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桂松:烈士的事是最大的事

再过几天就是9月30日,烈士纪念日。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巧合。

蔡桂松,桂林市双拥办专职副主任,原本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双拥工作典型接受采访。但全程参与当年湘江战役红军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工作的蔡桂松给记者讲了一个多小时和烈士相关的故事,讲着讲着,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双拥”声音哽咽……

2019年1月,广西资源县。

清晨5点,蔡桂松从行军床上爬起来。身旁,资源县民政局原局长王昭冕点燃一根烟,眉头紧锁。

睡眠对于蔡桂松而言,更像是完成任务。“根本睡不着。担心身体垮掉,强迫自己上床睡觉。”电话那头,蔡桂松说得轻松。

3月,是上级给的最后期限。所有湘江战役红军烈士遗骸必须挖掘、收殓、鉴定完毕,以便进行4、5月份的烈士信息核查。

一个环节的拖延,会导致整个任务无法如期完成。蔡桂松当过兵,他知道,如果因为自己耽误了“大事”,他绝不会原谅自己。

而烈士的事,是大过一切的事。

这是蔡桂松出差的第24天。这期间,他在桂北6县来回跑、反复跑,实地巡查烈士遗骸挖掘进度。

每个县都有一个“王昭冕”——民政局局长或分管副局长亲自带队,将简易帐篷搭在挖掘现场,连续一个多月吃住在里面。

蔡桂松很焦虑。但看着局长们略显凌乱的头发和眼中的血丝,催促的话终究还是没能说出口。

蔡桂松拍了拍王昭冕的肩膀:“我能做点什么吗?”

“走,咱俩再到点位上去转转!”王昭冕披上外套,和蔡桂松一起推开门,走到帐篷外。

公安系统派来的专业人员陆续来到挖掘点位,正在整理装备。

如今,这里是人迹罕至的密林与高山;可曾几何时,这里是硝烟弥漫的战场。那些载入史册的英雄壮举,就发生在眼前这片土地上。

当年,从全国各地加入红军队伍的年轻人跟着大部队转战大半个中国,来到湘江之畔,为了胜利,将生命交付在这里!

蔡桂松抬头看了看天,阳光十分刺眼。空气中的湿度在增加,再过两个月,桂林将进入雨季。

帆布和塑料棚抵挡不住桂林深山里的倾盆大雨,一场山洪足以冲毁一切。“快一点,再快一点,”蔡桂松在心里默念。

其实,蔡桂松帮不上什么忙。因为只有具备挖掘经验的专业人员,才能从混合着泥土、沙砾和植物根茎的土层中将烈士遗骨分离出来。

蔡桂松也曾尝试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待着,但最多坚持不过1天,那些烈士墓碑上的名字便会出现在他眼前。蔡桂松的身上形成了某种条件反射,只有亲眼见到用红布包裹着的烈士遗骸被小心翼翼地装进箱子,他的内心才会踏实。

太阳落山,挖掘人员陆续停下手里的工作。

所有人员乘车返回驻地后,蔡桂松和王昭冕还要再最后巡察一遍,确保警戒线都拉好,没有装备遗漏在挖掘现场。

回到简易帐篷里,蔡桂松还要接着工作。

整理挖掘信息,汇总挖掘进度,蔡桂松跟记者开玩笑,自己白天是“野人”,在深山密林里到处跑;晚上才坐办公室,在简易帐篷里、在老乡家中,打开笔记本电脑,做文字工作。

夜已深,蔡桂松在微信群里发布第二天的工作安排——桂林市双拥科的3位同志兵分两路,沿既定路线,前往下一个挖掘点位……

2018年11月至2019年9月,蔡桂松和团队连续作战,在各方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相继完成湘江战役红军烈士遗骸收敛保护、湘江战役老红军家属走访慰问、湘江战役红军烈士纪念设施新建及修缮三大任务。

在桂北六县86个村寨,在218位老红军家属家中,蔡桂松带来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而在修缮一新的烈士纪念设施前,蔡桂松替14亿中国人留下了“祖国人民没有忘记那些为国奉献的人们”这句铮铮誓言。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