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放心,我送您回家”——追记桂林市漓江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所长李娜烈士

  文 | 本刊记者 吕高排


生活中充满阳光的李娜.jpg

  “您放心,我送您回家!”一句再普通不过的家常话,却是桂林市漓江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所长、党支部书记李娜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承诺。

  因为这句承诺,她把老干部遗属孙文霞推向安全的地方,将自己身高不足1.55米、体重不过90斤的身躯,迎向精神病人挥来的斧头……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记者来到甲天下的桂林采访。

(一)

  漓江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位于桂林市七星区东江路,这里是城乡接合部,由一条只能通过一辆汽车的胡同连接着外面的道路。休养所只有三幢楼,总面积4611平方米,有老干部23人,遗属20人。是全国较小的休养所之一。

  三号楼一单元102室,是85岁的遗属孙文霞的家。对面的101室,是精神病患者刘小航的家。记者来到这里的时候,已是一片静寂祥和,丝毫看不出半年前血腥的一幕。

  但那一幕永远留在休养所每个人的心中——

  2019年2月26日,普通的一天,桂林飘着雨。早晨九点多,孙文霞匆匆来到办公室,见到李娜就说:“住在我对面的刘小航在踢打房门闹事,我害怕,不敢回家……”刘小航是一名已故军休干部的儿子,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

  “您放心,我送您回家!”李娜说完,放下手头的工作,拖着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的右腿,一瘸一拐地奔向三号楼,孙文霞紧紧地跟在她身后。

  躲在楼下杂物间的刘小航看见这一幕,“你敢到所里告我状,看我怎么收拾你!”他恶狠狠地自言自语,顺手从杂物间抄起一把利斧,尾随她们而来。

  三人在楼道里遭遇。没有任何征兆,刘小航突然抡起斧头砍向孙文霞。眼疾手快的李娜一把推开孙文霞,一面用自己单薄的身体挡住刘小航,一面让孙文霞赶快上楼躲避。气急败坏的刘小航再次抡起斧头,砍向李娜的头部,鲜血瞬间染红了楼道……

  整个过程,不到三分钟。

  李娜永远地离开了人间,但她似乎又没有离开大家。记者走进这个单元楼,惊叹于一个陈旧的小区,被她打造得“富丽堂皇”。地上洁白的瓷砖与头顶的明灯相映生辉,干净明亮。

  “这个休养所是80年代建造的,以前是水泥地面,黑不溜秋。一年前,李娜所长向上级申请了专项经费,对休养所进行改造。这些工程,都是她一天天、一件件紧盯着完成的。每个楼道不仅贴了防滑瓷砖,还在楼道两侧装了护栏,老干部上楼可以轮换着扶手,轻松多了。”副所长王自申说,“老楼没有电梯,家住五、六层的老干部上楼一趟很困难。她又想出一个办法,在三楼过道里安放一把折叠椅,老干部累了可以坐一会儿再继续爬楼。”

  与轰轰烈烈的见义勇为场面相比,这些细节琐碎得甚至微不足道,却折射出一个党员干部的精神世界。

(二)

  休养所办公室设在一号楼的一层,是个小三居,6名工作人员全在这里办公,显得异常拥挤。就是在这间办公室里,李娜带领大家“紧紧围绕军休干部服务工作主线,认真落实军休干部‘两个待遇’,实现了‘六个老有’目标,建设和谐美丽的军休家园”。

  李娜的办公室,是其中最小的单间,不足5平方米。房间墙面斑驳,地砖大多松动了。李娜生前给上级打了报告,她说,院子里的基础设施改造好了,下一步把办公室也装修一下。不考虑别的,她怕前来办事的老干部摔倒。可这一切,成为她永远的遗憾。

  军休干部刘玉廷今年87岁,是1948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他参加过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已历练到“对于死人见怪不怪”的境界。但是李娜的殉职,让他心痛不已。作为休养所党支部副书记,他清晰地记得,李娜到任三年,开了42次支委会和管委会,落实政策、指示从来不打折扣。他还记得,有一次大家参加完上级组织的活动却打不到车,回去的路上,李娜像女儿一样,一手挽着一位老干部,一跛一跛地走着。“她自己是残疾人,走路很费劲,可她却时时处处细心照料我们。”不到两公里的路,她跟大家聊政策、谈养生、讲笑话,一路欢声笑语。他更记得,2017年纪念建军90周年,他创作了抒情诗《康乐军休》:军休康乐身心暖,紧跟党走写新篇。老兵不怕征程远,不忘初心自向前。李娜看了,建议将“自向前”改为“志向前”,因为“自”只是自己,“志”代表壮志凌云,代表有志者事竟成,代表凝聚大家的力量。就这一个字,刘玉廷彻底服气了:“可见李娜灵魂深处,牢牢打上了志向高远、情操高尚的烙印。”

