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后”难题的海淀解法——北京市海淀区的双拥实践

  文∣海淀宣

  今年,海淀区再一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这是海淀区连续第九次获得这一殊荣。

  出台立功受奖军人子女入学重点保障政策,研发现(退)役军人业务“一网通办”工作平台;落实“助力随军家属就业工程”通知精神并写入海淀区随军家属接收安置办法,创建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基地……一系列举措,既是双拥实践的总结提升,也体现了海淀区委区政府在双拥工作方面的创新。

  关心“后代”

  一大早,海淀区双拥办负责同志收到这样一条信息:“我是一名军转干部,曾在武警总部和新疆交通二总队分别任职,2017年自主择业。我的孩子今年小升初,按照今年海淀区政策,现役军人子女、全国劳模子女等情况给予照顾。我虽非现役,但有中央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另外,还有二等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不知这些荣誉能否让孩子享受一次政策红利?”

  看着凌晨四点半发来的信息,想到当事人曾为国防建设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过重大贡献,而今因为孩子上学的事儿彻夜难眠,海淀区双拥办负责同志立即回复道:“您为国防事业做贡献,我们有责任服务好您的后代。”

  依据“立功受奖军人子女入学重点保障政策”,海淀区双拥办当天就为这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办理了申报材料接收和入学意向填报业务,并积极协调区教委给予大力支持。最终,这位军转干部的孩子如愿进入优质学校。

  海淀区双拥办工作人员说,“三后”问题中,最受关心的还是“后代”教育问题,而北京的最大优势之一正是教育优势。

  如何把教育优势与双拥工作结合,使之成为解决“三后”问题的抓手?关键要协调好学位少、生源多的矛盾。海淀区学位资源有限,尤其是优质校,成为周边部队军人子女入学的矛盾和焦点。逐个去协调不现实,必须规范化安置。

  很快,“立功受奖军人子女入学重点保障政策”推出,这一政策,既符合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军队地方互为认可,又符合海淀区区情,得到区领导和区教委的支持。

  出台政策不容易,落实政策更需要过程。个别重点校领导,对军人“立功受奖”没有什么概念。海淀区双拥办在宣传政策上下了很大功夫。“一等功臣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告诉大家,就是杜富国那样的人!”双拥办同志的话说得干脆,效果也立竿见影。

  一番动员,学校开始积极支持政策落地。四年来,海淀区安置军人子女5800余人,有765名符合特殊优待政策的军人子女如愿进入优质校。虽然义务教育学位年缺口近万个,但保证军人子女100%入学毫不动摇。

  2016年,城北某部队提出就近新建学校的需求,海淀区将其纳入政府折子工程重点督办,先后召开军地协调会、现场办公会30多次,提供土地近百亩,拿出配套资金3亿元。去年9月,一所九年一贯制现代化学校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了该部队军人子女全部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

  与此同时,海淀区双拥办持续不断地在拓展学位资源上下功夫。通过购买社会教育资源,协调部队停偿设施利用,强校并弱校、名校设分校等方式,加大优质资源统筹力度,推进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向驻区部队倾斜。今年就实现了1196名驻区军人子女全员入学。

  服务“后院”

  由于驻军数量大,海淀区年接收转业干部数量多,几乎占全市计划分配军转干部总量十分之一,比西部一个省份的安置数量还要多。

  在办事大厅,双拥办同志经常见到前来办业务的随军家属,抱着孩子、推着童车,一脸焦急期待的样子。这让大家坐立不安。

  “这与科技领先的海淀区格格不入,与军队建设的现代化格格不入,与现代军人家属的高素质格格不入。”利用网络科技与大数据手段解决服务手段问题,势在必行。

  现(退)役军人业务‘一网通办’工作平台”应需而生,并在“后院”安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淀区双拥办同志介绍,在解决“三后”问题的过程中,一些看似技术方面的问题,背后依旧有着制度与体制的制约。调动安置,涉及社会管理方方面面。由于各地管理状况不同,需要衔接、对接的事务非常之繁杂。虽然这些问题不能单靠技术来解决,但必须靠技术走出第一步,而科技本是海淀区“最大优势之一”。

  “当前,随军家属的就业状况与前些年已经完全不同了。”海淀区双拥办同志介绍。“前些年随军家属大多数是‘无业随军’,有不少随军家属是辞职搬迁的,有的是进京后找单位‘空挂’,需要等待岗位。而现在的随军家属,学历与素质较高,安置好、使用好这批人才,是新的挑战。”海淀区因此制定随军家属接收安置办法,在全市范围内,率先落实“助力随军家属就业工程”通知精神。

  随军家属对就业安置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希望在体制内单位就业。为了方便给家庭更多照顾,随军家属就业越来越青睐稳定的社区公务员岗位。

  海淀区因势利导,在拓展就业渠道中坚持引导式服务,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属进入社会公益性质岗位,不仅优化了整个军人家属就业结构,也强化了他们的荣誉感。

  4年来,海淀区先后安置随军家属1216人。区政府召开专题会推动政策完善,每年把社区工作者岗定向招聘随军家属的比例提升到20%。区街两级举办随军家属招聘会36场,帮助随军家属811人实现就业。通过引入第三方教育机构,定向培训106名随军家属取得教师资格证,推荐62名在中小学就业。还专场招录校医,一次性帮助45名军属实现就业。

  同时,海淀区鼓励随军家属自主就业,给予一次性奖励经费2万元;扶持随军家属自主创业,给予一次性创业基金5万元。

  拓宽“后路”

  “后代”踏实,“后院”稳定,“后路”也就好走了。4年来,海淀区共接收军转干部和退役士兵9800余人。多年来,累计接收军休干部21773人、无军籍职工13782人。

  历年来,落户海淀区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均占北京市接收安置总数的50%以上。为了方便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办理手续,海淀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制作了详细的报到须知,从报到总流程、前期准备工作、一站式办公、后续需办理手续等方面指导大家办理各类事项。

  “办理手续的各种表格能随时下载,非常方便。”一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说。

  不仅要把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好,也要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好。海淀区富有活力的自主创新环境是另外一个优势。

  “退役军人作为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推动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其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既是退役军人的期望,也是政府的责任。”海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石立峰主持了该区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决赛。

  7月29日,海淀区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决赛举行。42支参赛队伍“云路演”,评委现场“云点评”,全程直播网友“云互动”。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新兴产业组”、“传统产业及生活服务业组”和“创新团队组”18个团队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组织这次大赛,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好海淀区退役军人的科技、产业、区位和人才等优势。”海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皇甫江表示,海淀区将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掀起退役军人创业创新高潮。

  截至目前,海淀区29个街镇和653个社区(村)均建立了退役军人服务站,全区上下形成领导挂帅、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行业单位积极参与的双拥工作网络体系。

  海淀区委书记于军说,拥军优属就是讲大局,解决“三后”就是立尊崇。四年来,海淀区累计投入用于国防建设的经费同比增长50%,接收退役军人同比增长29%,接收随军家属同比增长6%,协调军人子女入学同比增长8%。同时,辖区部队官兵为海淀区的发展、建设和稳定做出了贡献。“海淀处处可见军民鱼水情深的场面。”海淀区双拥办一位同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