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如钢:筑梦漓江畔
彩笔划过,地图上又添了一道关乎未来的连接线。桂林市七星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人武部部长艾如钢的目光,在这张被他称为“就业地图”的版图上细细巡睃。“每个标记背后,都是一名退役军人的未来。”他轻声说道。十六载军旅生涯,将他从一名懵懂少年锤炼为基层连队指导员,也将他对军人群体的深切牵挂,熔铸在骨血里。
没有硝烟的“作战地图”
2022年春,刚担任服务站站长的艾如钢,面临着退役军人就业的严峻挑战。曾服役于某部通信团的欧国强,带着8年的通信保障经验退役,却在民用通信领域屡屡碰壁。“面试了几家公司,都说我缺乏民用设备操作经验。”欧国强的声音里满是失落,“那时候真的很怀疑,自己在部队学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用。”
艾如钢听到这番话时,心头一紧。他太懂得这种失落,就像当年他带的新兵第一次实弹射击脱靶时的眼神。他将目光锁定在“就业地图”上中国电信的基站维护岗位,亲自带着欧国强的部队技能证明上门推荐。“他在部队参与过重大通信保障任务,技术扎实、纪律性强。”艾如钢的语气不容置疑,“这些兵,给我一个晚上就能把新装备摸透,还怕学不会民用设备?”
为了让企业放心,他创新提出“陪伴式上岗”方案:试用期内服务站专人跟踪帮扶,并提供技能提升培训。欧国强上岗后,艾如钢又协助他申请技能提升补贴,联系5G技术专项培训。如今,欧国强已成为技术骨干。“艾站长让我明白,军旅生涯积累的能力在地方同样宝贵。”欧国强说。
3年来,这张“就业地图”已帮助28名退役军人找到满意工作。但艾如钢不满足于此,依然在不断寻找新的服务保障方向。“在部队带兵,要知人善任;现在做服务,更要人岗相适。”他说。
让沉默的勋章“开口说话”
服务站二楼的荣誉墙前,101岁的抗战老兵杨振森颤巍巍地捧出一枚用红布包裹的军功章。“这枚勋章,我等了70多年才献出来。”老人的手微微发抖,“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真正的理解和尊重。”艾如钢轻轻扶住老人,动作自然而熟练。
他发起的“功勋记忆”口述历史工程,要让沉默的勋章“开口说话”。大学生志愿者林同学在聆听76岁的蒙登真老人讲述战场经历后感慨:“看到蒙爷爷说到牺牲的战友时突然沉默,那种无声的悲痛比任何言语都让人震撼。”
如今,这面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荣誉墙,已成为青少年国防教育的生动课堂。艾如钢进一步策划的“功勋课堂”活动,邀请八桂老兵宣讲团成员走进校园,让勋章的主人或其战友亲自讲述背后的故事。当孩子们仰着小脸,聆听这些真实的故事时,英雄不再是课本上遥远的名词,而是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爷爷。
“荣誉需要被看见,精神更需要被传承。”艾如钢常常凝视着荣誉墙,语气坚定地说,“我们做这一切,就是要让年轻一代摸到历史的脉搏,让他们真正明白,脚下的和平之路是从哪里来的,又是谁用青春和鲜血铺就的。”
从“独奏”到“合唱”
2024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七星街道出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20余家商户门口同时挂上了“双拥示范商户”的牌匾,形成了一条“双拥示范街”。这是由艾如钢发起的“双拥商户联盟”的成果。
退役军人郭军秀的油茶餐厅是联盟的首批成员之一。在艾如钢的帮助下,他不仅把餐厅打造成了“退役军人创业示范点”,还专门设置了“老兵茶座”,供战友们聚会交流。“这里不仅是餐厅,更是老兵们的家。”郭军秀说,“我们这些当过兵的人,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
联盟效应持续扩散。从最初的餐饮住宿,延伸到医疗教育、汽车维修等领域,参与商户达20余家。更令人欣喜的是,艾如钢积极参与推动“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帮助多个退役军人创业项目落地生根。
“在部队时,我深知团结协作的力量;现在做双拥工作,同样需要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艾如钢说。
夜幕深垂,漓江重归宁静,服务站的灯光却依然明亮。艾如钢在“就业地图”前标注新的岗位信息。这个夜晚,与他在部队时研究作战地图的无数个深夜如此相似,只是如今的“战场”已经转变。
3年来,艾如钢走遍辖区10个社区、20余家企事业单位,走访628户退役军人和220户现役军人家属。他的走访笔记详细记录着每个服务对象的情况,同事们都说他有“超能力”,能记住辖区内近2000名退役军人的基本情况。“只要你真心把他们当亲人,自然就能记住。”艾如钢说得轻描淡写,就像当年他记住全连战士的家庭情况一样。
从精准就业帮扶到军魂精神传承,从个体关怀到社会动员,艾如钢用军旅生涯淬炼出的担当与智慧,为新时代退役军人服务写下生动注脚。
漓江日夜奔流,见证着这位“老兵筑梦人”的坚守与创新。在这里,军旅荣光得以延续,老兵梦想正在接力。“服务退役军人的路没有终点,只有一个个新的起点,而我,永远在路上。”艾如钢说。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见习)马英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