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云岭大地”金字招牌——云南省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系统争创示范型“退役军人之家”纪实

  文∣孟金锋 宋戈

  “我们区10个街道服务站都配备有专职人员,场所建设统一规范,工作运行明晰高效,现在老兵们隔三岔五就来坐一坐。”6月30日下午,笔者来到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下属的两个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接待室、光荣墙、荣誉室、心灵港湾一路看下来,一本画册、一本意见簿、一个宣传片、一个老物件……点滴之间尽显细腻温情,无不给人“家”的温暖。

  这一年来,云南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交出的“答卷”可谓亮点纷呈:用心用情打造“温馨港湾”、既输血又造血的帮扶方案、致富路上的“兵支书”……一个个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正在红土高原茁壮成长。

004.png

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领导慰问驻滇部队参加抗疫一线官兵家庭

  建好“红色家园” 共育“精神阵地”

  早就听说云南省安宁市连然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红色资源用得好,“七一”前夕,笔者慕名驱车前往。

  走进服务站的“红色时光长廊”,映入眼帘的是荣誉墙光荣榜,展示的是辖区内献身国防、脱贫攻坚等方面表现优异的现役退役军人先进事迹。移步“红色记忆陈列室”,荣誉锦旗、奖章证书等逐一进入视线……

  据服务站工作人员肖良啟介绍,“红色资源是单位建设发展的黏合剂、润滑油。”“新家”从筹建到运行,始终把红色资源作为立站之基,用红色教育阵地、红色时光长廊、红色记忆陈列室浇铸退役军人思想根基。

  云南是一方红色热土!走过城市街区,踏访边疆村寨,处处都有红色烙印。

  在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麻栗镇两个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把英模烈士像挂上墙,把光荣事迹编成册,规划红色旅游路线,建设红色场馆,把“退役军人之家”打造成真正的“红色之家”,让每一年前来祭扫的广大参战老兵、烈士亲属感受关怀关爱。

  6月8日,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红色文化展览馆挂牌为县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基地,参加过边境作战并荣立战功的退役军人李兴荣,主动申请担任会泽县红色文化展览馆馆长,召集同样参战的两名战友担当义务讲解员,以他们的亲身经历讲述革命传统、传播红色文化。李兴荣也被评为2019年度云南省“最美退役军人”。

  建好“红色家园”,共育“精神阵地”。云南省退役军人服务体系成立以来,用红色文化凝神聚力,传颂着一个个佳话。有的退役军人服务站以红色资源为载体,打造集党建工作联抓、社区资源联享等为一体的双拥文化街;有的退役军人服务站借力红色资源,探索建立跨省区退役军人之家,用红色文化凝聚“流动党员”“口袋党员”……

  帮扶不撒“胡椒面” 指导重在“精细实”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位于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乡退役军人服务站带领辖区退役军人主动作为,建立精细化结对帮扶机制,让退役军人成为致富路上带头人。

  “把底数摸清楚、把关爱送到家、把帮扶做到位、把困难解决掉、把矛盾化解好……”鲁布革乡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李罗成掰着指头细数自己的“看家本领”。

  当得知退役军人李云才有制作蜂箱的手艺时,服务站主动找上门,帮忙联系卖家,四处争取资金。如今,李云才蜂箱年制作3000多套,纯利润20余万元。为扩大“战果”,服务站鼓励李云才成立合作社,带动28家农户发展蜂箱制作、蜜蜂养殖、土法小锅酿酒、生态种养殖、运输业、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合作社年收入达500余万元,有力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壮大“领头雁”,带动一大片。这是云南省乡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帮扶退役军人的一大特点,在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解难帮困、脱贫攻坚等方面主动作为,带领广大退役军人过上好日子。

  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浦贝乡罗台旧村退役军人李绍祥,承包了一大片玫瑰花种植基地。玫瑰园里,采摘工人正在修枝去叶;加工车间,滇红食用玫瑰正被打包装箱;不远处,合作伙伴不停地把新鲜货源搬上车……放眼望去,好不热闹。“这得益于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的指导,今年玫瑰花种植又迎来一个好收成!”李绍祥介绍,“去年底,村里引进滇红食用玫瑰种植技术,村委会的‘兵站长’鼓励我带个头,细心指导帮扶,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如今,在李绍祥示范带动下,全村已开始大面积种植滇红食用玫瑰,种植大户中退役军人和军属家庭就有14户。

  帮扶不撒“胡椒面”,指导重在“精细实”。云南省退役军人服务部门采取“抓住关键少数,解决绝大多数”的帮扶策略,抓好“带头人”,培育“领头雁”,瞄准云南特色的鲜花种植、名贵中药、紫色土豆、黑山羊、乌鸡等产业,由服务站提供或协调技术指导、市场开发、资源整合等支持,发动退役军人先行先试。

  云岭深处,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有一座静谧的小村庄——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和平镇麻洋村。山村地表崎岖,地质脆弱,是出了名的贫困区。麻洋村“兵支书”、村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陈明刚几番尝试,在全村大力推广三七、重楼、黄精、核桃种植和黑山羊养殖等产业,开办金山源农业综合开发服务部,搭乘电子商务快车,多方拓宽销路渠道。如今,全村人均纯收入增至近900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

  小关爱,大情怀。如今,走进云南各个社区村寨,越来越多的爱心食堂开设拥军窗口,伤残军人、参战老兵、低保困难退役军人可以享受免费早餐和午餐;在各个旅游景点,现役退役军人可以办理免费优惠门票……

  擦亮“军”字招牌 打造“绿色之家”

  傍晚时分的大理古城,夕阳西下。

  年近九旬的退役军人王天才斜躺在靠椅上,甚是惬意。就在刚刚,他送别了前来走访慰问的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并得知自己的慢性病费用报销手续已经办理成功,往后看病有了更大的保障。

  “现在为你协调安排了一个公益岗位,请你珍惜机会,用心工作。”接到服务站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曾两立三等战功的云南省泸西县参战老兵郭智勇很开心,逢人就夸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做得扎实。

  前不久,郭智勇到服务站“诉苦”,因为自己年龄偏大,想找一份工作却四处碰壁,服务站工作人员耐心倾听,并表示一定尽力帮助他早日找到心仪的岗位。这不,几天后郭智勇听到了喜讯。

  在云南省玉溪市,有一家知名企业——云南太标太阳能集团。集团有一个占地1.3万平方米的兵器园,里面陈列着退役的飞机、大炮、坦克、战车、高射机枪、火箭发射架等3000余件兵器,蔚为壮观。“何不把兵器园打造成国防教育园地?”辖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和张永林一拍即合,在服务站指导推动下,重新优化布局,兵器园最终建成云南省国防教育主题公园、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累计免费接待参观人数500余万人。

  集团“掌舵人”、退役军人张永林介绍:“企业有什么需要协调解决的,只要找到退役军人服务部门,他们都会尽心尽力办好。”

  正如他所言,对于退役军人的困难帮扶、矛盾化解,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始终带着情感,坚持阵地意识,扛起“家的责任”,通过接访下访、登门走访等方式主动排查矛盾问题,明确目标时限,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一线,化解在萌芽状态。

  “让退役军人办事有绿色通道,困难有绿色帮扶,这是我们乡村服务站的宗旨理念。”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负责同志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