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东--把心血撒在乡村原野上的最美退伍军人

  周晓东,男,汉族,辽宁沈阳人,1966年9月出生,1987年11月入伍,1990年4月退伍,现为海南华光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总农艺师。退役28年来,周晓东始终站在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辗转辽宁、黑龙江、天津、海南、四川等省市,潜心研究春小麦、水稻育种的跨纬度种植。收集整理3万多份水稻、小麦种质资源,建立全球首个私人种源库;解决了春小麦抗倒伏的世界难题;取得了再生稻、北稻南移等突破性的成果;获得国审品种两个,累计为国家增产粮食10亿公斤;他不忘初心,关心支持部队建设,在服务官兵、服务部队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先后被辽宁省军区政治部、辽宁省委宣传部评为"理论武装之星", 2010年11月,被中宣部表彰为全国优秀退伍军人典型,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等中央媒体相继对他进行集中报道。

  一、刻苦钻研,勇攀育种科学高峰

  航天育种技术是当今最前沿的育种技术。2004年10月15日,我国第二十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返回地面,带回了周晓东搭载的小麦品系13个共计54克。从那时起,周晓东进入了航天育种阶段。他先后实施了三次卫星搭载。目前,通过该项技术已经选出小麦新品系1000多份。

  我国东北春小麦地区和美国、加拿大春小麦种植区的气候、纬度相近,曾经为我国的小麦生产作出过巨大贡献。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尤其是春小麦新品种的缺乏,老品种退化,造成产量和效益的直接下滑。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夜以继日地与小麦为伍,辗转各地搜集育种资源,筛选淘汰了成千上万份的麦种。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他做了上百次的各种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发现了几株特殊的矮秆小麦。在此基础上利用杂交选育的方法选育出了新一代的"铁秆小麦"。 2005年7、8月间是小麦收获的季节,东北春小麦主产区黑龙江省克山县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强降雨,全县小麦倒伏面积达90%以上。但他在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分院的试验田里和在解放军沈阳军区克山农场种植的150亩小麦却一株不倒,收获后平均亩产达到800斤以上,成为北大荒的一道风景,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

  2010年秋,他在辽宁中部地区试种的小麦、水稻"一年两熟"获得成功,实现了辽宁省传统的大田粮食作物一年一熟种植模式的历史性突破。综合试验数据显示,第一茬小麦平均亩产400公斤,第二茬水稻平均亩产413公斤,亩产比单种一季水稻多200公斤。这种"一年两熟"的种植模式,可节约灌溉用水30%。

  2008年底,国家农业部主持召开了年度国家春小麦品种试验总结会。从2006年开始参加试验,全国共有10家育种单位参加,参加试验品系14个,经过3年的区域和生产试验,能够达到显著增产水平和符合国家新品种审定要求的品系只有2个,其中就有周晓东的"铁秆小麦"华建60-1。2009年全国春小麦早熟组区域试验,12家科研单位提供的参试品符合国家新品种审定要求的只有周晓东的"沈太2号"获得通过。

  2010年年4月29日,国家农业部组织国内10名权威育种专家在北京对周晓东这些年取得的成果进行了专题论证,给予一致肯定。专家组认为,周晓东的研究成果,对加快提升我国北方春小麦育种水平意义非常重大。

  二、无私奉献,让高产量始终饱含正能量

  小麦育种被政府认定为农业公益事业,国家专项资金扶持,由农业科研部门主抓。作为"个体科研户"的周晓东用个人的努力实现着国家行为,坚持30年把公益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行业内没有人愿意研究小麦育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小麦自花授粉作物,农民可以留种。育种单位无法进行垄断经营,不像研究玉米品种那样可以赚大钱,没有人愿意干导致东北小麦面积极度下滑,影响到我国东北大豆的生产。

  周晓东搞小麦育种虽然没有个人效益,但他选育的小麦良种却得到了当地农民的自然推广,农民受益、国家受益。同行们都说他的麦种是"雷锋牌"的。周晓东多次提出,虽然现在搞育种也是市场经济,但不能光想着自己的钱袋子,要多想想老百姓的米袋子和国家的粮囤子。

