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青山碧水间 寻觅尊崇之光

  编者按:2020年是退役军人事务部的“基层基础基本建设年”。年终岁尾,本刊启动“新春走基层”活动。本刊记者分赴广西、浙江、山东等地退役军人工作第一线,走进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坐在耄耋老兵炕头、下到肃穆的地下纪念设施、拜谒庄严的烈士陵园、在田间地头和“兵支书”畅聊,见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组建两年多来的不凡历程——这里有责任与担当,这里有生机与活力。

  文 | 本刊记者 吕高排

  渡湘漓两水、过都庞越城,穿城市街区、走稻田橘林,访退役军人工作者、见优秀退役军人代表……深冬时节,记者随媒体记者采访团一起,奔波在桂北大地上,在青山碧水间,寻觅尊崇荣光。

  “两工一师”发力,用心用情有力度

  关 键 词:服务

  地理方位:桂林市临桂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军嫂赵丽霞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到临桂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法律援助室反映的一件小事,这么快得到解决。

  赵丽霞的丈夫在陆军第73集团军某合成旅担任营教导员。暑期到部队探亲回来后,她发现单位扣除了自己当月绩效。“军嫂到部队探亲是法定的,待遇一分也不能少。”从业32年的律师冯喜文非常肯定地说。他带上赵丽霞来到她所在单位,找到主要负责人,把情况讲清楚。单位领导很理亏,立即纠正了错误,还当面向她道了歉,保证以后绝对不会出现类似问题。

  冯喜文律师的隔壁,是广西师范大学专门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李昌阳教授。2019年,李教授邀请广西金桂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冯喜文一起,成立了6人的“临桂优抚之家”服务团队,全天候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服务。

  85岁的老兵吴克财前几年摔了一跤,出门只能靠轮椅;妻子已经82岁,生活也不能自理。更不幸的是,大儿子已经去世,小儿子瘫痪在床,家中经济来源全靠每月1000元的优抚补贴。恰在这时,当地民政部门将他的低保也取消了。吴老眼睛得了白内障,视线越来越模糊。“生活太难,实在不想活下去了……”老两口喃喃地说。

  “吴老家这么困难,为何取消低保?”服务团队项目主管吴雪梅找到当地民政所。原来是儿子出车祸时,保险公司给予的6万元补偿,直接打到老人的银行卡上。这笔钱不是吴老的,只因当时没有他儿媳的卡号。吴雪梅帮助整理相关材料,很快恢复了吴克财的低保。服务团队又联系桂林市眼科医院,为老人申请了免费白内障手术。老人的经济状态好转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也乐观起来。

  “专业的事请专业的人来干,‘两工一师’作用太大了,他们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形成互补,有效解决了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急需的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专业问题。”临桂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李恒艺对记者说。

  在临桂区,像赵丽霞和吴克财一样受益的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多不胜数。他们一起为“两工一师”(社工、义工、律师)的帮扶点赞。记者在这里采访获悉,临桂区政府每年向退役军人事务局安排一笔专款,用于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优抚对象服务保障工作,“临桂优抚之家”即是利用该资金向社会购买服务的项目。这一项目把社会责任与社会资源相整合,开创的“两工一师”服务模式,为辖区优抚对象提供信息咨询、法律援助、走访慰问、心理与情绪疏导、资源链接、社会活动参与等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的社工服务。仅2020年,他们带领广大义工开展了“重走长征路”“纪念抗美援朝”“老兵进军营”各类主题活动12次;免费给老兵体检280人次、免费为3人进行白内障手术治疗;接待法律咨询86人次,帮助退役军人和现役军人家属12人解决权益受侵害或法律纠纷等问题;走访了200多名重点优抚对象和80岁以上退役老兵……这些举动,大大提高了退役军人的幸福感归属感,也创新了退役军人工作治理的方式方法。

