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校教师到世界海关组织“把槌人”,来自广东的“最美退役军人”

  1月4日,20名被授予“最美退役军人”称号的退役军人及亲属代表首次集体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中央领导接见。其中,来自广州海关的甘露也作为其中一员参与其中,并作为报告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分享了她的从军生涯,以及如何将自己的军人底色融入自己的海关事业中。

01.jpg

02.jpg

  不变的是那份深深的军人情结

  今年50岁的甘露,1987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大学4年的耳濡目染,让她深切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军人应该肩负的责任。1991年,甘露成为广州军区军医学校的一名老师,三尺讲坛曾作为她个人军人生涯的阵地。2000年,响应中央军委裁军号召,转业到地方。

  在她眼中,不管走到哪里,变化的是身份、是战场,“不变的是信仰、是忠诚,是那份深深的军人情结。”

  到海关分配岗位前,一位同事说起,海关工作比较专业,尤其是归类工作,要给成千上万的进出口货物找到准确的国际贸易“身份证”,专业性强、难度大。他劝我,“你是一个军转干部、女同志,孩子还小,去个清闲岗位比较适合你。”这句话,激发了甘露作为军人不服输的劲头,她认为,转业不能转作风,当过兵的人,就要有随时能打胜仗的本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甘露坦言。当时她面对着各种专业术语、商品知识、1200多页的《进出口税则》、2000多页的《税则注释》……所有的东西都要从头学起。那段时间,白天向身边的领导、同事求教,或到企业了解商品原理、生产工艺。晚上,背税则、记笔记,直到深夜,上千页的书几个月几乎被翻烂。

  “既然海关要把守国家经济大门,就要更了解国外的研究成果和贸易规则,所以我更加强了对专业英语的学习。”甘露说。

  正是因为这种军人不服输的精神,甘露很快成为海关归类领域的行家里手,多次参与海关总署重大课题研究工作。 

  先后30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海关组织协调制度会议

  2008年起,甘露先后30次代表中国到布鲁塞尔参加世界海关组织协调制度会议。这里,云集着各国海关的业务专家,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实打实的国与国之间的交锋。坐在中国席位铭牌后的甘露,无论之前如何紧张,都会迅速冷静。似乎那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会让人一直向前。“前方,是全球贸易规则制订的制高点,而身后,是我为之奋斗的国家和守护的民族企业。” 

  从很少有中国代表的声音,到主动提出中国议题、发出“中国声音”。中国的建议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过去甘露个人十年成长,更是中国推动全球贸易便利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获得世界认同的十年。 

  牵头成立工作室分享学习、工作经验

  今年3月,甘露全票当选为下一届世界海关组织协调制度委员会主席。而在此前,没有中国人担任过该职务。然而,就在当选主席的会上,甘露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某国提出将中国一知名企业生产的一款航拍用无人机归为“飞行器”。事实上,航拍用无人机究竟是该归入“会飞的摄像机”、还是“会摄像的飞行器 ”,在各国一直存在争议。中国国的这款产品一旦归入“飞行器”,不仅我国企业的商品、相关国家的同类商品在国际市场都可能面临严格的监管。这显然是不客观的,但虽然中国代表积极争取,却还是以一票之差被归入了“飞行器”。 

  会议结束后,甘露代表中国海关提出重审议题的要求,与企业论证、形成中方意见提交大会,并为企业争取了10分钟的到会演示时间。重审议题的那一刻,甘露已出任会议主席,经过2个多小时的激烈交锋,中方意见以8票优势获胜。 

  “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如今,甘露牵头成立了“甘露工作室”,分享自己的学习、工作经验,并在全国海关推动建立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善于运用国际规则的专家团队。

  采写:南都记者 潘珊菊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