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建川: 我要做一个守望历史的“馆奴”

  编者按:樊建川,一名拥有11年军龄的老兵。他当过教师、副市长,后辞职下海,一度成为资产数十亿的富商。正当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却倾其所有,建起建川博物馆。为了博物馆而呕心沥血的他,已到退休年龄,仍然奔波在建设博物馆的路上——

  文∣李彭川

  “我的目标是,在有生之年建成100座博物馆,收藏抗战文物,铭记那段无法忘记的历史。”现在有“房奴”“车奴”的说法,采访中,樊建川称自己是一个“馆奴”。

  对于樊建川来说,收藏和博物馆就是他的命根子。他说:“川军抗战将领王铭章牺牲前的遗言是,‘我死在这里很痛快!’有一天,我最好也死在建设博物馆的路上。”

  几十年来,樊建川先后经历了多重身份的转变,他始终牢记自己曾是一名军人,胸中军魂依然。

  从退役军人到副市长

  1976年底,结束知青生活的樊建川应征入伍,成为北京军区守备一师的战士。在部队期间,樊建川扛水泥、挖战壕、修碉堡……他勇于吃苦、刻苦钻研,以优秀的表现荣立三等功一次,被提升为班长,选调为军械员兼文书。

  在内蒙古驻守两年后,樊建川的命运再次迎来转机——高考制度恢复。距离考前一个月,想上大学的他向部队提出参加军校招生考试请求,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马列教研室任教。

  1988年,樊建川转业回到宜宾,进入宜宾市政府政策研究室,成为一名普通科员。不到两年时间,他跑遍整个宜宾做调查,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文章。由于做事踏实、务实能干,樊建川很快脱颖而出,并当选为宜宾市(当时为县级市,现翠屏区)的常务副市长,主管乡镇企业、体制改革。

  《市长摆地摊》,是宜宾电视台的一则获奖新闻。“碎米芽菜”作为四川家喻户晓的传统酱腌菜,当时是用大坛子包装、手工作坊式生产的。有位民营企业家找到樊建川,想把芽菜朝现代化生产方向做,却因资金短缺受限。为了扶持这家生产芽菜的民营企业,樊建川深入调研、筹备资金、落实土地,帮助把厂子建了起来。

  “碎米芽菜”生产出来后,樊建川亲自站在摊位前大声吆喝买卖,引来众多围观者。适逢中国经济建设“姓资、姓社”争论刚结束,这一卖竟成了新闻热点,报社去了,电视台也去了。此后,宜宾特产“碎米芽菜”成功进入全国市场,成为“宜宾制造”的代表之一。

02.png

  时任宜宾市(县级市,现翠屏区)副市长的樊建川(左二)去市场摆地摊卖“碎米芽菜”。当年宜宾电视台拍的《市长摆地摊》还荣获了新闻奖

  从副市长到房地产商

  1993年,樊建川辞去副市长职务,选择困难重重的创业。

  “辞职的原因很简单,当公务员太穷了,不是吃不起饭,而是支撑不了我文物收藏的爱好。”樊建川表示,自己从小就特别喜欢收集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的东西,这种收藏习惯一直保留到今天。

  辞职后,樊建川到成都谋生,应聘到一家港资房地产企业当办公室主任;一个月后,老板看他能力强,便让他做总经理。

  1994年初,樊建川和几个朋友凑了一百多万元,创办房地产公司——成都建川实业集团,又贷款一千多万元,开始买地建房,自己既当董事长、总经理,又是办事员,经常骑着自行车跑工地、办手续。

  然而,创业之路多坎坷,第一个房地产项目完工后,因为经验不足,房子卖不出去,公司陷入困境。就在樊建川山穷水尽的时候,改革的春天来了——当年11月,国务院启动住房改革,福利房改为商品房。建川公司最大的劣势也因此成为优势——原以为会“烂”在手中的现房,借着房改的东风,全部卖给双流机场。

  交房前,樊建川舍不得花钱请清洁工,他和公司仅有的8名员工做开荒保洁,每人负责一个单元。他说:“做房地产项目,成本可以从广告费里节约,从自己身上节约,但必须确保建筑质量,必须老老实实地做人经商。”

