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清华大学武装部副部长邓宇
高校国防教育要往实处干,更要往深里挖

  编者按:

  “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是培养人才、造就人才、储备人才的摇篮,做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对增强全民国防教育观念、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日,中国退役军人·融媒体记者专访清华大学武装部副部长邓宇,请他谈谈推动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提质增效的看法和建议。


  国防教育不是“谈”出来的

  记 者: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气步枪赛场,浙江女孩杨倩为中国代表团斩获首金!杨倩的另一个身份,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18级本科生。记者听说,清华的射击课是全校最火的课之一。射击课为什么火,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是什么?

  邓 宇:清华学子中流传着一句话,“射击课就是那门你想要得到却永远得不到的课。”射击本身和军事联系得非常紧密,当初我们开设射击课的初衷就是想把军事内容融入日常教学,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军事知识、关注国防建设。

  清华大学武装部也有一句话,“国防教育不是‘谈’出来的”。高校的国防教育要干在实处,让学生进军营、看装备,对国防有切身感受,而不仅仅是通过一堂军理课、一次讲座进行国防教育。

  射击课的走红不是偶然,它体现了清华国防教育课的三大特色:一是择名师。任课老师吕冀蜀是退役军人,在部队历任连长、参谋、科长、炮兵团长等职。吕老师讲课不拘一格,旁征博引,连续5年被学生推选为“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二是立榜样。杨倩在东京奥运会夺金后,我们在各大平台进行了重点宣传。每年清华大学退役大学生士兵返校后,我们也会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宣推。三是强保障。射击课的授课场地——清华大学新射击馆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拥有枪弹库、充气房、健身房等教学训练配套设施。完善的设施和优良的场地,极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对这门课更有热情。

  记 者:如果要概括清华大学的国防教育工作,您会选择什么关键词?

  邓 宇:首先是坚持。高校国防教育工作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国防教育应当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其中,营造浓厚的校园国防文化氛围,是推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25年来,清华一直保持着每天升降主楼和大礼堂两处国旗的传统。每周一都组织师生观看升旗仪式,学生代表还要进行国旗下的演讲。我们希望通过类似的仪式在清华营造一种整体的国防教育氛围,唤起每一位清华学子心中的爱国情怀。

  其次是创新。我们抓国防教育,不能光盯着教室的黑板,要用精准的思路寻找新路径,创新高校国防教育方式方法和平台载体。高校国防教育要往实处干,更要往深里挖。去年,电影《1921》在清华大礼堂举行首映式,我们专门邀请了电影主创人员和清华学子面对面交流。截至目前,清华国防教育主题观影活动进行了15期。我们的观影活动和其它一些高校不同,通过邀请主创人员来校与师生座谈交流、邀请军事专家开展国防教育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深挖影片的思想内涵,调动学生关注国防、认知国防相关知识的主动性。

  国防教育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校园

  记 者:“不是清华的学生来当兵,而是想当兵的人考上了清华!”2019年入伍、2021年退役,曾服役于海军陆战队某部的清华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祁逸菲说过这样一句话。您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邓 宇:自2005年在高校开展征召义务兵工作以来,截至2022年3月,清华大学已有268名同学应征入伍。其中退役返校的209名同学中有180名被评为优秀士兵,37人在部队立功。

  水木清华,红色是它的底色。我们的校园里矗立着清华英烈纪念碑,还有闻一多烈士纪念碑。清华和国防的深厚渊源,让在这里从事国防教育工作的人深感责任重大。

  高校国防教育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校园。高校国防教育只有深深植根于本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才能获得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讲烈士的故事,从闻一多开始;我们提到中国革命,会请专家讲当年清华地下党支部书记蒋南翔执笔起草的《告全国民众书》。我们就是想要通过讲述清华园里的人和事这一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心中的爱国情怀。

  退役军人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宝贵财富

  记 者:2022年春,清华共有8名男生参军入伍。我们知道,每年也会有一定数量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回校继续就读。这些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如何?

  邓 宇:清华大学向来十分关注退役大学生士兵的学习生活。

  一方面,全面落实政策,解决后顾之忧。除了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层面的优待政策外,学校专门制定了《清华大学学生应征入伍优抚待遇规定》,其中免试推研政策很受关注。简单来说,在服役期间荣立三等功以上或被评为“优秀义务兵”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可依规优先给予免试推研资格。

  另一方面,倾力排忧解难,助力融入校园。退役士兵返校后,首先面临的是学业压力。两年的部队生涯让他们思想更加成熟、素质更加全面,但唯独对学业有所生疏。针对这一情况,武装部教师和辅导员按照“一对多、人盯人”的方式,帮助退役大学生士兵提升学业成绩。

  最后,打造戎归计划,重视作用发挥。退役大学生士兵经历了部队的历练,素质高、能力强。返校后,武装部鼓励退役士兵退伍不褪色,支持他们担任军训教官、政治辅导员,学生工作骨干。与此同时,我们还成立国防教育讲师团,让退役士兵讲师走进各班级和党团支部开展宣讲,引导清华学子厚植家国情怀,担当时代重任,激发他们关心国防、建设国防的热情和动力。

  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退役大学生士兵也是清华大学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提供舞台打造平台,让退役大学生士兵更好地发挥模范引领作用,让更多清华学子在身边榜样的带动下,投身军营建功立业。

  记 者:据了解,除了退役大学生士兵外,高校里还有其他退役军人投身国防教育。

  邓 宇:是的,参与高校国防教育的退役军人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端人才,具有专业军事理论知识的退役军人。部分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授课老师就是辅导员,没有在部队服役的经历、也不具备相应的军事知识,这样的国防教育显然不会有太好的效果。军改之后,专职军事理论课教师缺乏成了高校国防教育工作面前的现实难题。此前,这些教师有部分由部队派遣,现在编制取消了,我们只能从退役军人中发掘专职军事理论课教师及高校国防教育骨干。

  第二类就是前面提到的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在清华,退役士兵就是行走的征兵宣传广告,从军营回来的他们和清华学子分享军营点滴,本身就是最好的征兵宣传,可以让高校国防教育更贴近军队、更有军的味道。

  第三类是一般退役士兵。这部分人可作为高校军训的教官,可以承担日常的国防教育工作。

  提升大学生国防教育素养是高校职责所在,是民族希望所在。在推动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提质增效的路上,清华应该发挥优势、积极探索,进一步推动高校国防教育往实处干、往深里走。


  (中国退役军人·融媒体记者 文 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