  说好不哭,最终还是没有忍住。71岁的军休干部沈维华,在自卫反击战中被敌人的子弹击穿了坐骨神经,他没有掉一滴眼泪。但是一提起李娜,他的眼眶湿润了。“离开这么久了,我没有一天不想她……”老人喃喃地说。去年10月,沈老的老伴出了车祸,肇事司机不愿垫付医疗费,二老经济上又不宽裕,只得向李娜求助。李娜说:“老同志有困难就应该找我们。但是所里的钱不能借,财务制度有规定。我马上给您联系市双拥办主任。”她说完就拨通电话。不出两天,李娜来到沈老家:“您放心吧,问题解决了,保险公司同意先垫付一部分费用,如果还有什么困难再来找我。”

  李娜常说:“军属也不容易,年轻时跟军休干部两地分居,一个人带着孩子上班、种地,一个人顶起半边天。随军后跟着丈夫走南闯北住山沟、住草棚,部队执行任务又牵肠挂肚、提心吊胆。我当所长期间,一定好好关心、照顾好她们。”

上门走访慰问军休干部10.jpg

  军休干部黄绍江,是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老人的双耳已经失聪,但他也赶来,给记者讲李娜的故事。“李娜待老干部好,但是讲起原则从不留情面。”黄老说,小区楼道改造合同金额20万元,装修公司中途要增项加钱,李娜坚持按合同办事,一分钱也不多给,装修公司最终乖乖把工程做好。以前,小区变压器在墙外,李娜开会商量改建。这又是一笔开支,不少人反对,但李娜说,隔壁小区有个小孩被高压电电死了,类似悲剧不能再发生。她坚持给变压器加了围墙,贴了“触电危险”警示标语,避免了危险的发生……

  李娜牺牲后,休养所的老干部每人都自发写了追思材料,按了手印。看着一个个鲜红的印记,记者不禁感慨:一个党员干部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也会把他举过头顶。

(三)

  弟弟车祸去世,第一位丈夫猝死,母亲罹患尿毒症,自己从小就得了小儿麻痹症……遭受这样的人生际遇,李娜却没有被打倒。

  记者走进李娜的家。去年,李娜和丈夫李文彬把老房卖掉,掏出所有积蓄买下这个新房。墙上,挂着李娜亲手制作的十字绣,花鸟虫鱼的图案栩栩如生。“以前的生活,就像天堂……”李文彬哽咽着说,“结婚14年,我们从来没有吵过架。李娜每天回到家就不停地忙这忙那。在她哼着小曲的过程中,衣食住行,全部准备妥当。”

  最难能可贵的是,夫妻二人都是二婚,他们带着各自的孩子重组家庭,李娜待李文彬的孩子如同己出。李文彬的孩子去澳大利亚留学,每年需要5万元学费,李娜从没说过一个不字。

  七星路37号院,就像一张过时的黑白老照片,李娜的妈妈孙筱萍一个人住在这里。79岁的她满头白发,饱受尿毒症的折磨,双脚肿得连鞋子也无法穿上,左手透析的位置,隆起硬硬的鼓包,像倒扣着半块黑褐色的猕猴桃。她每周需要做三次透析,还要请保姆,每月的开支都在6000元以上。除了自己的退休金,女儿是唯一的依靠。老人心疼高昂的医药费,李娜劝她:“妈,您不用怕花钱,您闺女的工资好高好高呀。”记者找到李娜今年2月的工资条,翻看她“好高好高”的工资,上面写着:4677元。

  这个房子同样处处留下了李娜的印迹。很多时候,下班后的她骑上电动车,先来这里看望母亲。进门后不是打扫卫生,就是洗菜做饭。安顿好母亲,她再回自己家,照顾爱人和孩子。

  “我这闺女比小棉袄还暖和,可是再也没有了……”老人说完,突然沉默,只有眼泪在流淌。

  生活给予李娜的诸多不幸,被她一一战胜。她深深地爱着休养所,爱着生活。在她的QQ空间里,记者发现这样的文字——

  “今天是星期天,还有一个任务,去三多路的文印店取材料,然后让单位的车转送到厅里。戴上新买的碎花帽,心情和天空一样晴朗。电动车刚充了电,速度飞快。路上要经过两座比自己的手指还熟悉的龙隐桥和解放桥,微风扬起我的裙裾,那情形,比梦露还性感。呵呵……

  整个周末下午像打仗。2:30去买菜,之后做饭,自己先填饱肚子。4:20赶到医院,正好是老妈血透下机的时间。陪老妈吃过饭,将她送回家,帮她洗完脚,睡到床上,我再回到家,已经是半夜。不过一天这么顺利,还是很开心。幸福啊(笑脸)……”

  李娜留下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灿烂的笑容,留下的每一则日记都让人忍俊不禁。李娜的人生并不尽如人意,但她的精神世界,却是丰厚的、完美的、令人敬仰羡慕的。这种精神财富,一旦拥有,必将产生巨大的热情和力量,足以排山倒海、撼天动地……

  人物简介

  李娜,1969年9月出生,毕业于湖南长沙民政学校,199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桂林市救助管理站担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救助管理站副站长,桂林市漓江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所长、党支部书记。今年2月,为保护遗属英勇殉职,7月26日,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妇联追授“广西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8月11日,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评定为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