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鱼水情浓“九连冠”

  文∣黄琬钧

  作为祖国东南沿海的海岛城市,驻地部队一直以来都是厦门一抹不可或缺的“迷彩绿”。这里的人民全身心呵护子弟兵,子弟兵也深深眷恋着这里的人民和脚下这片热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时,亲自担任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经常登高山、下海岛、进哨所,足迹踏遍海防一线和部队营区。他多次强调,“支持部队建设,就是支持经济发展,就是支持改革开放”,“要把支持部队建设当成我们自己的事业一样对待”。

  1987年7月22日,习近平同志来到“东南第一哨”角屿考察并看望慰问守岛官兵,得知角屿是个无水、无电、无居民的“三无”小岛,部队官兵的淡水、蔬菜全靠民船运送,遇台风天就断水断菜的情况后,他亲自协调督办,打造“一口好水井、一块好菜地、一个好猪圈”,改善了连队用水、蔬菜、猪肉保障难的问题,被官兵们铭记为“三个一好”工程。

  时过境迁,现在“三个一好”早已不成问题,但习近平同志留下的双拥好传统没有改变。一个个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共建的故事,就像鹭江浪花般不断涌现。

  “子弟兵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

  蓝天碧海间,“海上花园”鼓浪屿是厦门最具代表性的一张名片,也是五湖四海的游客们来厦必到的打卡点之一。殊不知,鼓浪屿上还有一支厦门人引以为豪的英模连队——“鼓浪屿好八连”。

  1993年2月,中央军委正式授予“鼓浪屿好八连”荣誉称号。命名28年来,连队官兵始终牢记人民军队宗旨,坚持用雷锋精神铸魂育人,建设全面过硬连队。

  节假日期间,鼓浪屿轮渡口附近的大榕树下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感人场景:“鼓浪屿好八连”的战士忙着疏导人流,不时化身“活地图”为游客指路;便民服务车边围了不少游客,战士们忙着给大家端茶倒水;每逢下雨天,战士们还不忘撑起便民伞,为过往游客遮风蔽雨……

20201130143311.png

“鼓浪屿好八连”官兵为市民免费提供爱心茶水

  “鼓浪屿好八连”免费送茶水的传统,已经坚持了近30年。最早时用的是茶水桶,战士们只能肩挑背扛来搬运。后来改用手推车,一次能运送的茶水更多了。现在的便民服务车电力驱动,不但能装茶水,还装载着便民伞、医疗急救用品,以备不时之需。看似普通的便民服务车,承载着军地间“绿叶对根的情意”。

  “除了免费提供茶水以外,结对照顾岛上的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协助清理海滩等等,都是我们连队的传统。”连队军医蔡秉荣说。

  提及“好八连”,年逾八旬的侯敬利一个劲地竖大拇指。老人生活困难,儿女不在身边,和老伴两人相依为命。“侯大爷身体不太好,基础病多,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都有,腿脚也不利索。”岛上的孤寡老人身体状况如何,蔡秉荣都能一一道出。

  一次凌晨的急救,让侯敬利至今难忘。2017年的一天,凌晨4点多,感到呼吸困难的侯敬利颤抖着手,拨通了连队的电话求助。时任军医王贤源和卫生员迅速带着吸氧器等急救药品赶往其家中。一番检查抢救后,侯敬利缓过劲来,握着王贤源的手说,“太感谢了,多亏有你们!”

  “好八连的子弟兵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侯敬利说。这句话,也是陈光明母亲陈嫦娥的心声。

  陈光明是一位先天性血友病患者。7岁那年,病情恶化导致他左腿残疾,不得不坐上轮椅。17岁那年,陈光明的父亲病逝,家中只剩下瘦弱的母亲和年迈的奶奶。知情后,“好八连”成了这一家的“顶梁柱”。从此,鼓浪屿上多了一道特殊的“风景”:官兵用轮椅推着陈光明出行,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持续了20多年。

  “没有‘好八连’的官兵,就没有我们这个家!”陈嫦娥说,正是官兵的守望帮助儿子创造生命奇迹,打破医生判定他活不过30岁的断言。如今,陈光明已成为一名英语网课老师,过上自力更生的日子,连队官兵们都替他高兴。