  就这样,凭着退役军人的勇敢和坚韧,樊建川赚到了第一桶金。在随后的七八年时间里,他把公司做到四川省房地产行业前十名。在从事房地产开发的日子里,最让樊建川感动的是,5·12汶川特大地震时,建川公司在都江堰修建的三百多亩小区坚强屹立在一片废墟之中,一千多户人家安然无恙,小区业主还为此专门打起了横幅表示感谢。

  从房地产商到“馆奴”

  樊建川的收藏爱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从小时候的成绩单、证书、照片、传单,到后来的毛主席像章、语录、工分本、糖纸、烟盒,强烈的收藏意识,让他的兴趣渐渐从单纯收藏文物,发展到关注历史,最后痴迷于收藏抗战题材方面的老物件。

  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近现代文物开始有了市场,虽然价格涨了起来,收集却变得更加容易。1997年,国家允许私人建立博物馆,私人办的博物馆可在民政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那时,樊建川就憧憬着办一个博物馆来收藏文物,可以避免法律上的纠纷,更好地保护历史文物。

  2001年,樊建川带着自己的一批“宝贝”到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参加“抗战文物展”,国家文物局的很多专家前来观展。其间,工作人员对他说:“樊先生,展览结束的时候,能不能让专家们给你的展品鉴定一下?”鉴定的结果把樊建川惊呆了,他竟然带来了14件国家一级文物!

  那一刻,樊建川更加坚定了建立博物馆的决心。身边的朋友劝他:博物馆是个烧钱的无底洞,你不要头脑发热。樊建川却说:“中国有几万家房地产开发商,少我一个没有关系,收藏战争文物更有意义,中国十三亿人,总要有一部分人去承担责任,去考虑一些更长远的事情。”

  “我当时就有一种使命感,想做一个留存历史、唤醒记忆的敲钟人。”樊建川说。2003年,博物馆在成都大邑县安仁镇落户。经过一年多准备,次年11月开工建设。而后,为了博物馆,樊建川又陆续卖掉成都的办公楼、加油站、店铺门面,把多年从事房地产赚的钱全部投入博物馆,希望能赶在2005年8月15日这个特殊的纪念日开馆。

  九个月的时间建五个博物馆——很多人觉得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完成。为加快工期进度,樊建川在每个工地上立起倒计时木牌,吃住都在工地,白天人晒得黝黑,晚上就垫几张建材包装用的纸板,在工地睡上两三个小时。“那是我一生中最忙的九个月,建好房子还要处理陈列、布展、灯光、安防……直到8月12日,我都觉得不可能完成,但最终拼了命一般,准时赶在8月15日开馆了。”樊建川回忆说。

  三年后,“5·12”汶川特大地震惊动全国,樊建川敏锐地意识到要把这一抗震救灾历史事件有关文物收集起来,开办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纪念馆。于是,从5月12日地震,到6月12日抗震救灾展览开展,又是拼命的一个月。

  靠着军人的这股拼劲,这些年来,樊建川以传承红色基因、捍卫红色文化为主要内容,陆续建成开放了一批红色年代系列陈列馆、日本侵华罪行馆、国防兵器馆、红军长征在四川纪念馆、改革开放40年纪念馆等。2018年6月,建川博物馆重庆分馆也建成开放。

  现在,建川博物馆聚落已开放了抗战、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红军长征、改革开放等41座主题场馆,拥有藏品100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25件,累计接待观众1700余万人次,成为传承民族精神、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

  若干年后博物馆怎么办?他说,自己死后,所有博物馆无偿捐献给国家。早在2007年12月4日,樊建川便以法律文件的形式立下遗嘱,注明自己百年之后,将包括博物馆在内的所有资产全部捐给祖国和人民。

  拟遗嘱时,樊建川想起了下乡和当兵之前,父亲亲手为自己打的背包。父亲告诉他,人活在世上就两件东西,第一,你有一条命,第二,你有一个包袱,就是你的背包,背包里有袜子,有茶缸,有鞋,有被子,还有换洗的衬衣,仅此而已。你是一个兵,命,是拿来拼的,背包拿来干什么?命拼完了就扔了。

  樊建川说:“没有机会保家卫国战死沙场,我这条命就用来建博物馆。博物馆就是我的背包。现在,我把我的背包捐给国家了。”就像他在博物馆的游客接待中心墙壁上面写的自白那样: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

  如今,樊建川已走过甲子之年,带着建成100座博物馆的梦想,他依旧奋斗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