  2013年4月20日,周晓东在列车上得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的新闻。他立即通过多种渠道查到了雅安雨城区的救灾捐赠接受电话,联系好以后,即刻通知家人,把储存在仓库里的一万斤大米运往灾区。2013年8月,辽宁抚顺清原县发生特大山洪,他又为灾区人民送去一万斤大米。

  2016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委常委会作出重要指示:中国人的饭碗要永远端在自己手里;黑龙江要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成为压仓石;我国北粮南调这种状态将持续很长时期。周晓东带领他的技术团队全面落实总书记的嘱托,实施北稻南移工程来落实北粮南调的科技创新。2017年4月,周晓东在三亚对东北1000多个水稻品种进行测试,终于选育成功6个口感相同、产量相当的东北水稻,从根本上解决了稻米在海南的口感不佳问题。2014年,经国家农科院推荐,周晓东参与三亚国家水稻公园的总体规划和建设,并和袁隆平同地试验。周晓东根据项目地三亚气候特征、环境特点,实施阶梯循环种植法,把北稻南移项目做成了农业观光项目,让水稻金黄的丰收景象成为三亚一道靓丽的农业种植景观。2017年2月16日,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参观周晓东的实验田听到他的事迹后给予高度赞扬,欣然为其题词:学雷锋不忘初心,谋创新硕果累累。

  三、爱国拥军,不求回报支持部队建设

  周晓东的爱人在海军服役,常和他讲起南海岛礁守岛官兵缺少淡水和新鲜蔬菜的困难。为支持部队建设,让妻子安心服役,他搬家到三亚,利用专长研究解决官兵困难。2014年,他研发成功了新一代的海水淡化机,将岛上的淡化水成本降低到3.5元/吨,水质达到国家一类饮用水的标准。为尽快让官兵喝上优质淡水,他亲自上岛为驻岛官兵安装设备,返航时,因风浪过大,在加固夹板设备时,周晓东头部撞到机舱,造成颈椎骨折,耳膜穿孔,因压迫神经,左腿功能活动受限,左眼视觉神经损伤。南海岛礁上的蔬菜生长条件恶劣,瓜果类蔬菜长势不好,只能种叶菜,产量也不高。为解决官兵生活困难,周晓东在三亚自己的试验地养猪、养鸡、养鸭、育苗、种菜。蔬菜成熟后就用渔船为岛上输送去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柿。这些年累计为西沙岛礁免费送去新鲜蔬菜12万多斤,猪肉1万多斤,鸡蛋1万多斤。为了实现岛上蔬菜、水果自给自足,他让渔船出海时每次必须给岛上带1立方米的土壤,累计送去土壤200立方米,并亲自登岛指导官兵种菜。今年他又给岛上的菜园子安装了自动喷灌设施,实现了雨水自动喷灌。现在西沙岛礁瓜菜能够正常生长,岛上还可以产西瓜和香瓜,如今黑色旱稻在岛上也种植成功了。

  为方便给官兵送菜,周晓东自费租了两艘渔船,只要岛上官兵有需求,他们全力服务,被守岛官兵们亲切地称为"海上拥军110" 。2017年10月,由于岛上的施工单位疏忽,工程竣工后缺少一盘300公斤重的电缆,工程无法供电,单独运输运费需要10万,部队请求给予紧急帮助。周晓东立刻调整出海时间,免费给岛上送去了电缆,保障了岛上按时送电。2018年春节前,金银岛因战备任务需要,请求周晓东帮助运输物资,周晓东就通知船只立刻停止海上作业,全力保障部队运输。这些年来,只要守岛官兵有困难需要帮助,他从不讲条件,不向部队要一分钱,做到有求必应。这些年仅为部队承担运输义务就多增加燃油消耗100多吨。十几年来,周晓东与受岛官兵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周晓东十几天不见到岛上的官兵们就觉得缺点什么,战士复原退伍回家,都来看看这个"姐夫",周晓东的家成了西沙老兵的军供站和中转站。军属来队探亲在三亚转车换船,他派人去接站送站,安排在家里住,像亲兄弟一样热情招待。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拥军的费用累计超过了2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