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南粤,倾听高质量发展的足音
关键词:建功乡村
地理坐标:清远
在清远市连樟村郁郁葱葱的种植园里,退役军人邓文标正在热火朝天地修剪杂乱的树苗。
两年前,他还奔波在英德和广州之间,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那时每月收入5000元上下。”邓文标告诉记者,同样当了两年兵的党支部书记陆飞红找到他,“回家乡干吧,咱们那地方产的益肾子是提高免疫力的良药,紧俏得很。”陆飞红帮他贷到30万元低息贷款,流转了35亩土地,邓文标从此在老家扎下了根。现在,满园的益肾子已经挂果。“看到希望了,保守估计,今年就可以收入40万元,以后每年递增。村里建好了加工厂,产品商标也注册了,足不出户,我就能把家养好。”邓文标信心十足。
“这两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打了一系列组合拳,把农村的资源和优势逐渐凸显出来,大家觉得回家也有舞台可作为。全村41名退役军人,33个回到村里,成为乡村振兴骨干力量。这些人的回流,吸引了仍然在外地务工的其他连樟人,现在他们要想把户口迁回来,需要80%的村民同意才行。”陆飞红一脸笑容。
连樟村是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连江口镇一个普通小山村。清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江绍勇告诉记者,退役军人年富力强,能力素质全面,乡村振兴特别需要这支力量,可年轻人当兵后,视野开阔了,渴望有大的发展平台和机遇,绝大多数不愿再回到偏僻农村就业。有些在外面混得不好,碍于面子,也硬撑着不回家。“乡村振兴,退役军人不能缺席。”江绍勇说,瞄准返乡创业这个突破口,清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针对一些退役军人“当农民没面子、有想法缺办法、想投入怕风险”的认识,组织35场次全员适应性培训,23场次职能技能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宣讲形势、创业带头人现身说教,参观先进农业企业,引导支持退役军人投身乡村、创业乡村、服务乡村、建功乡村,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从清远市出发,汽车在高速、国道、省道、县道上蜿蜒盘旋两个多小时。正当记者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一个青山绿水包围着的小山村柳暗花明——佛冈县石角镇黄花村撩开神秘面纱。
1990年,在武汉警备区当了3年兵的李庚原退役回到黄花村,背包一放就坐上开往北京的火车。开美容店、卖服装、打零工……只有春节,才回到黄花村。村里71岁的老党员陈才金找到他说:“我儿子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但你说了,他心服口服。”“回来吧,靠着你的影响力,带着家乡人一起致富。”
黄花村是革命老区,解放前曾经有一个团的部队长年战斗在这里。2017年4月,李庚原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上任后,李庚原带着村民开发红色文化,成立农业有限公司,开办农家乐,还直播销售村里的农产品。没几天,4名在外打工的退役军人回到村里发展,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回流。“乡村振兴需要美丽的蝴蝶,蝴蝶飞走了,追是追不回来的。不如种好花,等待它们飞回来。”
“当地政府对此也很支持。2021年秋天,军创企业种植的几十万斤水果滞销,退役军人事务局协调省厅就业创业处以及汕头、揭阳、东莞等兄弟单位,联系社会企业,军创企业开展线上线下推销活动,及时解决了难题。”李庚原说,“就这样,通过退役军人创业者带动其他退役军人,退役军人带动普通群众,我们这个穷山沟实现了手拉手、共致富、谋振兴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大家谈”、结对帮扶
地理坐标:惠州
“欢迎各位参加惠州市惠城区汝湖镇第61期退役军人‘大家谈’活动。”
同样的地点,不同的时间,熟悉的开场白。
主持人依旧是汝湖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戴晓可。
“我是退役老兵。”声如洪钟、身姿挺拔,张光华给大家敬了个标准的军礼,随后向众人娓娓道来他和戴站长的“两面之缘”。
去年6月,张光华刚满60周岁。战友告诉他,年满60周岁的农村籍退役士兵每月能领取生活补助。在“大家谈”现场,张光华开口便问:“我怎么才能领补贴?”戴晓可翻了翻手边的档案,得知张光华当年退役回乡后由政府安排工作,不符合申请条件。他反复给张光华讲解政策,好不容易做通了工作,但后者心中难免失落。
那时的张光华尚有疑惑,“退役军人‘大家谈’真是为了帮老兵解难题、办实事?”
