全是光秃秃的,习近平总书记就给我们讲,要给青山带个帽。我当时提出了建沼气的想法。”
“这个提议好!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生活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请随行的同志记下来,并叮嘱:“资金由省财政解决。”
沿着河边的道路蜿蜒向前,不一会儿就到了村公告栏前。姜银祥指着一幅幅图片讲,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帮助下姜建沼气、建污水处理池、建垃圾中转站的图片。“几天之后,省农村能源办公室便派专家入村进行指导。资金也很快落实。”
“沼气建成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来到下姜。那是个雨天,他一脚水一脚泥地看遍全村,兴致勃勃地听取沼气使用情况。”姜银祥说,有了沼气,厕所、猪圈、鸡舍里的脏水流进了密封的池子里。不但干净了,村里的生态也好起来,下姜村森林覆盖率很快达到97%。
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
走上富裕路
就这样,习近平总书记一连四次来到下姜,两次写信鼓励下姜。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用心用力帮扶我们,我们要是再让下姜穷下去,对不起习近平总书记,也对不起祖祖辈辈下姜人。”姜银祥把记者带到村头的退役军人服务站,那是退役军人温暖的家,除了熟悉的军事元素,6张舒适的沙发格外吸引人。“我把全村43名党员和33名退役军人集中起来,寻找改变小穷村的方法。现在,退役军人经常来到这里,学习政策,互通有无,加强合作,实现富裕。” 在下姜,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已经展露出无穷的魅力。
2017年,下姜村集体成立景区公司,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分配、统一结算”的“五统一”运作模式,为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缺乏问题探索了一条新路。这中间,退役军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村委工作一年,我已经帮助34支大学生实践团完成假期实践活动,让年轻人认识了新农村新变化,也帮助下姜扩大了影响,带来了发展机遇。就在昨天,有位大学生还悄悄找到我,表示毕业后想留在这里工作。”说话的是该村大学生村官,退役军人杨璐珽,27岁,虽然只当了两年义务兵,但说话做事有板有眼。2020年村委会换届,他担任村委委员。他做的最了不起的事是,在一个月内为下姜村建起篮球场。姜银祥满意地说:“从选址到征地,从路面硬化到器材安装,处处都体现出军人的雷厉风行和严谨细致,全村人都夸。”
“和杨璐珽一样,村里退役军人个个都是好样的。大家守好‘下姜红’本色,积极参与村庄管理。从担任村支书20多年的老兵姜银祥、四届班子老成员姜祖见,到新晋村委委员杨璐珽,下姜村历届村‘两委’班子成员中,退役军人数量始终两位数以上,在新农村建设中凸显了退役军人的担当。”新任女支书、33岁的姜丽娟告诉记者,“这是一支我最信赖最值得依靠的队伍。”
“下姜村退役军人做的事,还真数不清。我们成立一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平安巡防、法制宣传、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2019年8月11日,下姜村遭遇第9号台风‘利奇马’正面袭击,12名退役军人站出来,带着村民在狂风暴雨来临前对全村在建工程、水上娱乐设施、三大园区等重点领域进行巡查和安全防护。晚上9点,一公里外的村养猪场突发洪水,250多头猪被冲走。姜祖见带着大家跑步前往,将漂浮在水中的猪一头头赶到山坡上。”姜丽娟如数家珍,“正是因为他们,这次洪灾没造成多大损失。”
昔日的穷山村已经变成游客如织的网红打卡地。2021年,下姜村累计接待游客83.16万人次,其中住宿人口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146.1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95.69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959元。
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
当好“四种人”
续写“共富经”,开启新篇章。姜丽娟告诉记者,2006年5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下姜村调研时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了要做“发展带头人、新风示范人、和谐引领人和群众贴心人”。退役军人纷纷响应,引领全村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争做发展带头人。姜祖见是杭州首届“最美退役军人”,1991年入伍,在部队服役4年,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2011年10月,姜祖见看准了发展方向,主动承包下姜村葡萄园,搭建葡萄大棚220亩,种植夏黑、早甜、醉金香等11个优质葡萄品种。这个项目,每年安排村民务工3000余人次,带动下姜村村民一年增收40余万元。
2014年,退役军人、下姜桥南餐饮公司董事长姜东勤瞅准时机,配合村庄整体发展目标,将自己家的住房改为民宿,一年下来,纯收入30万元。后来他不仅承包村里大食堂,还大刀阔斧发展旅游产业。村民看到甜头,纷纷向他学习,将自己的住房改成民宿,现在,村里拥有民宿38家721个床位,大部分村民当了老板。
争做新风示范人。按照总书记嘱托,下姜大刀阔斧集中整治环境污染,时任村支书姜银祥家养的200多只鸭子长势喜人,老伴说,整治的事再拖些日子,鸭子也长得差不多了。现在贱卖,损失实在太大了。
“不行。”姜银祥就说了两个字,第二天便和孩子一起,将200多只鸭子运到镇上集中处理掉。
一石激起千层浪,看到村干部纷纷带头把家禽牲畜处理完,村民们也都行动起来。原本计划一个月的事情,一个星期全部完成。
争做和谐引领人。“就帮这么一点小忙,还吃什么饭?远亲不如近邻,以后有啥事,只管吩咐。”被杨璐珽打断采访的这个来电,引起记者的好奇。原来,82岁的杨大爷突发心脏病,孩子恰巧不在家,老人只好拨通了杨璐珽的电话。杨璐珽二话没说,快速跑到杨大爷家里,背起他就下了楼,并开车送杨大爷去县人民医院。楼上楼下,挂号住院,全是杨璐珽张罗。老人出院后,杨大爷的女儿感激不尽,一定要请杨璐珽出去吃顿饭。
杨璐珽对记者说:“这种事也不是我一个人的行为,人人都一样,谁家有需要,都要跑上去帮。也不觉得算啥事。”
争做群众贴心人。一大早,姜东勤将一袋米、两桶油送到贫困老兵姜濡洪家中。75岁的姜濡洪患有严重关节炎,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经济比较困难。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全体村民,富裕路上不让一个退役军人掉队。党支部经过研究,将环保监督员的职位安排给姜濡洪,这样,他每月可以拿到1800元补贴。又安排成功创业的姜东勤与他结成帮扶对子,共同发展。
“现在,村里比较困难的家庭,已经没有了。”姜丽娟告诉记者,“下姜建立退役军人作用发挥导向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基层治理中‘领头雁’作用,在社会服务中‘先锋队’作用,推动广大优秀退役军人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作出应有贡献。对于困难退役军人,我们不断健全帮扶援助体系,每月增发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0%的生活补助。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实现精准化帮扶、个性化帮扶……”
从“泥水路”到“水泥路”,从“篱笆房”到“小庭院”,从“猪屎满地”到“花香全村”,从“一家小康”到“共同富裕”……下姜村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种人”要求,大步奋进在文明幸福的康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