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军绿伴征程

龚宇凡

  “再拍一张,再拍一张。”

  身着65式老军装,脚踩黄胶鞋,武装带扎到最紧……俞锦方已经多年没有穿过这身军装,为了拍出最满意的照片,他不断调整着军姿,无比珍视重新穿上军装的机会。

  在全国“最美退役军人”海报拍摄现场,记者见到了浙江金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俞锦方。

  离开部队已有40多年,但65岁的他,依然精神抖擞、身姿挺拔,一副标准的军人姿态。

  这些年,俞锦方先后获评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他说,一切荣誉的取得都离不开军队这所大学的培养。

  一日从军,一生是兵。5年部队生活已深深融入俞锦方的生命。

入伍:新兵连当上副班长,集训6月成为“俞一针”

  1975年10月,一辆闷罐火车徐徐开来,驶向云南边陲。

  这辆火车里,坐着18岁的俞锦方。他啃着冷馒头、就着酱菜大蒜,9天9夜,行程2300公里,从老家浙江湖州来到云南昆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二炮兵某部的一名新兵。

  贫穷的家境,让俞锦方格外珍惜参军的机会。初入军营,他苦练本领,内务整整齐齐,队列虎虎生风,脏活累活冲在最前面,多次被评为标兵,并当上了副班长。

  当时,俞锦方所在班13个人,只有12支枪。打靶训练时,他主动放弃练习机会,在旁观察队友操作,将动作要领暗暗记在心里,等到队友休息的半个小时,他抓紧时间拿枪训练。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射击考核中,俞锦方进入前三名。

  新训结束,有着高中文化的俞锦方被分配到团卫生队,成为卫生员。由于从未接触过医学,俞锦方从零开始,恶补理论知识。“有空就拼命抱着书啃,最后书都被翻卷了。”

  理论是基础,实操更不能落下。练习静脉注射时,俞锦方与队友互相在对方手上扎针,每次都扎得鲜血直流。为了把技术练精,他还拿自己做实验,每天往左手手背、胳膊上扎七八针,整个手臂布满密密麻麻的针眼,青一块紫一块。

  6个月集训结束,俞锦方拿下静脉注射考核第一名,从青涩稚嫩的新兵卫生员,变为卫生队里人尽皆知的“俞一针”,不管是给战士还是给驻地患者扎针,都能一针成功。而这成绩的背后,由于用眼过度,俞锦方患上150度散光,戴起眼镜。

  配药、扎针、查房、拍片……样样出色,就连山上的中药,他都能识别出400余种。连续三年在团里荣立三等功,9次获嘉奖。

  谈起在军营里的青春岁月,俞锦方满怀自豪。但未能上战场,始终是他的遗憾。

  70年代末80年代初,边境战火骤起,俞锦方连夜写下请战书,期盼在战场上挥洒热血。然而直至1980年退役,都没能如愿,这成为他军旅不小的遗憾。

  自此以后,不论开办企业、扶贫开发,还是从事公益、拥军优属,对俞锦方来说,都是为了延续军人情怀,书写未完成的报国之志。

创业:“三板斧”救活企业,27年扎根云南山区

  退役返乡后,俞锦方凭借在部队习得的X光拍片技术,走街串巷搞起流动摄影。因为诚信经营,最多时,他一个月可以赚500多块钱。

  不久后,俞锦方所在公社筹办湖州升山乡镀锌厂,需要一名会计,月薪不过十八九块。“组织需要是对我最大的信任,这个时候顶上去是退役军人应有的选择。”在高收入和集体需要之间,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

  谁知仅一年时间,厂子就亏损10余万元,濒临倒闭。厂里员工一筹莫展,公社党委把目光投向了当过兵、有本事的俞锦方。

  1983年2月,工厂风雨飘摇之际,一纸任命状下达。厂长这个担子压在了俞锦方的肩膀上。

  上任后,俞锦方很快看出了问题。无论质量还是产量,厂里技术落后,管理混乱,没有任何市场竞争力。

  自此,俞锦方的商海征战拉开帷幕。

  俞锦方从改革劳动分配制度入手,盘活人力资源,接着畅通供销路子,管理、销售、技术一肩挑,跑部门协调,跑银行贷款,跑市场找材料,成了工厂的“救火队长”。

  “要改变镀锌厂的命运,一定要从新技术着手。”为了改良技术,俞锦方使出当年拿自己胳膊扎针练习的拼命劲儿,先是五赴上海,以坚韧和真诚请来技术专家,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镀锌管质量问题,打通销售渠道。随后,他力排众议,与上海自行车辐条厂联营,生产出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的K字牌辐条,出口欧洲及东南亚地区。他还顶着各方压力,举债引进先进设备,建起焊管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