  瞄准解决“三后”问题

  “决定随军时,我难免有些忐忑。但来到厦门后,医社保、孩子上学、我的工作调动等等,忧心事一件件被解决,我心里踏实多了。”军嫂陈丽娜说,她今年4月带着两个孩子从广州来到厦门,与在厦陆军某部服役的丈夫团聚,结束了长年两地分居的生活。如今,两个孩子也适应了新环境,一家人对未来充满期待。

  陈丽娜的喜悦,单纯而质朴。在厦门,哪里有子弟兵的身影,哪里就涌动浓浓拥军情——军转干部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军人子女入学……子弟兵所需所想所急,无不牵动着地方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心。

  帮助部队解除后顾之忧,首要是及时有效解决官兵的“后路”“后院”“后代”问题。

  为此,厦门制定出台《厦门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具体规定》《厦门市贯彻实施军人随军家属和军转干部随调随迁家属就业安置暂行办法》等配套政策措施,率先实行“功绩量化、依序择岗”“五公开一监督”等“阳光安置”做法,建立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补助金等制度。

  同时,厦门多措并举推动随军家属就业安置:1999年率先建立未就业随军家属基本生活保障金制度,有效缓解了随军家属待安置期间的家庭生活压力;落实随军家属自主创业扶持奖励、报考教师和社区工作者加分照顾;采取每年集中安置做法,按照“身份对等、单位性质和专业岗位相近”原则,从2016年到2020年,共安置482名随军家属就业上岗、3名烈属进事业单位工作……

  在教育拥军方面,厦门立足服务与保障,结出累累硕果:落实军人子女教育优待政策,按照“就近便利、同等优先、特殊人员加分、双军人照顾”原则,保障调防移防和新组建部队军人子女入托入学。近年来,先后协调安排军人子女入(转)学400余人,2019年在校军人子女共1615人。近4年来,共有231名军人子女获得成绩加分、优先录取照顾。

  “改革不忘拥军,发展更重拥军”,这是厦门人民的共识。一直以来,厦门注重在政治上、生活上和政策上关心驻厦部队,让经济特区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官兵和广大优抚对象。

  一组数据亮出成绩单:每年安排驻厦部队官兵生活补贴、退役士兵自主创业经济补助、未就业随军家属基本生活补助金6000余万元;近几年安排8.17亿元支持原武警厦门消防支队、“鼓浪屿好八连”等部队营区建设和装备更新;安排2000多万元支持“英雄三岛”等一线部队训练设施建设;协调解决武警支队2个机动单位、海警部队6个工作站定点部署设施建设……

  部队练打仗,地方练支前。多年来,厦门不断健全拥军支前工作体系,加强军供站、支前物资供应站和军粮供应站规范化建设。投入1000多万元改造军供保障设施,创新军粮供应保障模式,军供物资准时足量供应部队。

  军地手拉手,共建心连心

  今年7月27日下午,在第93个建军节到来之前,厦门市湖里区坤驰出租车公司年逾八旬的党总支书记叶福伟,带领公司党员冒着酷暑将价值2万多元的图书、食用油、西瓜等送到驻厦某部官兵手中。

  叶福伟的“外号”真不少,有人叫他“拥军董事长”,有人叫他“编外军需官”,还有人叫他“编外连队指导员”。叶福伟说:“支持国防建设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要持之以恒、实实在在、身体力行。”从1984年起,拥军这件事他一干就是37年。

  37年来,叶福伟为驻地连队订阅报纸,购买图书杂志,送去电视机、录像机、电脑、会议桌椅等,帮助改善官兵出行和工作生活条件。他还出资聘请农技师到连队指导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送去化肥、种子、猪崽等,增加连队副业收入,改善官兵伙食。

  在厦门,像叶福伟这样的感人拥军故事还有很多。驻厦部队用真情和汗水回报第二故乡、支持地方发展,厦门也不遗余力为子弟兵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强军建设。

  近年来,厦门市不断深化“双拥在基层”活动,社会化拥军成为厦门双拥工作的延伸补充和特色品牌,涌现出一大批基层拥军模范个人,以及厦门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双拥合唱团等一批拥军社会组织。

  不管是台风还是疫情,各种急难险重中总有最可爱的人民子弟兵冲锋在前的坚毅身影。他们发挥“生力军”“突击队”作用,受到全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被誉为经济特区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

  从“英雄小八路”到“海上猛虎艇”,从福建省双拥模范城“满堂红”到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厦门的双拥之花愈开愈艳,军民鱼水之情愈来愈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