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了,这里的日子“亮了”

  文 | 孔德鹏 本刊记者 艾心

  “乡亲们,我想你们了。”离开桌里村很久了,身在北京的陈建波还是经常跟乡亲们通通话、聊聊天。

  “陈书记,村里人均收入已翻一番,258户贫困户实现整体脱贫。”

  “陈书记,您朋友认购的生猪已经宰杀,都送到了村民手中。”

  听着村里的事,陈建波脸上挂满了笑容。“桌里村路平了、灯亮了,乡亲们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这让我体会到了奋斗的幸福。”

  花椒刺扎进手里,他走进乡亲心里

  2015年,是陈建波转业到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第三年,生活工作都步入正轨,考验却又摆在面前。恰逢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扶贫办联合发文,在中直机关、国家部委及央企总部中选派了270多名优秀干部,派驻贫困地区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7月,已过不惑之年的陈建波,背起行囊再出发,来到了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集义镇寿峰社区桌里村。

  他至今记得,车子行进在崎岖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间,一路颠簸摇晃,他左手紧紧握着扶手,右手死死抓着前面座椅,被颠得头晕反胃,身体快散架了。

  下了车进村,村民的贫困状况,让晕车晕得“七荤八素”的陈建波一下子“惊醒了”:山高沟深的桌里村有560户村民,当年人均收入2300元,9个自然村中7个村没有硬化路、没有路灯,3个村饮用水困难。有的村民还住在危窑里,见不到像样的家电,青壮年几乎全都外出打工。破旧的村委会屋顶飘着褪色的国旗,党员活动室破旧不堪。

  陈建波清楚,要带动村里人脱贫,首先得摸清情况,还得用感情焐热乡亲们的心。他谢绝了镇领导给他安排的房子,住进了桌里村李书记家的窑洞。这样,既方便跟李书记交流,也方便跟着书记拜访村民。

  不过,到村民家中走访,陈建波总是遇到“铁将军”把门。李书记告诉他,村民们一年到头就靠这几个月的收成,都在田里忙。于是,陈建波把走访的地点改在田间地头。

  最初,村民见到他都认生,不仅躲着他,还在背地里说闲话。“有的说我是北京来的,吃不了苦,就是走走过场,还有的说我来扶贫是得了好处。”陈建波没有理会,白天和村民们一道劳动,一块儿在田间地头“就着咸菜啃馍”,边干活边聊天熟悉情况。晚上,他把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梳理,研究制订帮扶计划。

  陈建波到桌里村不久,50多岁的村民张九菊因为打核桃从树上摔了下来,肋骨骨折。张九菊的丈夫下肢行动不便,两个孩子上大学每年的花费要3万多块钱。陈建波知道后,二话没说,从自己钱包里掏出1000块钱,还四处为张九菊筹措医疗费。在张九菊治疗和休养期间,陈建波时常到她家帮忙摘花椒。因为不熟练,花椒刺扎得他满手是血,“刺扎进肉里,就像触电一样”。数不清多少次被扎,他练就了“金刚指”。

  一段时间过后,陈建波的皮肤粗糙了,肤色变黑了,脚底板的泡变成了厚茧。慢慢的,他干农活有模有样,村民们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当听说他是军队转业干部,不少村民竖起了大拇指:“这回脱贫有指望了!”

  油牡丹种进核桃地,花椒走上产业化

  贫困的“根子”在哪儿,扶贫的重点就落在哪儿。陈建波说,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捐款捐物只能解燃眉之急,要想拔除穷根子,就要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张九菊的事情让他陷入沉思。为了打几颗核桃从树上掉下来,最后看病花费6万多,得卖多少核桃才能挣回这些钱!村里共有土地不到3000亩,其中1000亩都种上了核桃树,其他土地种上了苹果和花椒。虽然说起来有“核桃、花椒和苹果”三件宝,可这些物产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远远不够。

  陈建波了解到,宜川县城之所以叫丹州镇,就是因为这个地方产牡丹。经过多方考察论证,他发现油用牡丹适合陕北黄土地种植。“油牡丹是产籽的,籽是榨油的,这是个好产业。”当他提出引进油牡丹,却遭到了李书记的质疑:“村里哪还有地种牡丹呢?”为了这事,陈建波特地向西北农业科技大学的专家请教,回北京参加行业大会学习,向油用牡丹产业发展较好的山东菏泽等地咨询学习,得到的结论是油用牡丹可以和核桃树套种,顺利解决了“种在哪儿”的难题。油用牡丹和核桃是最佳的套种品质,油用牡丹的收入能弥补核桃产量低的不足,这样就能给乡亲们增加收入。

