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后,我当了十六年“山大王”

  口述/刘吉传 记录/侯洪学 徐方

  “荒山为家10余载、植树40万株,

  筑建了蓄水20万立方米的堤坝……”

  3月12日植树节,一位战友把“中国退役军人”

  公众号推出的我植树造林的事迹截图给我,

  在表示祝贺的同时,不无疑惑地问:

  老刘,这件事,是不是真的?

  放弃舒适 只为心中梦想

  都说当兵的倔,认准的事难回头。我当时的决定,用媳妇的话说,那就是“犯邪”了。2005年,我作出了人生第二个重大决定(第一个重大决定当然是参军),辞掉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卷铺盖回到入伍地——红花镇谢圩子村,开启了到广阔农村寻梦的征程。

  那个年代,家庭承包责任制刚实行几年,村民们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荒山变绿的概念没有任何“感觉”。在一次村民会议上,我曾向村中老少立誓,要让东山的马陵山披绿装,没想到,迎接我的却是众人怀疑的目光。

  村东的马陵山,绵延起伏,齐魏马陵之战就发生于此。年少时,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山上牧羊割草,闲暇时就扮演孙庞双方演兵打仗。印象里,年少的我总想找棵树把精心制作的“庞涓死于此树下”的木牌挂上,可由于山上的树实在没有几棵,最终只能无奈把牌子插到光秃秃的石缝中。从那时起,我就发誓,有机会定把荒山栽满树,让伙伴们可以重新回味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

  2005年,在家人“齐刷刷”的反对声中,我承担了村东1100余亩荒山植树造林的任务。既为儿时梦想,也为了造福子孙后代。

  安家山中 只为让秃陵生色

  说干就干。

  第二天,我背上行李来到山上,简单安顿后,就投入到工作中。山陵土层稀薄,想要树木成活率高,必须根据土层栽植适宜的苗木。为此,我多次把县里的林业专家请到山上,根据他们的建议,形成了山上松、坡下果的整体规划。

  那时候,没有机械设备,植树全靠双手。为了早一天让绿满山坡成为现实,我利用冬闲时间雇来帮手,对岩层实施爆破,炸坑扒石,运土填平,再刨出树坑。长时间的野外山陵作业,两个手生满冻疮,手心皴裂出一道道血口,卷个煎饼吃都疼得不行。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我愣是一刻也没停下。几年里,我先后轰炸岩层680余亩,开挖果树带450多亩,陵上陵下但凡能栽种的地方我基本都挖了个遍。

  基础整实后,栽种是关键。为了早日让荒山秃陵生满绿色,我把全部的心血投入到植绿中。2006年生日,妻子专门把煮好的长寿面送到山上,由于忙着栽树,我竟忘记了吃面。等妻子发现,银丝面早成了一碗面疙瘩。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从那以后,她也加入到了荒山植树行列,光棍山从此成了夫妻陵。

001.jpg

刘吉传为桃树剪枝(房德华 摄)

  县里对我们开发荒山的行为给予大力支持,及时提供了大量的小黑松树苗。为确保成活率,我用油桶装水运到山上,一棵棵进行浇灌,比照看自家孩子还要上心。如今,山上栽种的树木多达20个品种,杏子、李子、迎春,一到春天满山满坡红红绿绿,成了方圆几十里的网红打卡地。看着片片绿色花海,虽然累点,心里头却美滋滋的。

  筑坝蓄河 只为那绿色永驻

  小树苗抗旱能力差,浇水不及时容易枯死。为解决这一难题,眼瞅着两侧山陵夹角形成的十余米高、占地几百亩的沟壑,我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筑坝蓄水。

  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我把家里全部积蓄取出,又从亲戚朋友处借了一些,加上银行的20万元贷款,共计60万元。我将这60万元巨款全部用来买材料、雇人工,历时两年,终于在山沟里筑起了蓄水量可达20万立方米的蓄水堤坝,不仅解决了山上植树用水问题,还可以为山下周边五个村的近万亩农田进行灌溉。

  修筑堤坝是一项非常艰苦的事。山路迂回盘旋、崎岖不平,运送建材物资的车只能开到山脚下,我就和亲友们用平板车一点点往山上运。一天下来,累得浑身散架。修筑坝顶的关键时期,83岁的母亲因病住院,由于我吃住在山上,弥留之际,竟然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我只能对着母亲安葬的方向三叩头,随后又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

  平凡之举、平凡小事,党和政府始终牵挂着我:“东山愚公”“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面对组织的肯定,作为一名退役老兵,我倍感压力!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有生之年,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哪怕这百十斤扔在了山上,也要把这份执念守下去!

  嘀……一阵喇叭声把我从思绪中惊醒,抖了抖身上的尘土,扛起铁锹,又投入到绿化植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