去年12月,“消失”了大半年的张光华再度出现在“大家谈”。他告诉戴晓可,自己辛苦种植的1万斤甘蔗、1.6万斤番薯眼看就要成熟。儿子儿媳都在外务工,家中只剩他和老伴。收割都成了难题,更别提把这些农产品卖个好价钱。
“这事包在我身上!”戴站长的话并没让张光华彻底放心。
可随后发生的事,却让张光华发自内心地觉得“这 5年兵真没白当”。12月4日和5日,汝湖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组织志愿服务队队员180余人前来帮张光华收甘蔗。与此同时,人们从各地赶来,争相购买“老兵甘蔗”。
原来,就在前一天晚上,汝湖镇998名退役军人的朋友圈被一则“老兵甘蔗”的消息刷屏。“帮参战老兵卖甘蔗”一时间成为汝湖退役军人之间的“秘密约定”。
退役军人孙东华,惠州市民发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带领村民种植蔬菜190多亩。孙东华的大棚里一年四季堆得满满的蔬菜光靠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购买显然不够。“必须找到固定销售渠道,彻底解决销售问题”,戴晓可暗下决心。线上,依据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数据库中的信息对辖区内退役军人进行分类筛选;线下,走村入户了解情况,最终,戴晓可从近千位退役军人中精准选中杨木平,这位经营着惠捷农产品有限公司的退役军人,或许就是孙东华最需要的那个“他”!
果不其然,一见面,二人聊个不停。去年9月,杨木平和孙东华在汝湖镇服务站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书,由杨木平对孙东华种植的蔬菜进行定价收购。从此,孙东华管种,杨木平管销,合作社的蔬菜越卖越好。
从“1对1、点对点”帮扶到“1对N、N对1、N对N”多维度宽领域帮扶,从单纯的捐款捐物到帮助退役军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就业难等实际困难,惠州市惠城区在深化“大家谈”内容上下功夫、在拓宽结对帮扶路子上求突破、在促进成果转化上做文章,激励更多退役军人共建美好家园。
关键词:以法督办
地理坐标:梅州
64岁的丘学干一大早起了床,他来不及擦把脸,就匆匆带上工具,爬上半山坡,来到村西头的烈士纪念碑前,清理卫生,擦拭碑体。丘学干是广东大埔县镇江镇坪上村的村民,他还有另外一个职务:烈士纪念碑守护人。
“这里埋葬的4位烈士,都是当地响当当的英雄,比如廖百欣1928年在梅县东山中学参加地下工作,1929年3月在梅县被捕,受酷刑后就义于狱中。黄朋生是埔西区苏维埃政府委员,1928年7月参加地下工作,1930年6月在银江龙市被捕后于狱中就义……”丘学干一边收拾卫生,一边给记者介绍,“4位烈士牺牲后,他们的老战友丘坚、廖猛出资兴建了这块纪念碑。2017年,两位老战友也去世了,就没有人管理,这里长出很高的杂草,全盖住了。碑体也坏掉一角,连红五星的颜色都没了。”
“把红色资源保护好,把红色精神弘扬好,用红色力量推动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一直以来是梅州退役军人工作的重中之重。”陪同记者一同前来的梅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褒扬纪念科科长饶钊然说:“当地都是大山,土地资源特别稀缺,有人就打这块地方的主意,想开辟出来种菜。幸亏我们及时发现,纠正了。”2020年5月21日,大埔县人民检察院接到退役军人事务局反映后,正式向镇政府发出检察建议,要求按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落实全面监督职责。镇政府也非常重视,不到一个月就划定了保护范围,开展纪念碑两侧绿化工作,专门安排丘学干负责日常管理。这里的面貌终于焕然一新。
“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梅州市全域是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做好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修缮、管理维护任重道远。”饶钊然说,梅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主动牵头协调,全面摸查全市烈士纪念设施数量、分布、规模和管理现状等情况,明确“十四五”期间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计划,将提质改造工程纳入城乡建设、文化发展、红色旅游等整体规划之中,推动烈士纪念设施得到更好保护利用。目前,全市共有烈士纪念设施216座,其中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1座、市级烈士纪念设施7座、县级烈士纪念设施10座、零散烈士纪念设施198座。