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峰:穿不够那身最爱的“绿衣服”

  文/周海胜 李田野

  血染疆场

  1948年10月7日,锦州战役正式打响。敌人据守城池,拼死抵抗,战况异常胶着。

  一次攻坚战中,眼看战友一个个倒下,史玉峰不顾一切地抓过身边的机枪向敌人扫射。正在这时,一颗子弹击中了史玉峰左腿,他身子一侧,倒在地上。旁边的战友立刻把他扶起来,问道:“老史,怎么样?”史玉峰用手一摸,左腿肚子上全都是血,左半边身子完全麻木。战友急忙把他转移到后方医院治疗。史老养伤的地方并不能算战地医院,实际上就是老百姓的家。由于战事紧张,部队只能在附近村庄的老百姓家里建立临时医疗点,对伤员的伤势进行初步处理。

  史玉峰被分配到一户姓张的人家。当时,老百姓家里缺水,连烧饭的水都是从几十里外背回来的。但是,张大妈每天都给史玉峰打一大盆水洗脚,还把家里唯一的一条厚棉被拿出来给他盖。史玉峰的伤势渐渐好转,23天后,他要回部队了。临走时,张大妈哽咽着说:“孩子,回部队后来个信儿,战场上可要当心!”史玉峰流着泪,握着大妈的手说:“大妈,放心吧,胜利后我再回来看您!”

  跟随部队南征北战的史玉峰,直到解放后,才得以返回锦州寻找当年的张大妈,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也没有对方的音信。

  火线入党

  在向锦州发起总攻的前一天晚上,战士们各个热血沸腾,沉浸在大战前的兴奋之中。

  战壕里,史玉峰正给新兵讲战斗经验。通讯员小刘跑来告诉他,指导员让他马上到连部报到。

  到了连部,指导员和连长都在。看见史玉峰进来,连长说话了:“同志们,都到齐了,现在我们开会!”战士们立刻严肃起来,挺直了腰杆,等待连长和指导员分配任务。

  指导员推了推眼镜,说道:“同志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你们几位同志,已经经受住了党的考验,现在我代表党组织庄严宣布,批准你们的入党申请!”听了这话,史玉峰的心立刻激动起来,入党,是他盼望已久的事,光入党申请他就写了三份。

  指导员接着说:“入党后,你们肩负的责任就更重了,生活中,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战斗中,要不怕牺牲,冲锋在前。你们能做到吗?”

  “听党指挥,为人民服务,我们坚决做到!”同志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指导员把战士们领进里屋,这里早已挂好了一面党旗。面对鲜红的党旗,几名战士庄严地举起了右手,在指导员的带领下开始宣誓!

  铿锵的誓言,压过了远处传来的隆隆炮声;鲜艳的党旗,映红了战士们的脸庞。他们在党旗下宣誓,在战斗中成长……

  雨夜排弹

  1951年初冬的朝鲜战场。有一天,下着小雨,美军的飞机投下一连串炸弹,有一枚炸弹正好落在铁轨中间。

  炸弹落下后并未马上爆炸——这是一枚定时炸弹!必须把这枚炸弹排除,不然会给我军造成重大损失!

  连长和指导员立刻动员大家报名排弹。史玉峰顾不上多想,第一个报名,接着两位战士也报了名。

  师领导来了,把三人的家庭地址和需要转告家里的话一一记录。领导给每人发了一支骆驼牌香烟(当时最好的烟卷),抽完这支烟,他们三人就开始执行任务了。

  第一步是卸铁轨。铁轨有10米和20米两种,10米的相对容易,20米铁轨重,不好拆卸移动。第二步是拆枕木。枕木多,三个人不停地往路旁搬运,花了1个多小时。第三步是铲石头。铁锹和石头之间发出的刺耳声响,让人心里发毛。第四步是“开盘子”。就是挖一条移动炸弹的通道。当时是冬天,泥土冻得邦邦硬,三个人挖了一个半小时才把通道挖好。第五步是拴钢丝绳。炸弹两头尖中间粗,中间位置有两个抓手,抓手中间有眼儿。史玉峰要做的是把钢丝绳穿过抓手,然后系牢。这个动作看似简单,但是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

  时间一点点流逝,史玉峰的心咚咚直跳,也不知道是汗水还是雨水,顺着史玉峰的睫毛往下滴。当史玉峰挥手向战友们示意排爆任务完成时,大家立刻拽着钢丝绳向小山后拉。转头一看,史玉峰等三人早已瘫坐在地。

  第二天一早,战士们被一声巨响惊醒。炸弹爆炸了!原来存炸弹的地方炸出三间房子大的坑。史玉峰和另外两位战友立了大功,师长亲自为他们颁发了奖品——一张奖状、一支金星牌自来水笔。

  1955年退役回乡,半年后,史玉峰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直到1992年从岗位上退下。工作期间,他踏实肯干、一心为公,受上级领导好评,也得到村民的赞誉。 1957年,史玉峰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在笔者离开前,老人从一个小箱子里拿出他的军功章、纪念章,小心翼翼地擦拭后,在家人的帮助下,一件件戴在胸前,然后庄严地举起右手,向我们敬了个军礼。

20210628110315.jpg

老兵史玉峰(王胜臣 摄)

  在场的所有人不约而同挺直了身体,回敬了老人一个标准的军礼。

  已92岁高龄的吉林省扶余市退役老兵史玉峰说,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军装没有穿够。军装,在他口中,是“最爱穿的那身‘绿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