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兵支书”的“成长经”

  贵阳驱车至安顺,近90公里的路程,一路离不开满眼翠绿,说它地无三尺平毫不夸张。行驶到安顺境内,高速公路两边立柱广告牌上的标语十分引人注目——“鼓励退役军人返乡创业”“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退伍不褪色,建功新时代”“脱贫攻坚立新功”。

  这些巨幅广告犹如安顺市的一张张名片,诉说着这里一群兵支书的故事。

  抉 择

  “兵支书”们站了出来

  初见肖正强,他略显拘谨。一身新西装、一双锃亮的皮鞋,显然不是这位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日常装扮。

  “肖书记刚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要去北京做报告,这两天就动身”,安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满脸自豪地说。这一奖项来之不易,不仅仅是肖正强个人的荣誉,更是贵州脱贫攻坚成果的展现。

  2005年,肖正强结束了8年军旅生涯,在外闯荡了几年,因为为人踏实、诚信勤奋,建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年收入20万元以上。“但每次回村,看到村里一盏路灯都没有,道路坑洼不平,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对比外地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2016年10月,平元村村支两委换届,开展民意调查时,大多数村民把期盼的目光投向了他们认为有头脑、有见识的退役军人肖正强。在脱贫攻坚战号角的召唤下,肖正强放弃在外多年苦心经营的生意和不菲收入,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村干部。当时,平元村贴着“地平、村弱、人穷”的标签,连村民都戏称“守着金饭碗,就是舀不满”。

  同样“临危受命”的,还有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么铺镇阿歪寨村人韦俊。退役后,韦俊跑过长途客运、干过牛肉加工、开过汽车修理厂,也在社区工作过,积累了大量基层工作经验。镇党委找到韦俊,动员他回村和镇里下派的书记一起开展工作,韦俊没多想,便加入到村子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挑 战

  他们遇到了“拦路虎”

  初来乍到,肖正强就遇到个“拦路虎”。 走访调查后,他发现实际情况比想象得更为复杂,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村两委人心涣散,班子软弱。“在部队,我们经常唱‘团结就是力量’,同样,村级组织也必须聚指成拳,方可无往而不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不把纪律挺在前面怎么行?”他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借鉴部队的管理经验,肖正强挨家挨户做工作、了解大家的思想动态,讲道理、立规矩,从干部的作风入手,整顿队伍,组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是肖正强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

  然而,家人的埋怨、群众的误解,让肖正强心里打起了退堂鼓。恰在此时,安顺军分区和市委组织部共同开办了一场培训,组织他们瞻仰一次革命旧址、参观一次展览、观看一场专题片、重读一遍党章、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参加一场宣讲学习。一番学习下来,肖正强又坚定了当好村支书的决心。

  同样遇到困难的,是参战老兵杨守亮。他在2016年担任韭黄村书记以前,摸爬滚打干了几年蔬菜生意,在外面东奔西跑见识多了,脑子更活了,敏锐地发现了“金疙瘩”——韭黄:家乡全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干秋凉,无霜期长,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韭黄生长。他提出修路的想法:打通一条产业路,货车进得来,韭黄才能运出去,销路才能打开,群众的荷包才能鼓起来。

  “想法太大、没有钱、干不起。”他的想法在村两委炸了锅,众人集体反对。“要想办法干、顶起也要干,不干就没有出路”。老杨顶着压力,愣是把路给打通了。路通了,但部分村民不愿意种韭黄,杨守亮便将全村的退役军人集合起来,按照部队老班长带新兵的方式组建成多个班组,讲政策、流转土地、协调资金,成立村级公司产生示范效应,走南闯北找市场,打开韭黄销路。

  韦俊的难题在于“扶智”。阿歪寨是典型的布依族聚居村,曾经属于国家一类贫困村,村内老房老屋破损,基础设施老旧,经济发展落后,村容村貌排在全区倒数。村民思想保守、民风彪悍,滥办酒席、不赡养父母、毁坏古村落设施的“劣行”, 一度还有黑恶势力“兴风作浪”,是安顺扫黑除恶第一村。“韦俊意识到必须“整顿”精气神,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想富‘口袋’,先富‘脑袋’!

