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丰台:这里拥军故事多

  文 | 本刊记者 李德营

  10月24日,首都北京,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后的第一场雨。

  久旱逢甘霖,在丰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会议厅,一堂老兵讲党课的教育活动如窗外秋雨,洒进了丰台军民心田。

  民拥军,军爱民,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些从革命战争年代流传下来的格言,如今在丰台这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该区已夺取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的殊荣,正向七连冠发起冲锋。

  28年间,近千位“第二故乡妈妈”

  “妈妈”是每个人成长最坚强的后盾,是刚毅战士想家时心底的一抹温柔。

  1991年,在丰台区南苑街道的一次军地座谈会上,东新华街居委会主任杨秀茹大妈听说,部队新入伍的战士多为独生子女,初来部队思乡心切,晚上经常偷偷掉眼泪,个别战士甚至想私自跑回家。

  杨大妈听说后,跟居委会的十几位老伙伴商量,要做战士们的“第二故乡妈妈”。

  “妈妈”们便悄悄走进军营,走进训练场,走进战士们的心里。

274F58727042C5FE81DA71A1DEEB4FF3.jpg

  每到节假日,这些“儿子”就成了“妈妈”们最大的牵挂。每年除夕,“妈妈”们到部队跟“儿子”们一起搞联欢、看晚会、包饺子、拉家常,共同“守岁”,“一家人”其乐融融。

  有一年春节,丰台区南苑街道7个“兵妈妈”带着对“兵儿子”的深情,来到武警北京总队十一支队新战士中间,让刚刚开始警营生活的战士们温暖不已。

  “孩子,我儿子今年18岁,也是刚入伍,和你一样,是一名武警战士,他从小就没有离开过我们,刚考上大学就一定要到部队当兵锻炼。这一个月里,我们最担心的就是怕他照顾不好自己。今天,看到你就像看到了我亲儿子,在丰台,我就是你的亲妈妈……”

  关怀叮嘱的话语说不完,警营时光的感受道不尽,郭妈妈与兵儿子合唱的一首《懂你》,将大家的感受倾诉得淋漓尽致。

  “妈妈”的爱抚平了“儿子”心中的痛。武警某部18岁的新战士吴虎,刚入伍那阵儿,想家想得吃不香、睡不着、脸不洗、衣服不换,每天蒙在被窝里偷偷抹眼泪,杨秀茹便主动接近这个孤独的“儿子”,帮他洗衣服、请他吃饺子、陪他拉家常、鼓励他建功立业。

  在“杨妈妈”的教育引导下,小吴跟换了个人似的,干起活儿来也不知累,学习起来也忘了睡,当兵三年,不仅入了党,还当上班长。

  后来小吴干脆认杨秀茹做了奶奶。吴虎退伍后,每次出差到北京,总忘不了到东新华街社区看望杨奶奶。

  “兵儿子”和“兵妈妈”不止一对。28年间,共有近千位“兵妈妈”与“兵儿子”结成了对子,成为了亲人。

  为400多名部队青年官兵找到心上人

  进军营、望军心、慰军情,丰台的双拥工作动真的、来实的。

  为了给部队送去欢乐,丰台区的百姓们自发组成宣传队、艺术团,慰问官兵。南苑街道的“鱼水情”艺术团,每逢元旦、春节、八一等重大节日,都到部队演出。云岗街道与武警某部共建4年来,每年都要共同举办“警民消夏晚会”“电影广场”“中秋联欢会”“书画展”和“文明礼仪知识竞赛”等活动,不断丰富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

  由于部队常年训练,且大多数年轻干部离家远、外出少,找对象一直是困扰他们的大难题。丰台区每年都要组织几次“军地青年联谊会”,其中,东铁营街道在花卉大观园举办的“花为媒”军地青年联谊会最为出名,每次联谊会都能吸引80多位青年男女欢聚在一起。据该区双拥办统计,近10年来,先后有400多名部队青年军官在联谊会找到了心上人。

  拥军的故事数不清

  丰台区驻军多,被称为十万大军的“娘家”,拥军故事自然多如繁星。

  驻守在卢沟桥乡的武警某部官兵,换防到该乡后,由于训练场地有限,部队的正常训练受到严重影响,为此,乡里无偿向部队提供了临街的61亩耕地供部队作训练场,并买来高档油松苗和杨树苗等,种在营区内。

  该区张仪村的村民们为解决官兵夏日防暑问题,先后两次无偿为战士们的宿舍安装空调47台;得知部队住房紧张、官兵家属来队居住困难时,村党支部无条件为支队提供家属房25间;看到战士们的床铺比较破旧,村委会花18000多元为子弟兵购置了60张新床。

  桥畔军民守望相助,百姓有助力之情,军人有扶助之义。驻军部队实施精准扶贫,与周边5个村、12个社区结成共建对子,开展扶贫助困、敬老助残等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捐款125万余元、衣物500余件。

  拥军的事例一桩桩、一件件,爱民的情怀数不清、道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