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创建——一份厚重的双拥答卷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 宫宇凡

记者手记:

从“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有盐同咸,无盐同淡”“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的历史中走来,而今围绕拥军支前、国防教育、抚恤优待、移交安置等多点发力,双拥工作以温度、广度、深度、高度越发深入人心。

讲不尽的双拥故事,道不完的鱼水情深。西藏山南,走进贾祥祥所在的营区,放眼望去,山顶上“祖国万岁”四个鲜红大字在阳光照射下十分耀眼;福建厦门,地铁3号线“双拥号”车厢内的三角梅与解放军剪影交织,国防教育的画卷在飞驰中展开;浙江嘉兴,中国航天科普馆展示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给平湖市黄姑中学孩子们的回信,爱国家、爱科学的种子还将在更多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

一个个散落在地图上的光点,慢慢连成新时代的双拥长卷。当那些守护、承诺、创新与一次又一次的双向奔赴落地生根,“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共同续写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时代新篇”便将在日复一日的探索实践中,永远生动鲜活。

2024年底,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走边防 看亲人”拥军慰问小组奔赴雪域高原,看望驻守边关的射阳籍官兵。在武警山南支队某部,已在西藏服役10余年的贾祥祥将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家乡的亲人——那是他和战友亲手种下的山红树结出的果实。高原环境艰苦,树木很难存活,但在战士们的精心养护下,这棵山红树却扛过了一次次极寒天气,在寸草不生的地方扎了根、结了果。

如同部队营院里的山红树,双拥工作也在阳光和沃土的滋养下,在部队官兵与各地民众的携手推进下,结出新的累累硕果——近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召开,各个省份的多个城(县)榜上有名,双拥工作亮点频出。

光荣命名的背后,是军民共同交出的一份份厚重且饱含深情的双拥答卷。从延安双拥运动开展至今,双拥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内容不断丰富、水平不断提升,以始终蓬勃的生命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借此契机,我们尝试打开时间与空间的维度,走进山东、浙江、福建、河北等地,见证一片片红色沃土上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担当,体悟军民同心、鱼水相依的情怀,解码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创建的宝贵经验。

无声传承 双拥是永恒的话题

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沂蒙红嫂纪念馆依斜坡而建。青石板砌起的房屋仿佛凝固了历史的记忆,向往来者无声讲述着这片热土上的鱼水情深。

纪念馆里有一尊半身雕塑,雕塑的原型是“沂蒙母亲”王换于。在革命战争年代,50岁的王换于在成为家乡马牧池乡东辛庄村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后,积极发动周围群众投身拥军支前工作,还冒着生命危险创办战时托儿所,带领全家人先后抚养了60多名革命后代,完成了救护伤员、保守机密、传递信息等重要任务。在王换于的影响下,两个儿媳张淑贞、陈洪良也成为沂蒙红嫂中的优秀代表。

时光流逝,“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的歌声仍在悠悠传唱,沂蒙红嫂的故事还在续写。

新中国成立后,王换于和张淑贞坚持拥军传统。那时,冬季有不少部队到沂蒙老区拉练,他们一家人晚上便围着煤油灯为战士们纳鞋垫、做布鞋。张淑贞的女儿于爱梅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从小就主动帮大人穿针引线,还会跟着奶奶和母亲一起慰问部队,拿着煮熟的鸡蛋往战士的手里塞。

耳濡目染下,于爱梅对人民军队的感情越来越深。长大后的她成为一名教师,不仅将国防知识融入课堂,还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参战老兵、老红嫂等革命功臣家中慰问,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红色种子。2004年退休后,于爱梅的劲头更足了。20余年来,她担任沂蒙精神宣讲员、成立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看望慰问部队……在拥军的道路上步履不停。慢慢地,两个女儿也受她影响,接过传承了几代人的接力棒,成为新一代的红嫂事迹宣讲者、沂蒙精神传承人。

难得空闲时,于爱梅会到沂蒙红嫂纪念馆看看奶奶、母亲以及无数先辈的影像资料,从中汲取前行的动力。有时她会在奶奶的雕像前哼唱起《沂蒙山小调》,歌声悠扬,如同由千千万万红嫂铸就的沂蒙精神,跨越时空、直抵人心。

峥嵘岁月已去,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不曾改变,而是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引领着山东“大处落笔、小处着墨”,推动拥军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全省16个设区市连续4年组织对各地边防部队进行春节慰问;临沂打造“沂蒙红嫂”拥军品牌,将粮油米面、蔬菜肉蛋等送往临沂舰和基层部队;青岛在全国率先建立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将“最佳海湾筑军港,最美地块建营房,最优儿女穿军装,最好保障献国防”的新时代拥军“青岛理念”融入城市血脉;济南成立烈士寻亲中心,为长眠在英雄山上的无名烈士寻亲、画像……近年来,山东省双拥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还联合山东广播电视台制作播出“书记话双拥”专访节目,通过与市委书记面对面对话,展现双拥工作取得的成绩,进一步推动人人了解双拥、支持双拥、参与双拥良好氛围的形成。

