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阳:双拥情满大别山

  文 | 孙明江

  “信阳市有很多荣誉和光环,但‘全国双拥模范城’这块牌子份量很重,我们一定要把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在今年5月召开的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动员会上,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信阳市委书记乔新江语重心长地说。

  参军报国的激情还是那样浓

  2019年空军招飞,信阳市录取飞行学员24人,录取人数连续7年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消息传来,信阳人一方面十分自豪,一方面又觉得很正常。

  为啥?在信阳这片红色热土上,参军报国的激情还是像革命战争年代那样浓。

  这些年,信阳大学生入伍比例一直走在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涌现出大学生士兵王楠,维和英雄刘印迪、姚道祥等一批先进典型。

  放眼历史长河,条件艰苦,白色恐怖笼罩,参军对个人和家庭来说都有生命之虞。然而红军何以能在短时间内动员大量青年参军呢?

  在信阳,马草纸上的标语与山墙上的号角,给了人们答案。

  “老乡们,参加红军就可以分到土地!”在新县鄂豫皖革命博物馆里,这张写在非常粗糙的马草纸上的标语,内容简单直白却直抵人心。

  “为保障秋收秋耕,坚决扩大红二十五军,打破敌人新进攻”“十月革命指示中国工农群众的一条出路!” 在新县箭厂河乡的方湾村闵氏宗祠,南面山墙上的激励人心的标语,就像战斗的号角,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

  革命战争年代,成千上万信阳儿女转战南北,舍命报国,就在于这支军队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

  1932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重建红二十五军。年仅25岁的吴焕先临危受命担任军长。全军7000多人,队伍中不少十二三岁的娃娃,军部就设在闵氏宗祠。这支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童子军,担当起独立坚持鄂豫皖根据地武装斗争的重任。

  从“扩红”有功到“招飞”有名,信阳双拥工作成效由此可见一斑。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2015年3月,海军“信阳舰”正式命名入列,2017年12月,“信阳舰”全体官兵被授予“信阳市荣誉市民”称号,每年特邀舰政委列席信阳市“两会”。

  崇军尚武的风尚还是那样纯

  2017年底,刚随部队移防信阳市的士官王少俊没想到,孩子还没在信阳市落户,自家也没购买学区房,可孩子一来就到驻地浉河区最好的小学——胜利路小学上学了。像王少俊一样幸运的,在移防到信阳的部队官兵中还有不少。

  在信阳,现役军人有一个共同感受:官兵的“后代”无忧,自己的“后路”不愁,家庭的“后院”不费心。

  “转业干部,不是包袱是财富,转业就是转岗,安置就是交流。”曾担任息县人武部政委的饶祖明,转业时被任命为信阳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工作不到一年,就因为工作成绩显著,今年初被提拔为信阳市城市管理局局长。

  件件拥军事,事事暖军心。“电力彩虹进军营”为驻军部队送来“普惠”光明;“好米好面送军营”让官兵品尝到“营养快线”;《涉军维权法律服务联系卡》架起了军地“连心桥”。

  如今,政府积极引导、公众主动参与的社会化拥军大格局正在信阳形成。“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赵海菊不图回报,侍奉烈士父母20多年;“最美信阳人”张爱华50多年如一日,看管红色文物;“中国好人榜”三闯火海的空降兵某部四级军士长李道洲烈士牺牲后,光山县干部、群众和学生自发捐款百万元设立“军人子女助困基金”。

捐资助学点燃梦想.jpg

  回报老区的心意还是那样真

  “走上水泥路,想到人武部。”新县人武部与田铺乡陶冲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后,援建八一爱民学校,帮助村民架起信号塔,引来自来水,修通道路,政委张安武还帮村里引进了杭白菊深加工项目。提起这一桩桩感人的事,村支部书记程厚华感慨不已:“战争年代的‘爱民工作队’又回来啦!”

破冰除雪.jpg

  当年不足10万人的新县,为革命献出了5.5万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新县人武部前身是1945年9月成立的经光县武装大队。当年,他们一边打仗一边帮助老百姓生产,被当地老百姓称赞为“爱民工作队”。如今,在信阳,各区、县人武部干部职工身穿迷彩服,脚蹬迷彩鞋,带着民情日记、帮扶手册、挎包水壶和干粮袋“四件宝”,走村串户,吃碰饭、住农家,成了名副其实的迷彩“村干部”。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这是当年闹革命的初心,也是今天对先烈们的最好告慰。

  “一身军装就是一身责任,两边肩章就是一副担子。”军分区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下发精准脱贫实施意见,组织本级和所属县区人武部与13个贫困村签订军民共建帮扶协议,精准制定脱贫攻坚“作战图”,实行“挂图作战”,包村包户量身定制扶贫项目。

  淮滨县人武部职工代培驻村担任新里镇陈围孜村“第一书记”后,鼓励村民扩大种植养殖业,建立了400亩中草药材基地,还建立獭兔养殖场,人均年收入提高780元。

  信阳驻军多,助力脱贫攻坚具有特殊优势。经军分区牵头组织,驻军部队先后与13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

  军地还及时建立联席会议、信息反馈、情况通报、检查督导等制度,跟人武部的官兵一样,驻扎在这里的某旅、某学校、某仓库官兵,战备、训练之余经常活跃在信阳的乡村田头。统计显示,近年来累计出动兵力2700余人次、出动各类工程车辆和设备800余台次参与脱贫攻坚,协调引进致富项目11个,援建八一爱民学校3所。对此,军分区领导充满深情地表示:“作为驻守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军队代表,有责任有义务组织好反哺老区人民的各项工作。”

  助力强军的劲头还是那样足

  信阳市罗山县何家冲村是红25军长征出发地。“为什么红25军越打越强大,制胜密码到底是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县人武部政委郭辉说,血浓于水的军民鱼水情功不可没。

  当年,老百姓为了保护红军付出了很大代价。“何大妈刺瞎右眼救红军”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何大妈”本名吴秀真,有一次敌人进村,一位在村里养病的红军伤员被抓,何大妈上前说是自己儿子。敌人不信,为了证明他是自己亲人,当场起了毒誓的何大妈,忍受剧痛刺瞎自己的右眼。

  红军伤员得救了,何大妈却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右眼。

喜报送到家.jpg

  部队练打仗,地方练支前。如今,信阳各级职能部门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全心全意为部队官兵当好后盾。

  国防和军队改革期间,军队“瘦身”任务艰巨,地方“消化”担子不轻。“军队改革这场大考是一张试卷两道考题,咱们既要做好支持部队改革的必答题,同时也要做好地方保障改革的选择题。”这早已成为信阳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共识和政治自觉。

  在做好军转安置工作的同时,信阳市积极主动把部队所需与地方所能结合起来,千方百计为驻军解难题、搞保障。

  炎炎夏日,一辆辆新型步战车和坦克驶出营门,开赴野外训练场……此情此景,令驻军某部助理员张建林兴奋不已:“柏油路修到营门口,重型装备从营区直接开到野外训练场,缩短了机动时间,提升了战备能力。”4年来,全市先后整修通往部队营区、野外训练场的国防公路1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