  书记这关过了,村民们又给他摆了一道“关”。因为没种过油用牡丹,大家没有经验、心里没底,不愿栽种。陈建波只得挨家挨户去做工作。为了让村民心里踏实,他联系了一家颇具实力的当地企业,试点种植200亩。这家企业不但免费提供牡丹苗木和技术支持,而且可以全部收购。眼见着陈建波为村里做的这些事,村民们不仅心踏实了,干劲也足了。

  不过,油牡丹生长有一个周期,短期内见不到效益。为了给村里开辟多元化增收渠道,陈建波帮村里重建了专业合作社,给村里注册了“桌里情”农特产品商标,以“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花椒、核桃、苹果等农特产品,并鼓励村民入股。仅半年时间,农产品销售所得就达76万元,不仅为村集体创收4万元,村民也分别领到了3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分红。

  曾让手指“触电”的花椒也让陈建波发掘了更多经济价值。他通过协调单位,联合有关公司和权威专家,对当地花椒进行检测鉴定,制定了宜川花椒标准,为产业提质升级增效奠定基础。另外通过研制花椒盐、漱口盐,以及花椒精油等多元化产品,为地方花椒产业助力。

  陈建波还经常帮村民卖花椒。一次,他开车去县城卖完花椒返回,由于冬天下雪路面滑,车子向悬崖边滑去。坐在车上的村民已经跳车,千钧一发之际,他不知哪来的力量刹住了车。事后和妻子提起,妻子哭着说:“你给我滚回来!你的命对于这个家,比扶贫更重要。”

  可他还不能“滚”回去,村里正在发展的关键节点,他得时刻盯着、学着、操心着。

  工作写进日记本,改变发生在桌里村

  桌里村所在的延安市宜川县,是红色基因传承的地方。革命战争年代,这里的人民曾作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在宜川的烈士陵园里,就长眠着许多陕北人。陈建波说,这些都是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陈建波与村党支部一班人,研究提出了“弘扬好延安精神、继承好知青传统、发挥好两个作用、树立好一个形象”的理念。他在村委会的屋顶装上八个红色大字“延安精神 永放光芒”,激励自己和村里的党员干部。

  为了增强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带着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开展问题墙、回音壁、大走访、星级党员评定等活动;还带领大家开设了“桌里人家”和“桌里党员之家”微信群,线上线下全覆盖,打造桌里党建品牌。为了开阔村民视野,他又办起了“桌里讲堂”,邀请专家讲现代农业知识,党员活动室、百姓家里、田间地头处处有课堂,“只要是有利于致富的、有利于村民观念转变的,都讲”。

  从驻村的第一天开始,陈建波写起了驻村工作日记:陪80多岁的五保户过春节、三八节为村里的大妈买新衣服、和企业谈桌里的产业发展……一桩桩、一件件,让村里悄悄发生着改变。

  他和李书记协调完成了桌里小组150万元的蓄水引水和扩容升级工程,完成上山道路硬化。2016年,协调中盐公司投入50万元开展“亮化工程”,给村里安上了太阳能路灯,又争取到10万元翻新改建了党员活动室,筹资60万元资助小学生购买校服。他还协调盐业公司与宜川县委县政府签订健康扶贫和惠民工程协议,连续三年为宜川户籍居民近13万人提供免费食盐。

  村里有33户特困家庭,陈建波发动战友组织公益活动,过年时为每户家庭送去200元慰问金。村里有个小孩患病,他众筹医疗费1.3万余元。村里一个贫困户家庭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他马上协调帮助解决学费1万元……

  陈建波为脱贫奔波的点点滴滴打动了村民,很快换来了大家的真心回应。村里闲散人员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邻里纠纷少了、结对创业的多了。不管谁家改善伙食,都会悄悄地放到他的门口一份。有时候他一早醒来,会看到窑洞门口放着村民自家种的蔬菜。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陈建波离任之际,桌里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贫困户由258户减少到20多户,距离全部脱贫为期不远。虽然回到了北京,陈建波心里依旧牵挂着桌里村的乡亲,他计划筹措资金建立桌里综合发展基金,持续推动村合作社发展壮大。

  人物简介

  陈建波,空军转业干部,2012年转业到原中国盐业总公司(现为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2015年7月,被选派到延安市宜川县集义镇寿峰社区桌里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为桌里村筹措资金、引进项目、改善设施、开展党建,获得村民认可与好评。2016年,被宜川县评为“优秀第一书记”,2017年被该县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