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号在耳,一仗接着一仗打

赵艳萍

  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岁月中,有这样一支队伍不容遗忘:

  他们孤悬华南敌后战场,仅靠收听延安新华广播来获取党的消息;他们以少胜多,鏖战一月,彻底粉碎日寇占我国土的野心。

  这就是英雄的东江纵队。

  多年以后,东纵儿女重新出发,循着先辈的足迹,擎起复兴大旗。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位“旗手”,他每次的决定都令人费解不可捉摸,但他的故事却又如此鲜活。

沙场——

炮火隆隆,他喊“敢死队跟我上!”

  “班长,你会死的!让我去!”

  我们请卢老讲讲他的战场经历,他却给我们说起了二班班长梁胜全的故事。

  “他把战士推倒一边,举起枪就冲上去了,炮火径直打来,我用枪带都止不住他的血。”说着,卢运柏从衣橱中拿出一身军装,上面挂着自己荣获二等功的勋章,“这个勋章本该属于他的。”卢运柏用手轻轻擦拭了一下。

  1955年,卢运柏出生在一个革命世家,爷爷是当年东江纵队的地下工作者,父亲为公安事业奉献一生。1976年,21岁的卢运柏来到军营,加入“红一团”,凭借过硬的素质,次年他便当上了连里最年轻的班长。

  1979年,边境战争爆发,时任连队副指导员的卢运柏和他的“敢死队”奉命来到战场,执行穿插任务,他们须在极短时间内穿越500米雷区,攻占数个高地。

  “敢死队跟我上!”

  一声令下,卢运柏首先发起冲锋,战士们紧随其后,勇敢地向雷区跃去。炮弹飞来,没有一个人退缩,打红了眼就以身排雷。激战三天四夜后,他们最终穿越雷区,歼灭了守敌,攻占了18个高地。回看英雄的战友们,15名敢死队员,牺牲2人,受伤12人。

  战后,卢运柏所在营被中央军委授予“攻坚英雄营”荣誉称号,所在连队被广州军区授予“攻坚英雄连”的荣誉称号,卢运柏个人荣立二等功,但他却一直遗憾“没能做烈士,披着国旗回来。”

拓荒——

军号在耳,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吹响! 

  1992年,改革开放在中国掀起狂浪,卢运柏转业返乡。

  “转业回来想去哪个单位?”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少校军衔、正营级教导员、个人二等功、老革命的后代,大家眼中的“好单位”,卢运柏可以尽情挑选,然而他却没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最后被分配去了外经委三江开发办,并且只是一个合同工,连编制的保障都没有。

  “说一点失落也没有那是假的,不过工作总得有人干,我倒要看看,转业干部到底能不能搞社会主义建设!”

  就这样,凭着军人的执着与倔强,37岁的卢运柏开始了自己的第二项事业。然而,初来乍到,他并不知道,外经委之所以缺人,跟它的工作属性相关——开发办是主管征地的部门,征地不免触犯当地农民利益,很少有人愿意去碰这块烫手山芋。

  但卢运柏不怕,他仔细研究征地的来龙去脉,下到田里跟农民一亩地一亩地耕种,了解农民的难处,找准他们不愿意征地的根由,然后各个单位来回跑,思想工作两头做,短短两个月,他们竟然征收到2000亩土地,超额完成任务。

  “军转干部好用啊!以后有退役军人转业回来的,我们开发办全要了!”外经委的领导对卢运柏出色完成任务高度肯定。

  2002年,彼时的开发办撤销,卢运柏也被调任到银通贸易公司,时值国家体制改革,公司内40多名职工面临下岗。

  “卢老,你带领我们闹吧!凭什么让我们下岗!”听着职工们的抱怨,那晚,卢运柏辗转难眠,“闹是要不得的,但真正下岗了,这40多个家庭怎么办?”

  第二天,卢运柏做出决定:“要下岗,我先下!失业没工作的,都来找我卢运柏!”

  卢运柏的话音一落,喧哗的人群先是瞬间一静,接着就传出阵阵私语。“卢老这大功臣都下岗了,咱们还闹什么呢?”“就听卢老的,他从来不说空话!”

  一个决定,平息一场闹事,凭借的是卢运柏一诺千金的威信。卢运柏和战友们一同成立了增银机械制造公司,他们不但兑现了对下岗职工的承诺,还专门为退役军人就业开辟了绿色通道,直到现在,凡是退役军人来公司学技术的,一律免费!