  三板斧砍下去,几欲倒闭的工厂开始稳步盈利。

  1993年底,企业正式改名为金洲集团,他带领积极参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京奥运馆、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工程,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管道生产研发基地之一,并于2010年成为国内首家以焊接钢管为主业的A股上市公司。

  企业经营步入正轨,俞锦方又瞄准了新的方向——云南。

  1994年的云南,很多地方仍处于深度贫困。为了生存,当地人不得不砍伐森林,辟出田地种粮、种橡胶。

  俞锦方退役后首次重返云南,被西双版纳独特的热带雨林景观和浓郁的民族文化震撼,也为原始森林面积的日渐缩小而心痛。

  “保护这片原始森林!”意识到原始森林可能不复存在的危机,这是俞锦方当时唯一的念头。

  1995年,俞锦方响应国家号召,到“老少边穷”地区扶贫开发,下定决心既要立足生态效益,践行保护性开发,更要为百姓谋福利,实现经济效益增长。

  俞锦方从金洲集团拿出8600万元一次性投资,与西双版纳州旅游局签订协议,买下2.5万亩原始森林70年的使用权,兴建4A级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

  股东反对、家人不解、他乡创业遭遇重重阻碍、短期内见不到成本……提及一路走来的困难,俞锦方仅说了一句:“凡事都有个过程,抓好过程更重要。”

  “假如一万个人跑一百米,我可能是最后一名,但如果跑一万米,我肯定跑在前面。”无论是保护生态还是扶贫开发,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俞锦方在云南一扎根就是27年。

  现如今,秉承着“保护原始森林、爱护野生动物、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他已在西南贫困地区建立18家实体经济企业,打造出“昆普西”旅游线路,解决当地1.7万余名贫困人口就业问题。

  2018年,伴随“浙商回归”的号角,他又积极投身到浙江省乡村振兴中。湖州长颈鹿庄园、湖州白鹭飞农庄、郊外蝴蝶谷农庄三大项目,作为一条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之路,正推动着乡村文旅行业的新变革。

情怀:替战友尽孝,为公益奔波

  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俞锦方从没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也一直尽己所能,为国为民多出一份力。

  “当时上了战场的战友,有很多再也没回来,难受啊……”

  回忆起那些不幸牺牲的战友,俞锦方一度哽咽。

  俞锦方有位同年入伍战友李德明,在执行作战侦察任务中触电身亡。这件事他一直记挂在心,他辗转多年找到李德明80多岁的父母。看到李德明的母亲因患脑梗瘫痪在床,俞锦方情绪难抑:“以后我就是您的儿子!”此后,他常去老人家中探望,替战友尽孝。

  如今,“你为国捐躯,我替你尽孝”活动已成金洲集团的传统。俞锦方每年都对参加过抗战、抗美援朝战争、边境战争的老兵进行慰问,他和集团分别出资1000万元,设立中国老兵创扶基金。在他的带动下,公司每年积极选送优秀员工参军入伍。他还投资近300万元建设国防园,与媒体合作开展国防教育知识竞赛,为普及国防教育贡献力量。

  拥军之外,捐资助学、抗震救灾、疫情防控、帮难扶困……公益路上,他从未停下脚步。

  对此,俞锦方并不愿多谈,他表示“只是个人情怀,没必要张扬”。

  时间回到1980年,退役前夕。俞锦方和同期离队的队友们站在营区操场上,接受老团长的最后一次训话。

  “经受了部队的历练,都是一块好铁。回到家乡后,有没有决心干出一番事业?”

  2022年9月21日,2022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举行,俞锦方用掷地有声的发言,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初心不改!本色不变!奋斗不止!”  

  记者手记

  “我吃饭很快,你也快点吃。”俞锦方同意了我在午饭后采访的请求,并给出这样的答复。凡事讲求效率,这是当兵带给他的影响。5年的军旅生涯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还有很多:把被子叠成豆腐块、挤出时间跑步、平日里办公桌上除一面党旗和一台电脑再无杂物……

  穿旧军装拍摄海报时,其他人大多穿皮鞋,只有俞锦方,把黄胶鞋也穿在了脚上。对他来说,延续老兵情怀从不是空话。退役43年,他创企业、搞旅游、做公益,遇到的阻碍不少,但想到新兵训练时练队列,暴晒几个小时都能坚持下来,如今遇到的很多难关,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

  我很庆幸,在俞锦方的回忆中,看到了他从青涩新兵到成熟企业家的华丽转身,以及身份转变背后未曾改变的“凡事做到最好”的决心,并从那些经历中得到一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