  韦俊通过村支两委交心谈心,多次组织召开村支两委会,大家统一了思想,然后入户进村,一家一家地找老百姓聊,村子的气象慢慢有了转变。

  机 遇

  “兵支书”的活力被不断激发

  安顺地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下辖6个县(区)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包括1个深度贫困县、2个极贫乡镇、178个深度贫困村。

  在脱贫攻坚战中,安顺市军地发现了退役军人的优势。“退役军人战斗力强,无私奉献敢担当,是巩固基层政权、振兴乡村的好人选。”安顺市委书记陈训华说。

  为了培塑能打善战的先锋,2018年初,安顺市统筹军地资源创建了全国首个“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军地实践中心”(后更名为“新时代军地实践中心”),创新搭建 “兵支书之家”、讲习资源中心两个讲习平台,贵飞民兵俱乐部、讲习文化轻骑兵、瀑乡民兵集结号、塘约见习——致富夜校4个辅助平台,从选、育、管、用着手,探索建立覆盖全面、指向精准、高效实用的“兵支书”教育培训体系。

  韭黄村党支部书记杨守亮和他的村民,是讲习资源中心的直接受益人。2018年10月,韭黄村的韭黄突遭病虫害,大家一时束手无策。老杨通过讲习资源平台预约了安顺市农科院的省级技术专家张秀伟。3个工作日内,张秀伟就深入田间地头、调查取样,提出了解决对策,还给村民们讲解了不少种植技巧。现在,“安顺兵支”手机APP已完成开发建设,通过手机能推送最新资讯,在掌端完成大部分功能,老杨开心极了,这相当于随身携带了一个移动课堂和强大的专家团队。

  “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是带领脱贫攻坚的老前辈。这一年多来,在带领好自己村子的同时,他还忙着手把手、人对人、点对点地教一批批来“取经”的“兵支书”。根据个人特点和发展需要,安顺市分批次选派“兵支书”到“领头雁”实训基地进行脱产一周的跟岗培训,提升技能、岗位练兵、定期考评,“兵支书”的活力不断被激发。

  安顺市西秀区新时代军地实践中心的多功能室里,“兵支书”大讲习活动《道德讲堂》正在进行,青山村支书杨启荣正在给其他30名“兵支书”分享自己的管理经、致富经。

  从线上学习到线下交流,安顺“兵支书”正在流程化培养模式下,遍地开花。有“兵支书”当领头人的村子,都发展成远近闻名的乡村治理示范村。

  荣 耀

  “兵支书”群英荟萃

  “他不愧是当过兵的人,干事雷厉风行,对老百姓的事情热心肠得很,是个靠谱的好干部。”平元村村民对这位年轻的书记赞不绝口。在肖正强的带领下,平原村的发展一年见成效、三年换新貌、五年大变样,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8岁,拉得出、吃得苦、能战斗的班子队伍组建了起来,全村39名退役军人还联合成立“老兵突击队”,宣传政策、对接产销、化解矛盾,全面提升了村级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杨守亮种的韭黄又该收割了,茎白如玉、叶黄如金,又是一年好收成。自2015年白旗韭黄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老杨精心谋划、做强品牌,韭黄已成为全村脱贫的重要支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两万元。“自从有了杨守亮,韭黄村里大变样。修油路来盖新房,村级公司种韭黄。脱贫攻坚政策好,永远感恩党中央。”一段花灯唱词,唱得老杨笑红了脸。这是群众的认可,更是奋进的底气。

  依托特有的三国时期藤甲文化资源,韦俊带领阿歪寨以文化传承抓传统村落保护、以村庄整治抓旅游开发,引进社会资本投入。今天的阿歪寨,古朴民居沿巷而立,庭前院后花香四溢,村街沟渠清水静流,呈现出一幅田园牧歌的美丽乡村景象。村头溪边,穿着民族服饰的长寿老人悠闲地窝在藤椅里,当记者问起“韦书记好不好时”,嘴里没牙的老奶奶频频点头,笑开了花。

  在西秀区旧州镇茶岭村,在平坝区白云镇林下村,在普定县化处镇化新村……在安顺532个曾经的“贫困村”,林显才、胡克贵、胡波等916名“兵支书”活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

  黔中大地,“兵支书”群英荟萃,那一身身迷彩,如繁星点点,闪耀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