  沙场征战、商场拓荒,一路浮沉、一路冲锋,卢运柏就像一声军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吹响。

担当——

这个头我来带。要拆,就从我家开始拆! 

  退休后,卢运柏来到了永和街道,从商海一线再次奔赴基层社区一线。

  卢运柏到来的那年,恰逢社区三旧改造推进的瓶颈期,小区内居民多达3000余户,且大多是东纵后裔。卢运柏连同17户亲戚的家也在这里。古老的祖屋里供奉着世代祖辈,那是全村最漂亮的一座房子。对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他们来说,破旧立新,在情感上并不好接受。

  亲人们本以为卢运柏的上任会阻挡拆迁进程,却没想到卢运柏竟狠下心肠“大义灭亲”——“拆!从我家开始拆!”

  话说得很坚决,心里的煎熬却很少有人理解。“不要祖宗,是最大的不孝!”“家族祭拜,永远不许参加!”亲人的责骂、不理解,工作的压力一股脑涌上心头,有好几个夜晚卢运柏整夜无眠。

  “这样做究竟值不值?”透过窗前澄明的月光,卢运柏想起了战场上牺牲的兄弟,“十七八岁战死沙场,仅剩的5块钱拿出来交党费,我比他多活40多年,却在这里心疼这几间祖屋!惭愧啊!”

  “轰隆!”旧屋作古,新宇迭起。卢运柏带头拆除了自家连同17户亲戚的祖屋,在他一次又一次的协调下,乡民的思想终于有所松动,社区的“三旧”改造拆迁工作顺利完成。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卢运柏就是这样,凡是组织要求,便不打折扣全部做到,他不计较什么是牺牲,只记得战友们把生命留在了战场上。

传承——

“建起组织,聚齐军心,做一个永不退位的指导员!”

  “东纵的血脉在心中流淌,汇聚成一条红色的河,河水浩浩荡荡奔赴大江,凝聚成磅礴的中国力量,我们是永和退役军人,我们是中国退役军人!”

  一首小诗写尽了永和街道退役军人的自豪与热望,但建队之初,这些退役军人却像落叶飘零,找不到自己的归宿。

  有一年庆祝“八一”建军节座谈会,150名老兵欢聚一堂,本该其乐融融,有几位老兵却表现得颇有情绪。

  他们把茶水故意倒在地上,当其他老兵齐声宣誓“若有战,召必回”时,他们抢过麦克风摔到地上,唾弃着说:“呸!”

  老兵的负面情绪让现场很尴尬,“要把他们聚起来、服务好,老兵有归属,才能有力量。”退休后被返聘为永和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思想政治指导员的卢运柏看出了问题所在,于是他开始带领团队编制退役军人服务管理新模式。

  2019年底,街道退役军人按照退役年份编班,组建了“永和街东纵精神传承连”,每班建立微信群,制定了学、比、赶、超制度,十不准纪律要求,每季度召开一次连务会,每班常态化组织召开班务会。依托这个连队管理模式,党支部建了起来,党课上了起来,党员和群众联系了起来,退役老兵的心也暖了起来。

  “这些年,卢叔就像我们的定海神针,只要他往这里一坐,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服务站站长黄媛媛这样评价道。

  “没人喜欢听说教,我们要拿出真心对他们,不让他们失望”。卢运柏讲述着自己的工作心得。

  卢运柏不仅提出把退役军人当成亲人一样对待的标准,还引领他们在新岗位上继续发扬军人本色。他组织退役军人成立志愿服务队,参加辖区内应急抢险、救灾处置、疫情防控等任务;成立“老兵工作室”帮助大家解难题、释疑惑;组织老兵深入社区学校,广播“永和担当”,讲授红色课程。。。。。。

  “一个也不落,都是战斗员!”提起他的队伍,卢运柏自信又自豪!

  记者手记:

  卢运柏的大半生见证了共和国成长的许多关键时刻,从边境战争的炮火,到改革开放浪潮,再到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每一步他都脚踏实地地走过来。坐在他的身旁,听他讲述的一切都是那么平静,他从不觉得自己牺牲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他想的最多的是我还能做什么,我还能付出些什么。

  《孟子·告子·上》说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之于卢运柏,或可曰:“处事之道无他,求其尽心而已矣。”

  不知何为“奉献”,却一直不曾停步。这就是卢运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