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全国20名“最美退役军人”发布,我省李志强徐文涛位列其中

  11月1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在京举办“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20名退役军人获此殊荣。20人当中,来自我省的就有两位:大国工匠李志强、红色传人徐文涛。

  发布仪式结束后,本报记者在北京专访李志强、徐文涛,第一时间发回报道,与读者一起分享他们的精彩故事。

  大国工匠李志强矢志不渝航空报国

李志强.jpg

李志强

  作为全国退役军人的优秀代表,他们“退役不退奋进志,转岗不转报国心。有的像一团火,转身点亮时代的灯。”来自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的高级技师、为国争光的李志强就是其中的一位。

  作为该公司发动机装配厂总装工段“李志强班”的班长,1983年退役的李志强从提高团队工作效率、缩短装配周期入手,开创了国内航空发动机装配生产组织的先河。

  多年来,李志强相继攻克了航空发动机装配领域六大关键技术,实现工艺创新126项,自行研制工装工具312件,推动技术创新项目32项,申报发明专利50余项,开展技术攻关项目106项,先后解决科研装配技术难题52项,首创并推广的“李志强操作法”,提高装配效率20%以上。

  当年,李志强退役之初选择当一名航空工人时,父亲李品良作为第一代航发人,语重心长寄语:“一个人能干一辈子航空发动机是光荣的!”多年来,胸怀航空报国之志的李志强,在航空动力战线上敢打苦仗、能打硬仗,带领他的团队用成就赢得了“动力铁军”的美誉,展示了退役军人的风采。

  退役大校徐文涛心怀火炬传承红色基因

徐文涛.jpg

徐文涛和夫人在发布仪式现场

  20位“最美退役军人”中,有人“坚守平凡的工作,尊重微小的梦想。”他们“像一棵树,平平凡凡写人生。”原沈阳军区后勤史馆馆长徐文涛就是如此。

  2004年徐文涛主动辞去职务,白手起家创建全军第一座战区级后勤史馆。自2006年8月开馆以来,他一人一馆义务讲解,共接待参观1500多场次、观众20万人次,被群众誉为全国数千个博物馆中年龄最大、级别最高、最有魅力的讲解员。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观众深受感动。“毛主席的好工人”、全国著名劳模尉凤英说:“后勤史馆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全社会都应该来参观受教育。”一位公务员留言:“每一次参观,都有新的感受;每一次聆听,都有心的共鸣。后勤史馆是镜子、是明灯、是警钟,是我们成长的新摇篮。”还有一位团政委写到:“岂止是参观,简直是反思,是对为官做人的全面反思。”

  予人星火者,必心怀火炬。十多年来,有种信念始终支撑着徐文涛——“做一根火柴,用满腔激情和人格魅力点燃每位观众心中的圣火,将人们的信仰激活,引起共鸣,形成共振!”

  开馆以来,徐文涛一直坚持亲自义务讲解。无论是几百人的团体,还是一两个人来参观。我认为,历史是有温度的,文物是会说话的。我坚持,宁讲万言史,不冷一人心。我坚信,“感动一个人,就能感动一个家庭;感动一个领导,就能感动一个单位。”

  越来越多的参观者被吸引、被感动,不少人成为徐文涛的好帮手。退休教师郑燕流着泪听他给农民工小学讲课后,毅然到史馆当义务讲解员。退役上校高建明父子俩义无反顾地甘当志愿者,成为他的左膀右臂。民间文物收藏爱好者王宇夫妇拿出珍藏的400多件抗战历史文物,在史馆开设了抗战文物展厅,弥补了史馆的空白。红色收藏家陆君祥将其珍藏的共产党宣言、党章、入党申请书、入团申请书等千余件藏品在史馆中陈列,创立了党建馆。退役大校于兆玉将个人收藏五十余年的千余件雷锋宣传品捐献给史馆,新开设了“雷锋在沈阳”展厅,让观众从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中感受到雷锋精神是永恒的。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徐文涛说,“在传承红色基因这条没有终点的长征路上,我愿继续保持冲锋的状态,带领红色志愿者队伍,像一根根火柴、一把把火炬般点燃更多人心底的火种,让信仰之火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