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碧血为人民

1.png

在龙华牺牲的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监察委委员

  立春申城,乍暖还寒。

  迎着冷风,穿过申城拥挤的车流,记者一行驱车来到黄浦江左岸的龙华古镇,龙华烈士陵园便坐落其中,中国共产党的千名英烈在此长眠。

  穿过陵园大门,甬道两侧龙柏挺立,长青的雪松和鲜红的枫树高耸入云。纪念广场中央,红色的花岗石纪念碑镌刻着“丹心碧血为人民”7个大字,周围呈扇形排开的烈士墓区环抱着纪念碑,它由烈士墓、无名烈士墓和纪念堂三部分组成,共安葬烈士千余名。

  (一)峥嵘岁月

  龙华烈士陵园,东临名刹龙华寺,和龙华古塔隔路相望,辟建于1928年,当时名为血华园。纪念地主要包括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和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两大部分。

  龙华烈士陵园社教部主任丛雪娇介绍,陵园的名字“龙华”一词,来源于此地的龙华寺,取自佛经中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佛的典故。然而,如此“佛缘”,并未让国民党反动派的刽子手们放下屠刀,这里曾是不折不扣的“魔窟”,是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的刑场。1927年至1937年间,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此就义。经长期考证,目前掌握姓名的近80名,其中不乏恽代英、陈延年、彭湃、赵世炎、罗亦农、杨殷等党内十分重要的同志。

  “当时中国共产党产生了一百多位中央委员,其中有42人牺牲,在这里牺牲了7位……”丛雪娇的讲述将我们带回那个危机四伏的革命年代,为挽救风雨飘摇的中国和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无数党的好儿女倒在了刽子手的屠刀之下……

  在镌刻着77名英烈名字的龙华墙面前,记者找到了彭湃的名字。1929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军委机关遭破坏。正在开会的中共江苏省委军委书记彭湃与中央军事部长杨殷、中央军委委员颜昌颐、江苏省军委干部邢士贞四人被捕,6天后于龙华就义,后人将他们称为“军委四烈士”。

  有着“农民运动大王”之称的彭湃出生于广东。虽然出生在富庶的工商业者兼地主家庭,彭湃却始终秉持解放劳苦大众的伟大理想。他被农民们亲切地称为“湃哥”,他将“乌鸦都飞不过的田产”分给佃农,在广大农村播下革命火种。就在这座陵园里,就义前的彭湃慷慨陈词:“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

  同样被铭记在龙华墙上的,还有时任全国苏维埃中央准备委员会秘书长、中共第五届中央候补委员的林育南。1931年1月,国民党当局将林育南作为要犯押至龙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看守所,并对其进行劝降。当林育南听到“你们共产党不行了”的狂言时,他金刚怒目,并义正辞严地回击:“我党虽小,她却是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前途无量的党。”敌人又拿陈胜、吴广与太平天国失败的例子反问,林育南更是寸步不让:“我们不是农民起义,共产党代表民众,必将胜利!”

  刽子手是疯狂的,这片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倒下的不仅有我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也有左翼的青年作家。

  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鲁迅沉痛怀念了在龙华遇害的五位“左联”青年作家,其中就包括一位女士——冯铿。纪念馆中,一件弹痕累累的羊毛背心,记录了冯铿坚贞的爱情。

  这件背心,是冯铿为自己的丈夫许峨一针一线织就的,可丈夫却坚持要冯铿自己穿上御寒。1931年冬,冯铿和另外四位“左联”作家被捕,无情的子弹穿透了这件薄薄的背心,冯铿女士倒在了血泊中。19年后的1950年,正是这件羊毛背心,让许峨认出冯铿,二十四烈士也同获昭雪。

  (二)勿忘先烈

  来到纪念馆北面的无名烈士墓,一尊白色花岗石的“无名烈士”巨型雕塑映入眼帘,高高托举的手臂,正是烈士们托举民族未来的象征。

  细雨申城,天气严寒,却仍然挡不住热心的民众前来祭扫,一束束菊花摆列在雕塑下,整齐而庄严。雕塑的前方是永不熄灭的长明火——英烈精神长存,永远激励后人。

  烈士为人民献出生命,人民对烈士的思念永不停歇。丛雪娇介绍,龙华陵园的建立,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呼声。1949年12月6日,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欧阳立安的母亲陶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回忆儿子的牺牲》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彼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包括许多老同志在内的人民群众提出要查找烈士遗骸,让烈士早日魂归故里。

  5个月后,18具完整骸骨和部分碎骨及遗物在龙华附近被发掘出。有关部门经过对遗骸、遗物的查证,断定这些骸骨即是中央内务部要查找的龙华二十四烈士,就义地的位置就此确定。但因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财政困难,未能立碑供后人凭吊,直到1990年,龙华烈士陵园建设工程才正式启动。

  时间走到1995年的清明节,龙华烈士陵园主体工程落成,迎来了第一批烈士亲属的祭扫和数以万计前来瞻仰的各界市民群众,盛况空前。人民对英雄烈士的爱戴,纵然跨越一个甲子,也丝毫未减。

  (三)精神传承

  新开辟的一条长约160米、笔直宽敞的大道,已经连接起就义地与纪念地的主体部分,也串联起陵园新建的忠魂广场、胜利广场、制诗亭、“为了忘却的记念”二十四烈士主题雕塑园等。

  走过这段宽阔大道,记者从陵园纪念区来到了烈士们的就义地。陪同探访的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介绍,这条道路在去年10月修好,实现了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与纪念地主体部分的连通。龙华烈士纪念馆成为全国首个“革命烈士纪念地、初心使命教育地、红色文化传播地”。

  “在军地有关方面的支持下,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的整体连通,无疑将推动龙华烈士陵园展陈功能更为统一完善,也是上海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传承发扬红色基因的重要举措。”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大道两旁的浙江楠,质密坚韧,深根抗风,也是牺牲英烈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就在连通大道尽头,屹立着一座入口新桥,当时烈士们就义前就是经过小桥,壮烈牺牲在小河边。一座小桥,不仅连通了烈士纪念地和就义地,也连通了过去和现在。站在桥上,我们仿佛看见了英雄们戴着沉重的脚镣手铐,却依然昂起的骄傲头颅。

  在就义树下,记者看到一群游客围着一名年轻的武警战士讲解员。就义树附近,有一处复原“龙华二十四烈士”殉难处的“英烈坑”。这名讲解员正静静讲述牺牲烈士的感人故事,言者动情,听者动心:“信仰支撑着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信仰……”

  这名讲解员,是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的战士陶靖宇。作为特聘讲解员,陶靖宇感慨:“讲解本身也是接受洗礼的过程。有些游客是烈士的后代,他们口中的父辈往事也让我深受感动。”

  陶靖宇告诉记者,自2018年6月28日起,陵园推出了“龙之华,初之心”系列党性教育精品课程;2019年,陵园“英雄讲习所”在园内遗址区落成,龙华已经成为传播红色精神、讲好党史故事的新课堂。

  “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一路瞻仰过来,沿途不少桃树映入眼帘,这些都是为了纪念烈士而特意种植的。每年清明时节,春意盎然,桃花盛开,游客如织。陵园桃林外的幸福安宁,就是对英烈最好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