  桂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唐铭泽说:“临桂区的情况,在整个桂林很普遍。每个区县都有自己的方法、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品牌,大家多措并举,满腔热情地为广大退役军人服务,实现了退役军人工作奠基启新、稳步发展。”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整个广西,1250个乡镇(街道)单设退役军人服务站的目标全部实现。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厅长周长青认为,只有单设,才能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这些退役军人工作最基层的一环,一头连着服务机构,一头连着退役军人,是提供服务、搞好保障的“桥头堡”,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稳压器”,是联系对象、凝聚人心的“吸铁石”,在打通服务保障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这里有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关 键 词:铭记

  地理方位: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

  “这是纪念林的标志石,一年前,我们安放了大约11000块。这些山石全部在全州县红军战斗过的地方采集,当年,红军战士用它们做掩护,抗击敌人,它们见证了壮烈的湘江战役,浸染了红军烈士的鲜血。现在,它们与红军烈士们融为一体。”湘江战争纪念园副主任周运良带领大家爬上纪念园的山坡,指着安放烈士遗骸的米花山上一块块黑色奇石说。

  历史,总是在特殊时刻,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这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也是长征这部壮丽史诗的重要篇章——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广西桂林地域湘江两岸与国民党军展开殊死决战,英勇突破敌人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计划,确保中央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大部渡过湘江。

  80多个春秋之后,退役军人事务部指导广西有关部门,对421个湘江战役红军烈士遗骸散葬点进行发掘收殓,共收殓相对完整的红军遗骸82具、零散遗骸7465块。

  讲解员胡雅馨的爷爷也是一名红军战士。湘江战役纪念园建成后,胡雅馨立即跑到这里报名:“我的基因,做这份工作最合适。”

  暗淡了硝烟炮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陈树湘巨幅雕像前,所有人的表情变得凝重。“红五军团第34师掩护军委纵队及红军主力过江时,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腹部重伤昏迷被俘,苏醒后,发现被两名敌人抬着,欲邀功请赏。他趁敌不备,扯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29岁,只比现在的我大1岁……”胡雅馨的声音越来越小,她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一双布满老茧的大手,粗糙得比石头还硬,裤子上、迷彩胶鞋上沾满了泥巴和荆棘……蒋石林老人76岁,满头的汗水晶莹剔透。一大早,他从两里外的才湾村赶到米花山,带着铁锹、剪刀、水桶、抹布,将墓碑擦拭干净,将象征着7位红军烈士的松柏修剪一新。

  86年前,米花山是脚山铺阻击战的重要阵地。战斗结束后,34岁的才湾村村民蒋忠太带着12岁的儿子蒋受宇(蒋石林父亲),将散落在自家山场里的7具红军遗体就地合墓掩埋。因为这件事,蒋忠太被桂军关进大牢,罚钱罚谷子。去世前,蒋忠太特地交代儿子:“这7位红军是为咱们牺牲的,家中只要有人,就要世世代代保护好这座红军墓。”

  那一年,这片山林搞开发,包给一个老板种植香樟树,推土机轰鸣着,要把红军墓推平。蒋石林扛起铁锹赶来,立在推土机前,大声说:“这里埋着英雄,谁也不能动!”

  蒋石林有功,当地政府要给他补助。他生气地说:“今天的好日子都是这些红军战士拿命换来的,我干这点小事,怎么好意思要钱!”

  离开全州,夜色已浓。满天繁星,灿若银河。历史的天空,也闪烁着无数颗星,是陈树湘,是7 位红军战士,也是蒋石林一家。全州,有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在传承赓续……

