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敬先:锦旗背后的承诺
2025年2月的一个清晨,春寒料峭,广西昭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院子里,一位年轻女子手捧锦旗,眼眶微红地等待着什么。锦旗上,“军民鱼水一家亲,真情相助永铭心”几个金色大字在晨光中格外醒目。
她是现役军人家属彭晓琳,丈夫在驻粤部队服役,两个孩子随军在广东上学。那些日子里,她每天都在昭平与广东之间牵肠挂肚——既要完成县第三小学的教学工作,又要担心丈夫无法兼顾两个孩子。“那段时间,我整夜睡不着,感觉自己要被劈成两半了。”回忆起那段日子,彭晓琳的声音依然有些哽咽。
这时,一个身影出现在院子门口。正是昭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贝敬先。他快步上前,还没来得及说话,彭晓琳的泪水就先落了下来。“贝局长,谢谢您!我们全家……终于能团聚了。”
这个清晨的感人一幕,是贝敬先二十多年双拥工作的缩影。
从训练场到黄土地
2003年,贝敬先刚脱下心爱的军装,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海某单位向他抛来橄榄枝,他却做出了让朋友们不解的决定——回到家乡昭平,去偏远的塘山村当驻村干部。
“你们可能不懂,但我在部队学会了一件事——最需要你的地方,就是你应该去的地方。”面对朋友的疑惑,他这样解释。
塘山村老主任黄自成还记得初见贝敬先的情景:“那天刚下过雨,村里路特别泥泞。我心想,这个城里来的退伍兵,怕是要嫌弃了。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卷起裤腿就跟着我们下了田。”
这一下田,就是整整3年。3年里,这个曾经的优秀士兵把军营里的拼劲全用在了山村里。茶山上一待一整天,手把手教村民辨土壤、学种植;暴雨天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泥沟疏通水渠;为了帮村里销售八角,他带着样品在柳州连续奔波3天,回来时鞋底都快磨穿了。
“他身上有股军人的韧劲,认定的事,砸锅卖铁也要做成。”黄自成说,“但更难得的是,他能把部队里学到的那套用在我们这里。就像在部队带兵一样,他总是先做给大家看,再带着大家干。”
深夜的灯光与承诺
2022年的一个夜晚,昭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贝敬先和同事们正在整理一套特殊的服务方案——为行动不便的老兵上门办理优待证。
“我们不能等着老兵来找我们,要主动走到他们身边去。”贝敬先对同事们说。
老兵许广夏还记得那个特别的晚上。因为腿脚不便,他正为办理优待证的事发愁,没想到贝敬先带着工作人员大晚上登门。“我年纪大了,出门不方便。看到他们特意晚上来,我心里特别暖和。”老人说这话时,眼眶湿润。
95岁的老兵满仲艳的家人更是感慨:“白天我们都要上班,正愁什么时候带老人去办证。他们晚上上门,一点都不耽误事,想得太周到了。”
在昭平县“老兵调解室”里,挂着一面特殊的锦旗,上面写着“排忧解难似亲人,为民服务暖兵心”。送锦旗的老兵罗秀础曾经因为宅基地纠纷,跑了好几个部门都没能解决。
“那天贝局长来,没打官腔,没讲大道理,就是坐在我家院子里,一边喝茶一边听我说。”罗秀础回忆,“他说‘老班长,您当兵时遇到的难题比这个大多了,咱们一起想办法’。就这一句话,让我觉得他是真懂我们当兵的人。”
一根水管系起的军民情
2025年夏天,驻昭某部队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新搬迁的营区饮用水水质不达标。时值盛夏,官兵们的饮水安全令人揪心。
贝敬先得知后,立即行动起来。“部队的事,一刻也不能等。”这是他常说的话。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人们总能看到贝敬先奔波在各个部门之间。协调会开了一场又一场,现场勘察去了一次又一次。最紧张的时候,他连续一周每天工作到深夜。
“那段时间,贝局长比我们还着急。”驻昭部队的一位干部回忆,“有次下大雨,我们都劝他别来现场了,他还是冒着雨来了,说‘战士们喝不上放心水,我在办公室坐不住’。”
一个月后,当清澈的自来水从13.9公里外哗哗流进营区时,官兵的脸上无不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贝敬先站在人群中,欣慰地笑了。
每名军人都不会被忘记
昭平县的各个角落,贝敬先留下的温暖印记随处可见。
退役军人罗述长在他的帮助下,不仅建起了生态有机茶园,还被评为自治区“最美退役军人”。“贝局长不是简单给个荣誉就算了,他是真希望我们这些老兵能在新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罗述长说。
在县城的双拥主题公园里,“十大英模荣誉墙”前总能见到带着孩子的家长。一位母亲说:“现在孩子写作文,总爱写公园里的‘兵叔叔’。这些英雄故事,已经深深印在他们心里了。”
“我当过兵,知道军装在身时的荣耀,更明白脱下军装后的不易。”停顿片刻,他继续说道:“每次看到那些老兵信任的眼神,我就想起自己刚回昭平时的初心——让每个军人都知道,不管什么时候,祖国和人民都惦记着他们。”
窗外,暮色渐浓,办公室的灯光再次亮起,一如这些年来无数个夜晚。在这片桂东大地上,贝敬先用他最熟悉的方式继续守护着——一次握手,一个微笑,一句承诺,把军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见习)马英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