更可喜的是,为解决县级烈士纪念设施和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无专门管理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的难题,梅州市落实编制、人员、经费和办公场所,相继成立了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中心(所),主要保护管理行政区域内烈士纪念设施。针对部分零散烈士纪念设施长期无专人管理、维护修缮不及时等问题,还印发了《梅州市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保护工作实施方案》,落实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责任,投入修缮资金8000余万元,及时对区域内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进行抢救保护,组织开展散葬烈士墓集中迁移工作,集中迁移率达92%,同时提升纪念设施的环境风貌和教育内涵、服务质量。
“大埔县成立机构后,对所属烈士纪念设施都巡查了一遍,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纪念碑所在地村民16人,实行‘人碑一对一’管理模式,形成专人管‘点’、县镇管‘面’的管护格局,弘扬英烈精神红色教育基地体系已经得到很好的完善。”饶钊然说。
关键词:双拥小学
地理坐标:汕头
还没走进汕头市龙湖区金珠小学,耳边传来熟悉的旋律,“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
“不愧是远近闻名的双拥小学!”同行的同事说。
汕头,是祖国东南沿海的海防前哨,素有“闽粤咽喉”之称。历史上,这里曾是大规模作战的前沿阵地和支前保障基地,素有爱国拥军的光荣传统。而金珠小学,就像是这座拥军之城的一颗闪亮明珠。
走进金珠小学,眼前是一块块金色牌匾。“广东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中间那块“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的牌子。
离金珠小学不远的汕头港内,停泊着中国海军几艘先进的战舰。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双拥”成为金珠小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沿着英雄长廊,看着一幅幅生动的照片,感受金珠小学全体师生浓浓的拥军情。9月的一天,开学第一周。金珠小学的师生早早来到学校。孩子们穿着干净整洁的校服、带着鲜艳的红领巾,在操场上静静等待着一位重量级嘉宾的光临。
8时,一辆车停在了校门口,车上走下来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就是麦贤得。在1965年8月6日凌晨打响的“八·六”海战中,中国海军611号护卫艇轮机兵麦贤得头部中弹失去知觉,苏醒后由于头部失血过多眼睛不能视物,仍坚持作战,凭着自身练就的技能,排除舰艇故障,坚守战位直到战斗胜利。
从此,“钢铁战士”的称号在全军全国迅速传开。
作为金珠小学聘请的校外辅导员,麦贤得每年9月都会来金珠小学给孩子们讲在部队的故事。
“开学第一课,没有比这更有意义的了。”金珠小学校长纪胜辉告诉记者。
对于金珠小学3年级的郑理同学而言,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麦贤得爷爷说“我做得还不够”。郑理似乎听懂了但又好像不是特别明白,麦爷爷这样一位战斗英雄,在枪林弹雨中冒着生命危险依然坚守战位的战士,还有哪里做得不够?
“你慢慢就懂了,”郑理的班主任李湘玲告诉他,“多和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麦爷爷说的话你自然会懂。”
李湘玲,金珠小学三年级2班班主任,2014年调入金珠小学。她的丈夫是一名现役军人。为了让在军营练兵备战的军人们无后顾之忧,金珠小学解决了不少随军家属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在军人子女入学方面,校长纪胜辉通过和汕头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及当地教育部门沟通协调,专门为他们开辟了“绿色通道”。
“金珠小学的教学质量居全市前列。孩子能进来上学让我这个当兵的父亲很骄傲。作为一名军人,孩子在这样一所以国防教育见长的学校就读,我特别满意。”空军某部中校黄志雄说。
20多位来自军营的校外辅导员长期义务授课,军营、展馆、舰艇对师生免费开放,体现了人民军队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10多位随军家属教职工,40多位军人子女入学,展现出金珠小学对人民军队的热爱。军爱民民拥军的故事,在金珠上演,并将一直延续。
(中国退役军人·融媒体记者 吕高排 文 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