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岗位14年,他如何做到零事故

  “执行过最危险的任务是哪次?”“好几次都挺危险!”“为什么26岁就成为最年轻的抢险队长?”“因为从消防部队退役后对燃气抢险工作比较熟悉。”面对记者的提问,广州市越秀区燃气抢险队队长林小江“惜字如金”。

  唯独谈到燃气抢险工作时,林小江娓娓道来。何为“五位一体定位法”?林小江解释一遍,记者觉得太过专业,他就用更加平实的语言再解释一遍。如此反复再三,直到记者心中疑惑悉数解开……

  首创“林小江管线探测精准定位法”

  2008年冬,中国南方遭受大面积冰冻灾害。四季如春的花城广州,气温逼近几十年来最低点。

  从未有过的低温导致燃气管道收缩开裂,离广州汽车站不远处的一条主干道,阵阵刺鼻的气味从地底溢出。怀疑是燃气泄漏的热心市民将情况反映到市燃气公司,林小江带领队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按以往的抢修模式,抢险队需将可能发生燃气泄漏的地段封闭,然后挖开路面查找泄漏点。采取这种方式,意味着要将约500米长的路段封闭,这无疑会对泄漏区域的交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汽车站周边车流人流大、地下管线复杂,对探测工作造成一定干扰。如何快速高效完成此次抢修任务?抢险队员们面临严峻挑战。

  林小江组织技术骨干连夜制定工作方案,在多个管道沙井盖上设置围蔽检测点。白天不能影响交通,一到晚上,整条路上都是抢险队员加紧抢修的身影。连续奋战8天8夜,险情终于排除。但林小江来不及高兴,便开始对传统管线定位法进行反思。

  “不能再‘跟着感觉走’,也不能动辄将整个路段全部封闭,要用最小的代价、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准确找到泄漏点,排除险情。”林小江下定决心。

  通过反复实操,林小江探索出一套精准探测手法。该定位法合理运用多种设备仪器,将探测精度从几十米至上百米的区间提升至两米左右。换言之,使用这一探测手法能将泄漏点锁定在2米范围内,以便抢险队员快速高效地完成抢险任务。这一方法,被命名为“林小江管线探测精准定位法”。

  手绘广州市燃气管线地图

  从2008年开始,林小江带领抢险队员用双脚丈量出广州首份燃气管线地图。这张看似平常的地图上,广州地底长达1000多公里的燃气管线用红笔标识得清清楚楚。

  在普通人看来,所谓的“抢险队”只有在遇上险情时才挺身而出,而实际上,日常的巡检和维护才是抢险队工作的重中之重。林小江和抢险队员每天都要对辖区内的3座调压站、9台调压井、205台调压柜、1760台调压箱、1074座中压阀门、109座凝水缸以及30座牺牲阳极检测桩进行巡检维护。对于他们而言,日行3万步早已是家常便饭。

  林小江进入燃气集团之前,广州也有燃气管道地图,但旧地图不完善,不利于管线的精准管理。此外,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燃气管道在不断更新,就像人们常用的导航软件,需时时更新道路情况,才能为市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因此,除了日常巡查和处理险情,林小江还常常会背上探测仪,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他穿行在广州的大街小巷,追踪燃气管道的轨迹,并逐条完善标识,给第三方施工正确指引。

  管道探测并非易事,需要操作人员有极高的判断力,留意探测仪上电流信号的细微变化。而信号又很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因此大多数探测工作只能在晚上或节假日进行。

  每次探测完管道分布后,林小江和其他抢险队员都会在埋线管道上方路面镶嵌上小小的不锈钢标识。而管道信息也会列入大数据库,以便抢险人员通过系统查找,大大提高抢险效率。

  零事故背后的秘密

  林小江和越秀燃气抢险队其他50多名成员,负责越秀及荔湾两个行政区近50万户家庭的用气安全。辖区内中低压燃气输配管网总长度达860公里。如今的林小江,早已习惯了全天24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也习惯了面对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险情。

  14年工作生涯,林小江这个不善言辞的退役军人带领团队创造奇迹,让“绝对安全”4个字不再是一句口号。14年来,抢险队一直保持燃气抢险抢修零事故的记录,主动发现率和抢险率两项指标均为100%。

  零事故的背后,是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每周,抢险队要召开工作例会。队员们对过去一周的工作进行总结,彼此间交流工作心得。这一传统,至今已保持了12年。每周例会,林小江还会传达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政策文件,为的是让每位队员清楚自身的使命,进而担负起相应的责任。

  每年,集团内部还要进行技能比拼,10多支抢险队伍通过抽签形式确定分组,参赛选手依次在模拟房间展开实操比武竞赛。选手进入比赛场地前,裁判员随机设置漏气点及隐患点,布下各种“陷阱”考验选手对隐患的辨识及处置能力。这样的技能比拼,令林小江想到军营里的“大比武”。和当年在部队一样,林小江每次都带领团队拼尽全力、勇争第一。

  今年,已是林小江来到广州的第二十一个年头。21年前,林小江离开潮汕老家,来到广州服役。而如今,这座包容务实的国际化大都市,已然成为林小江的第二故乡。林小江说,融入一座城市的最佳方式就是为它奉献,看着它越来越好。而每每想起在花都各处排除险情的那一幕幕,林小江便觉得自己和这座城市的距离又更近了一些。

  (中国退役军人·融媒体记者 文 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