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玉麦 国是中国

  文∣秦海波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的玉麦乡,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曾是全国闻名的“三人乡”、“边境乡”。1996年以前,全乡只有桑杰曲巴和两个女儿卓嘎、央宗一家人。

  2010年,西藏边防总队山南边防支队玉麦边防派出所成立。2016年,部队正式进驻玉麦乡。官兵们与当地民众一道共建家乡、共守边境。

  而今,玉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路修好,旅游业也发展起来了,很多人把玉麦叫做‘小天堂’。”玉麦乡党支部书记达娃接受采访时,爽朗地笑了。

  巡边路不再孤单

  每周一升国旗,是玉麦军民雷打不动的仪式。平日里,百姓穿着朴素,但每到升旗仪式,就会精心挑选衣服。哨点官兵也通过每周一次的升旗活动,增进了与当地群众的感情。

  在玉麦,桑杰曲巴老人和女儿卓嘎、央宗爱国守边的故事感人至深。1964年至1996年,一栋房子、一户人家,桑杰曲巴和两个女儿以放牧为生,守护着祖国上千平方公里的国土。

  卓嘎、央宗回忆,儿时的一天,父亲买回一块红布和一块黄布。她们以为父亲要给自己做新衣服。晚饭后,父亲却用剪刀把红布裁剪成长方形,然后又用笔在黄布上画了五角星,用剪刀剪下来,让卓嘎穿好针线,一针一线仔细地缝起来。

  当五颗五角星缝好时,桑杰曲巴郑重地说:“这是最宝贵的东西,这是我们的国旗!”第二天,他把国旗固定在一根竹竿上,插在屋顶。一家人还排起队,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

  如今,玉麦乡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陆续有新居民迁入。如何让桑杰曲巴的爱国守边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玉麦乡党支部和玉麦驻军哨点党支部共同将桑杰曲巴老人放牧守边路线命名为“桑杰曲巴巡边路”,并定为红色教育基地,集中为新迁入居民开展国防教育辅导授课。

  这条留下桑杰曲巴足迹的巡边路上,又留下了新一代守边人的足迹。军地党员干部经常在卓嘎、央宗姐妹的带领下,一边听姐妹俩的故事,一边重走巡边路。

  巡边的路再也不孤单。新一代玉麦人,个个都是守边人。哨点战士王孟凯说:“现在我们巡逻,阿佳们都会给我们讲桑杰曲巴老人的巡逻故事。那个时候多么艰苦,现在条件好了,我们更要守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20201130173136.png

在玉麦,处处可见军民团结的生动画面(李国涛 摄)

  军民情深似亲人

  “哪里不舒服?不要急,慢慢说。”在玉麦乡卫生院,哨点军医王天骄正在为前来看病的群众问诊,为了让驻地群众得到更好的救治,每周二和周六,他都会来玉麦乡卫生院坐诊。

  “以前我的膝盖受过伤,常常酸痛,部队医生知道后就给我治疗,现在我的疼痛缓解了。来这边就医特别方便,真的特别感谢部队。”玉麦乡群众罗杰次仁说道。

  军医坐诊乡卫生院,得益于今年四月份以来玉麦乡开展的军地基层党组织共建活动。西藏自治区开展了“五共五固”活动,玉麦乡作为试点,做了很多尝试。

  “让军地关系更融洽的远不止军医坐诊,”玉麦边防哨点班长刘东洋说,“自从开展军民共建以来,部队和地方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也更加融洽了。”

  这两年,对于身患残疾的搬迁户多布杰家来说,喜事一件接着一件,自己不仅在玉麦安了新家,摆脱了贫困,儿子也考上了大学。

  “驻地官兵在我们一家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向我们伸出援手,真的太感谢他们了!”多布杰家一共有6口人,家里收入少,生活十分困难。官兵们走访入户摸排,了解到多布杰家的实际情况后,每月送去大米、粮油,帮助多布杰家渡过难关。

  “在多布杰老人眼里,官兵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是亲人呢!”乡党支部书记达娃说。

  通过“一班加一户”的方式,官兵和玉麦困难群众结成了帮扶对子,每家还照了全家福。这让困难群众有了依靠,让远离家乡的官兵在驻地也有了自己的家。

  “一到周末和节假日,我们都会去乡民家里,给他们带一些生活物资,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他们有事的话也会主动给我们打电话。”战士雷玉琴说。

  团结花绽放玉麦

  日拉山上的雪依旧覆盖着山峰,谷底的玉麦乡却改变了模样。现在的卓嘎、央宗,一大早起来,忙着挤牛奶、打酥油、做奶渣、编竹篮……日子越来越好,身边的邻居也越来越多。

  近年来,玉麦乡人口已增加67户234人,但其中有35个贫困户。如何让他们脱贫致富,这是摆在当地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面前的一个难题。

  次仁巴珠是山南军分区宣传保卫科科长。2015年11月,他第一次到玉麦时,乡里只有9户人家,乡民们主要以放牧为生,日子不太宽裕。当时,次仁巴珠暗下决心,一定要让玉麦的乡亲们过上幸福日子。

  自2016年6月起参加玉麦乡脱贫攻坚工作,次仁巴珠先后到玉麦20多次,每次都要翻越4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玉麦乡亲都称呼他为“德吉谆堪(藏语中意为幸福使者)”。

  过去,玉麦因为气候原因,土地长不出庄稼、青稞结不了穗、土豆只有拇指那么大,各种物资供给全靠从山外运进来。日拉山长期大雪封山,新鲜蔬菜供应尤其困难。次仁巴珠四处奔走,筹措资金为乡里建起了一个标准化温室大棚,加上官兵的种植技术指导,如今温室大棚里的青椒、黄瓜、白菜等长势喜人,吃新鲜蔬菜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乡民丹增高兴地说:“我们终于吃上了自己种的蔬菜,老百姓和部队一起种的蔬菜。”

  后来,玉麦乡和部队共同打造了4个10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定为“党建促产业发展军地共建示范点”,由部队党员骨干为百姓传授种植技术,并包产到户,预计每年为每户居民增收近4000元人民币。

  去年,40多户“山外人”搬迁到玉麦。部分新玉麦人由于没有耕地、牛羊,收入十分有限。此时的玉麦名声在外,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流动人员较多,住宿需求量大。

  “开办家庭旅馆会不会是增收的好门路?”

  “可以实行标准化建设,定期组织人员培训,提高旅馆服务质量”“用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打广告,线上线下打造玉麦家庭旅馆名片”……

  大家集思广益,纷纷献计献策。开设家庭旅馆随即被提上日程。玉麦乡和部队共同筹资,为扎西罗布、洛桑罗布、米玛多吉等贫困户购买家具家电、床上用品。

  很快,“餐饮+住宿”模式的家庭旅馆在玉麦山谷火了起来。自开业以来,家庭旅馆几乎天天客满,消除了扎西罗布等人心中的返贫隐忧。“我们打算在全乡推广家庭旅馆,这也是玉麦军民融合的一种方式。”达娃介绍说。

  如今,玉麦边防哨点也开设了爱民诊所,哨点网吧成为了军民网吧,哨点浴室改造成了爱民浴室,和群众一起使用。玉麦乡小学也变成了军民鱼水小学,部队专门挑选了五名大学生官兵,与学校的五名小学生结成了帮扶助学对子。

  玉麦乡逐步建成边境小康示范乡,家家户户住进宽敞明亮的藏式新居,乡亲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焕然一新的玉麦,到处可见群众与官兵一起生活、载歌载舞的动人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