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供养着19位“国宝级”老战士——揭秘总书记回信的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

  文∣李丹

  在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有一条不足300米长的荣军路,被老百姓称为“荣军院”的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便坐落于此。

  从1951年起,这里先后集中供养了2800多名伤残军人,其中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约2200人。目前,这里还住着19名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

  10月21日,记者来到这座休养院,探访老战士,“走进”英雄们那些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与自强不息的休养时光。

  “总书记真的给我们回信了!”

  89岁的涂伯毅,在战争中遭受严重烧伤致残,手指蜷曲、面目全非。热爱舞蹈表演的他,现在是休养院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讲人,曾先后被评为“成都好人”“四川省最美老人”“四川省优秀退役军人”和“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成为伤残军人的楷模。

  涂伯毅告诉记者,今年9月,全院伤残军人给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汇报大家的情况,这封信是由他作为代表,用蓝色墨水的钢笔书写的。“由于我年轻时曾在部队当过文书,所以大家建议我来执笔。”涂伯毅说,写这封信,花了将近一天的时间。

20201211165956.jpg

涂伯毅代表休养院所有伤残军人写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件的草稿

  1951年,大年初九,20岁的涂伯毅在一场战斗中,被美军飞机投掷的凝固汽油弹严重烧伤,经历九死一生,1956年被送至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休养。

  “我们现在的生活、医疗、居住、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我们想要向党和政府,向总书记表达感谢。”涂伯毅说,休养院其他伤残军人也和他有着一样的想法。正好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在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大家商量决定,以书信的形式专门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告。

  “写信的时候我非常激动,每个字、每句话都在向总书记表达我们伤残军人的感恩之心。”涂伯毅说,当信件寄出后,大家很快回到原本的生活,并没有想到会收到回信。

  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这一封回信,在休养院激起了千层浪潮。

  “没想到,总书记真的给我们回信了!当听到回信的内容时,我已经泪流满面。”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涂伯毅仍难掩激动的神色。

  87岁的王正恩老人,也是一名志愿军老战士,在朝鲜战场上被弹片夺去双眼。听到回信的内容,老人无比感动,“感谢党、感谢祖国、感谢人民,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条件,让我们老有所依,相比那些光荣牺牲的战友,我很幸运,也很满足。”

  老部队战友的看望,让老英雄红了眼眶

  当天,阴雨多日的成都终于放晴,阳光透过成荫绿树照在休养院荣军休养楼前面的大坝子上,常年在这里休养的老兵们或坐轮椅,或杵拐杖,三三两两聊天、晒太阳。

  “周爷爷,我来自您的老部队,专程来看望您。”在休养院休养的志愿军老战士周全弟,见到了70年来一直想见到的“亲人”——来自老部队二连的第41任指导员姜显超一行。从媒体上了解到周全弟的事迹后,姜显超他们专程从远在山东的部队驻地赶赴四川看望老人。

  “一直以来,见见老部队的战友,是我的一个心愿。如今,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看着姜显超一行带来的部队旗帜、点名册等资料,周全弟红了眼眶,一个劲点头说“好”。

  86岁的周全弟,当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77师231团1营二连的战士,长津湖战役的亲历者。

  战场上,他在零下40摄氏度的雪地里埋伏三天三夜,严重冻伤致四肢截肢,于1953年12月来到休养院。在这里,他克服伤残带来的不便坚持练习书法,还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的抱笔书法,受到专业书法家的好评,并多次参加各级书法作品比赛、展览、获奖累累。

  在院内,与周全弟一样乐观向上的伤残军人还有很多。休养院邀请专业老师教授乐器、舞蹈、书法、电工等课程,帮助老英雄们开辟出一个个展现自身价值的“新战场”。

  “国家没有忘记我们,人民没有忘记我们”

  这段日子,老战士们聚在一起,说得最多的除了“回信”,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我们19位老兵,除了卧床的,有15人来了,比过节还热闹。”涂伯毅说起当时的盛况,嗓音激动,笑容灿烂,“金色的纪念章太好看了,纪念章上志愿军战士拿枪的样子,跟我以前一模一样。”

  当天,老战士们不约而同都换上了干净的军装。86岁的叶发坤输完液就马上从病床起身赶来,为的是能第一时间戴上纪念章。

  “国家没有忘记我们,人民没有忘记我们。作为抗美援朝老兵,我是幸运的!”叶发坤的双腿在朝鲜战场上被敌人的炮弹炸伤,坐轮椅的他拿到纪念章后,轻轻抚摸,久久舍不得戴上。

20201211165911.jpg

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集中为老战士发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双眼失明的老战士王正恩告诉记者,当天,他拉着护理人员,请他们给自己描述纪念章的样子。“虽然我看不见,但我能感受到战友们发自内心的喜悦。”戴上纪念章后,老英雄慢慢站起身,端端正正地敬了一个军礼。

  为奉献者而奉献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共有3万多名巴蜀儿女长眠他乡,受伤的川籍士兵更多,其中有一小部分一直在这座休养院休养。

  历届休养院党委把抗美援朝伤残军人的事情,当作自己亲人的事情来办。

  “许多抗美援朝伤残军人受伤时才20岁左右,刚到休养院的时候,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沉悲观情绪。” 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党委书记刘航说,为了鼓励伤残军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全院工作人员以“为奉献者而奉献”为己任,坚持“边治疗边学习”,在各个休养区成立伤残军人党支部,组织学习讨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把一切献给党》等文学著作,帮助他们重拾信心,重启生活。

20201211170608.png

10月21日,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内,志愿军老战士在一起(左:涂伯毅,中:易如元,右:汤重稀)(华小峰 摄)

  近年来,四川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将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从一个战地医疗队的规模,建设成为具有优抚医院特色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2019年,新的荣军休养大楼建成后,每位抗美援朝老战士都能住进一套室内面积78平方米、两室两厅一卫的住房,并配备优质的医疗保障。

  目前,住在休养院里的老英雄们身体都很好,在院的19位抗美援朝伤残军人平均年龄87岁,最年长的二级伤残军人唐国义已97岁高龄。

  为了让抗美援朝伤残军人们享有幸福的家庭生活,休养院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婚姻问题、后代入学问题。目前在院伤残军人婚配率达95%,且已婚家庭中大部分都育有子女。休养院还与当地中小学建立了协调机制,及时帮助伤残军人解决子女入学问题。

  刘航说,用心用情把集中供养伤残军人服务好,保障好,在提升退役军人优抚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和构建退役军人健康服务保障体系方面下足功夫,就是对英雄们最好的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