  第二战场,再续辉煌的广阔天地

  关 键 词:建功

  地理方位:恭城瑶族自治县庄埠村

  段宗元身高1.7米,消瘦,一张黑乎乎的脸,像刀刻的一样。怎么看都不像庄埠村1400人的顶梁柱。

  段宗元在庄埠村担任第一书记已经六个年头,谁要是敢说段书记要走,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跟他急。“连狗都不干”,村民说的是玩笑话,却也是实情。段宗元这些年一股脑扎根庄埠村,田间地头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他的脚印,每家每户的院落都回响着他的寒暄。时间久了,连村民家的看家狗都把他当成了“自家人”。村民彭子秋家那条全村最凶的柴狗,也成了段宗元的忠实“朋友”,半人多高的大狗,见了段宗元就把两条前腿搭到他手上,亲昵得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段宗元曾是空降兵某部一名营长,2008年转业后,成为桂林市人社局的一名干部。2015年被派驻恭城瑶族自治县庄埠村任第一书记。2019年获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从桂林市区出发,一刻不停,汽车开了2小时45分钟,记者终于见到段宗元。他穿着皱巴巴的白衬衣,手上还沾着黑腻的机油。就在几分钟前,他将村民莫菊英家老化的电路接通,又将抛锚在马路上的一辆拖拉机修好,连手也没有来得及洗。

  段宗元刚到这个村的时候,贫困人口104人,但情况复杂。有一家六口人,一半中风躺在床上不能劳作;有个青年服刑四年,妻子离家出走,出狱后就剩老人和小孩;有一家丈夫身患残疾,就妻子一人劳作……难,104人个个都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镇党委书记彭盛仲告诉记者,段宗元刚到庄埠村,不少群众认为他是来镀金的,对他的印象并不好。为了表明扎根村里搞扶贫的决心,段宗元买了一辆空间较大的面包车,在里面添设一席床、一张桌,略加改造,就成为自己的“家”,自此扎根庄埠村。他带领村民硬化通村公路一条、修建机耕路一条、扩建桥梁一座、新建灌溉渠道7000多米,还亮化了村委球场。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基础,也为促进全村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有了‘房车’,能住在村里,还能为老百姓送送货。”段宗元说,村里的贫困户经常遇到农产品滞销问题,却苦于没有交通工具,他的车正好可以为群众服务。

  “只要努力,就没有不可能的事情。”记者问他最初的困难,段宗元最爱讲这句口头禅。他一直认为,只要敢拼敢想,就一定能成功。村民彭登艳未出生时,亲生父亲就失去联系,连出生证明也没有,到20岁还是黑户。段宗元下定决心解决她的问题。

  段宗元通过公安部门了解到,彭登艳的父亲很有可能生活在四川营山县。他立即与当地政府、派出所、社区和村委联系,开上“房车”,奔走各单位之间协调。

  “那段时间,光是电话就打了200多个,车子跑了1000多公里。”段宗元欣慰地说,“但是,彭登艳的户籍问题解决了!”

  记者在硕果累累的一大片柑橘园里,找到正在施肥的彭明连。就在4年前,彭明连从监狱出来,为了让他尽快找回生活的希望,段宗元将自己的“房车”在银行做了抵押,为他贷了16万元钱,租下180亩柑橘园。看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彭明连颇为自豪:“今年柑橘刚刚挂果,收入10万没问题;明年150万是保守收入。有这样的好书记,日子有奔头。”

  记者问段宗元打算什么时候回城里,他挺直腰杆,说得铿锵有力:“只要村里还有人没脱贫,我就不回城。”

  返回市区的路上,记者们对段宗元的故事意犹未尽。陪同调研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副厅长彭石山介绍说,在整个广西,4403名退役军人担任村两委成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还有一大批退役军人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奋战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第一线。他又给记者讲述了一连串退役军人的故事——

  资源县车田苗族乡坪寨村退役军人、支书彭石华,带领父老乡亲发展西红柿、辣椒等有机蔬菜400余亩,人均增收4500元,实现整村脱贫。

  桂林市委政策研究室干部、退役军人王贵军,先后在3个贫困村任第一书记,一待就是十年,把一个个自治区级贫困村,建成农村基层党建先进村和脱贫攻坚典型村。

  ……

  听着彭副厅长滔滔不绝的讲述,记者顿悟,在广西的山山水水之间,这样生动的故事的确说不尽,写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