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 电子邮件系统
  • 网站无障碍

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

  • 首页
  • 机构
  • 新闻
  • 公开
  • 服务
  • 解读
  • 互动
  • 风采
    • 重要论述
    • 权威解读
    • 贯彻动态
    • 媒体评论
    • 精彩课堂

    媒体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员:“路让树”里有深意

    时间:2023年05月22日 09: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为一棵树让一条路,值吗?

      前不久,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镇的一棵“超高龄”古侧柏长出新叶,生机勃勃,引起广泛关注。很多人不知道,这棵古树一度遭遇生存危机:省级公路从树旁经过,加上不透气不透水的挡墙,使得古树根系伸展不开,难以吸收足够养分。为给古树充分的生存空间,当地不但拆了挡墙,还将影响它生长的公路“挪”远了。

      这些年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在天津市北辰区宜兴埠镇,因拓宽道路,一棵树龄超200岁的鸳鸯古槐从街边“跑”到了路中间。为保护这棵古树,规划建设部门在路中间设置绿岛,让路“绕道”而行。还有的地方为避让古树,对高速公路施工线路进行调整变更……

      古树历经沧桑,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兼具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为古树让路,保护的不仅是一棵树,更是在传承和保护一段历史记忆。当然,“让”的代价会增加经济成本,但很多时候判断“该”与“不该”,不能仅仅用金钱作为标准来衡量。

      “路让树”,让出的是什么?

      为树让路带来的是生态之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底色。城市从来不是钢筋水泥的代名词,保护一棵古树、植下一方绿地,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展现生态之美,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

      为树让路带来的也是乡愁记忆。一棵古树、一座老建筑、一条老街,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它们是记忆的载体,也是人们割不断、舍不掉的情感和精神寄托。乡愁记忆留住了,沉淀的是文化底蕴,彰显的是一个地方的独特气质。

      “礼让”大自然,投入更大成本、短期看不到收益,表面看是“吃了亏”,实则算的是大账、长远账、整体账,锚定的是生态与发展共赢。比如有的地方有山有水、古木参天,将绿色资源变成发展优势,种树、养鱼、建民宿,引来八方游客;还有的地方发展循环农业,把作物秸秆加工成饲料,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保护了生态环境,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生活因生态而美,产业因生态而兴。要给生态留足空间,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从服务日常生活到推进产业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处角落。这些细节里的“绿色”汇聚起来,就是百姓幸福生活的底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

      《人民日报》(2023年05月22日05版)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   联系我们

网站标识码bm84000001 京ICP备1803597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6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