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万份退役军人档案“活起来”!广西用数智化守护红色记忆

河池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借助数字化系统,为老兵覃有解(右)查阅并复印退役军人档案材料。杨继武 摄

“丢了几十年的‘身份’,终于找回来了!”

在来宾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档案室里,85岁的抗美援朝老兵黄智高,颤抖着接过一份刚刚修复好的复员证明。

泛黄的纸页上,1953年的钢笔字迹依然清晰:“黄智高同志在朝鲜战场表现英勇……”

老人摩挲着纸张,泪光闪烁。

这份失而复得的档案,不仅让他顺利办理了退役军人优待证,更唤醒了一段尘封的红色记忆。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广西各地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不时出现。

作为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广西现存78万余份退役军人人事档案,其中不少是历经战火与岁月洗礼的珍贵史料。2021年以来,广西以数字化技术为引擎,投入2800余万元,完成全区退役军人人事档案100%数字化,让红色记忆从“纸间”跃入“指尖”,为新时代国防教育注入鲜活力量。

制度创新 全国率先的“广西方案”

“4年来,这项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工作,让78万份退役军人档案完成数字化蜕变,其中包含3000余份抗美援朝珍贵史料。”9月5日,广西退役军人事务厅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

广西退役军人人事档案管理的系统性改变,始于2021年12月。

当时,广西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档案局和广西军区政治工作局等部门,共同制定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退役军人人事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覆盖档案接收、修复、管理、利用的全流程制度体系。退役军人事务部为此转发该经验,供全国各地学习参考。

这一创新性制度设计,构建起“党委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将档案管理纳入绩效考核,为全国退役军人档案工作提供了“广西样板”。

广西选择在来宾市武宣县试点,按照《暂行办法》要求,投入82.27万元打造智能档案库房。

走进武宣县档案馆,391平方米的库房里,密集架、除湿机、安防监控一应俱全,技术人员正在对珍贵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

“我们像修复文物一样处理每份档案。”工作人员覃丽指着一份正在修复的几十年前的战争档案说。

广西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高度重视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贺州市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制定了档案保密、档案保管、档案统计、档案安全保卫等业务标准,对退役军人档案管理的职责与分工、整理与归档、管理与利用等作出明确规定。

钦州市灵山县制定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档案保管制度》《档案室管理制度》等6项制度措施,进一步细化和规范了档案室的管理、档案查阅流程及档案转递工作。

数字赋能 从“翻箱倒柜”到“一键查询”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退役老兵蒙明将输入身份证号后,仅用5分钟就调取了自己的服役档案。

“在数字化之前,这样的查询,工作人员往往在潮湿的库房中,花费大半天时间翻找发黄的纸质档案,过程繁琐,且极易对脆弱档案造成二次损坏。”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表示。

这一转变得益于广西大力推进的退役军人档案数字化建设。2023年,环江申请了3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将原本存放在县人武部的近6000份退役军人档案转移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打造专门的退役军人档案室。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购置了档案密集架、电脑、除湿机、温湿度计、灭火器等设备工具,做好防火、防盗、防潮设计,并与专业信息技术公司合作,对纸质档案进行全面整理、归档分类、扫描录入,对破损、粘连的老旧档案进行修复,最终实现了退役军人档案从“纸件”到“指尖”的转变。

广西退役军人事务厅移交安置处负责人介绍,2022年,该厅开发了“广西退役军人人事管理利用数字化系统(市县单机版)软件”,并在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北海市合浦县、来宾市武宣县进行了数字化系统运行试点。

该系统支持通过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入伍地、安置地等9种方式进行检索,极大提升了信息检索的效率和数据统计的精度。

截至目前,广西已有81个市、县(市、区)建立了标准化档案室,50个市、县(市、区)的档案室配备了较为齐全的各类硬件设施。

数字化管理提升了查询速度,显著提升了服务效能。桂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今年“八一”走访慰问活动中,通过系统数据分析,精准筛选出生活困难、功绩突出、抗美援朝老战士,以及高龄独居等类别的243名慰问对象,真正实现了从“汗流浃背翻库房”到“轻点鼠标揽古今”的转变,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服务理念落地生根,切实提升退役军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尊崇感。

精神传承 让红色基因代代赓续

“退役军人档案不仅要保管好,更要活化利用好。”这已经成为广西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的共识共为。

在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老兵黄大勇的档案修复故事格外触动人心。

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在开展档案普查时发现,黄大勇参战的立功材料因年代久远,已严重损毁。该中心随即指定工作人员,通过专业技术修复和数字化处理,让这份记录着英勇事迹的档案重获新生。

“父亲的战斗故事,终于可以完整地传给子孙了!”黄大勇的儿子黄建军激动地说。如今,这份电子档案已被黄家珍藏,成为教育后代的生动教材。

在桂林市全州县,抗美援朝老兵唐建国的档案查找经历,让人倍感温暖。

由于历史原因,唐建国档案材料分散在多个部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专门工作组,历时3个月,先后走访武装部、档案馆等6个单位,最终找齐全部档案材料。

“组织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兵!”捧着完整的档案,唐建国热泪盈眶。

如今,这些档案已被数字化保存,随时可供查阅。档案的复印件也被唐建国装裱悬挂在客厅里,成为这个家庭最珍贵的传家宝。

“档案是军人与国家的无声契约,我们要让每一份档案都成为活的教科书和传家宝。”广西退役军人事务厅厅长黄卫平表示,接下来将重点推进档案深度开发利用,让数字化成果更好服务退役军人,让红色记忆永续传承。

报纸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