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宝青:“红心果”甜了众乡亲

夜幕徐绽,华灯初上。一个迷彩身影逆着归家的人群走出村巷,来到村外整齐排列的水果大棚,之后熟练地操作设备,检测湿度、调整温度、开灯补光……这个忙碌的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东平镇塘龙村党总支副书记、小兵家庭农场总经理林宝青。

“我们引入‘灯光生长’技术,火龙果在更充足的光合作用下生长,不仅甜度更好,出果批次也更多。”林宝青边干活边介绍。田埂漫谈、夜深话长,一个老兵致富能手的鲜活形象逐渐清晰。

戎创:“千业百炼”闯市场

经过军营的8年摔打磨砺,2006年底,林宝青带着多枚沉甸甸的荣誉章光荣退役,决定凭借过硬的能力素质投身商海。退役仅一个月,林宝青便拿出全部积蓄,与两个退役战友一起在南宁市城区开了家广告公司。

万事开头难。广告公司开业后,林宝青作为“创业班长”与俩战友开班务会,一起研究业务拓展策略。创业的头几个月,他们没急着跑销售,而是窝在操作间反复练习设计制作流程,用部队“全要素实战演练”的劲头打磨业务技术。

不久后,南宁市最繁华的朝阳街某综合体户外广告牌制作项目公开招标。林宝青认为这是难得的机会,当即到该综合体进行现地考察,并连夜设计制作竞标方案。最终,林宝青团队的方案获得认可,成功竞得该项目。这个项目让林宝青团队在业内打响了名气,南宁街巷间竖起一块又一块“宝青制”户外广告牌。

正当林宝青的事业步入正轨之际,2008年、2010年,其父亲与大哥相继离世,面对家庭的接连变故,他以军人勇担当、压不垮的精神直面生活艰辛,将广告公司托付给战友,接管起大哥的肉猪和塘鱼养殖生意。之后几年,林宝青涉足通信、餐饮等领域,几经转行沉浮,事业小有成就,还有了一对可爱的儿女,日子过得舒适又安稳。

农创:小果园长出大产业

2017年,林宝青的母亲从塘龙村妇女主任的岗位退休,在塘龙村服务了30余年的她牵挂着村里的发展,希望有经商经验的林宝青带领“掉队”的乡亲们寻找致富门路。

那年春节,看着老家荒芜的田地,看着一些村民日夜耕作却收入微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役军人,林宝青心中的责任感涌了出来。随后,林宝青放弃南宁的事业,通过竞选担任塘龙村团委书记,2021年,他又在换届选举中当选塘龙村党总支副书记,带领乡亲们通过产业致富、振兴家乡。

通过产业调研和田间考察,林宝青发现,塘龙村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火龙果,但村民们因种植技术落后、收成和品质不佳而打不开市场。为了找准破解之法,林宝青马不停蹄地赶往兄弟区县实地学习最新种植技术,又前往北京、上海等地做市场调研,最终选定“桂红龙一号”作为推广品种。

“大面积种植新品种,又没有技术经验积累,刚开始很多村民心里都没底,我作为村党总支副书记,要做‘排头兵’。”林宝青积极筹措资金、租赁土地、引苗栽种,走上了“新农人”的创业之路。

2019年1月,林宝青成立博白县小兵家庭农场,通过邀请农技专家入村指导、进行田间大棚试验,摸索出一套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新出产的火龙果个头大、外观好、甜度高、耐贮运,很快打开销路。农场的火龙果种植面积达350多亩,年产值达500余万元,林宝青于同年被评为“致富能手”。

众创:“兵支书”领唱“共富歌”

“宝青书记是个‘闯将’,思路活、干劲足、能力强,这几年带着我们干成了不少事!”塘龙村村委会委员林为平说起村里的变化喜笑颜开,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火龙果种植,有的家庭还实现了收入翻番。

林宝青探索实施“农场+支部+火龙果产业”模式,推动火龙果特色产业助力乡村共富,如今已带动周边村民种植1000多亩。同时,他还为当地脱贫户、低保户和退役军人优先提供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2023年5月,小兵家庭农场被评为“玉林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企业”;同年10月,林宝青种植的火龙果在第三届广西退役军人创业创新产品交易会上荣获银奖,并与3家上市果商达成长期合作,使村民的火龙果有了稳定的批量销售渠道。

“果树结果后要逐个进行筛查,次果一定要毫不犹豫地割掉,只保留优果……”时值火龙果生长旺季,林宝青一头扎进种植户的果园里现场查看结果情况,“我们要坚持走精品果路线,这样才能打出品牌、卖上价格。”

“宝青书记带我们种水果前,我家年收入不到2万元,现在我家果园每年有4万元收入,加上农闲时打点零工,收入翻了好几倍。”村民符彩琼家的火龙果种植大棚内,青翠的火龙果枝条上挂着一个个红绿相间的果实,有些果树则冒出一个个花蕾,连茬生长间充盈着喜人的丰收景象,符彩琼正掰着手指头算这几年的家庭收入,幸福的笑脸如挂满枝头的火龙果,喜盈盈、红通通。

我对战友说:军旅生活不止五公里,乡村振兴也不止于对几户困难群众的帮扶。唯有用日复一日的耕耘,浇灌持续发展的共富产业,才能以长期主义精神带领乡邻擘画出“村美民富”的幸福图景。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见习记者 柯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