从沂蒙山区到3500余公里的海岸线,从一村一市到齐鲁大地乃至全国,拥军早已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并于无声的传承中被赋予新的价值。

传承,不只体现在“民拥军”的情怀延续中,也同样存在于“军爱民”的传统弘扬里。

62年前,上海蔬菜供应紧张,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特务团三营第八连的官兵把开荒收获的蔬菜全部送给市民,被国防部授予“南京路上好八连”的称号。“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如今,《八连颂》还在申城不断唱响。在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路上,陆军第72集团军某旅“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官兵会定期开展理发、修鞋等为民服务活动。这样的活动已经持续了40多年,上海人民与驻沪部队的情谊就在这样的传承中愈发深厚、绵长。

变化的是时间线,不变的是军民同心汇聚的合力。军爱民、民拥军,鱼水情深的基因正经由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化为一次次具体的行动,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更新举措 探寻新的尊崇可能

“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新时代新征程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军地双方正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新举措,构筑着双拥工作新格局。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这是人民军队一直以来的承诺,更是人民子弟兵以一次次挺身而出达成的使命。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人民子弟兵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奔赴受灾现场,争分夺秒解救被困群众,为人民筑起生命防线。2024年夏,南方多地出现持续强降雨,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灾情牵动人心,人民子弟兵闻“汛”而动,向险而行,以身为梯,为人民群众托起生命的希望……积极参与应急救援、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只要人民需要,人民军队始终在场,“人民军队为人民”因此被注入了与时俱进的内涵。

鱼水情谊更浓的另一面,是各地纷纷立足实际、及时响应、创新探索,不断实现“人民军队人民爱”意蕴的深化。

一扇小门,见证拥军政策的细化——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的小营小学与空军某部家属院仅一墙之隔,不少部队官兵的子女在此就读。早些年,他们要穿过部队大门,在红绿灯处掉个头才能到达小学门口。“如果有一扇门从家属院直通学校,省时省力还能确保安全。”军地双方一合计,决定在中间凿开一扇小门。后来每天上下学,孩子们花六七分钟就能从学校走到家,困扰部队官兵多年的接送难题迎刃而解。

一个矩阵,见证荣军质效的提升——山东省作为全国首个制定出台省级优待目录清单的省份,致力于将“拥军清单”越写越厚。在青岛,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先后推出“荣军卡”“荣军联盟”“荣军街”“荣军通”“荣军微心愿”“荣军商城”“荣军夜校”等社会化服务项目,在持续扩大“荣军矩阵”“朋友圈”的过程中讲述一个个暖心惠兵的故事。

一把钥匙,见证军地协同的发展——现代化图书室、恒温游泳馆、体能训练场……驻泉部队营区里,这些由福建省泉州市代建直接交付部队使用的现代化场馆、设施成为部队练兵和开展文体活动的好去处。为更好支持部队专心练兵备战,泉州市在全省率先探索部队项目建设的“交钥匙工程”,改以往由政府提供资金、部队自建的模式为由政府一手包揽整个项目的模式,完工后直接把钥匙交给部队。目前,这一经验已在福建全省推广开来。

对于双拥工作的创新,地处东海前哨、开放前沿的浙江充分发挥数字化改革的优势,展现了另一种可能。

家住杭州市上城区的退役军人冯水火发现,家附近的商场挂上了“崇军拥军服务示范圈”的牌子,一问有不少退役军人专属福利,而且崇军商家都已入驻了“老兵码”平台;

“老兵同志您好,您已报到成功。当前队列还有5人等待检查,将为您优先叫号!”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放射科的自助报到机上一刷医保卡,老兵裘继业的名字便显示在放射科叫号系统上,而且加上了“老兵”标识;

在杭州地铁一号线的凤起路站,退役军人陈峰打开手机里的“杭州市民卡”App,进入“市民码”专区,在闸机上刷一下即享受到免费乘坐地铁的福利……

以上种种,皆是杭州以“互联网+”思维优化服务保障、推动“崇军浙江”建设的成果。

在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基因持续为拥军工作注入新时代的活力。从便捷看病的“码上就医”、公共交通的“码上出行”,到答疑解惑的“码上咨询”、行政服务的“码上办事”,日益完善的“码上应用”正借助全方位的便利服务有效打通拥军优属的“最后一公里”。

数字赋能不止于此。移交安置工作的数字化转型,优抚类便民办理事项的一证通办、“一网通办”,贯穿军人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体系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运用数字化手段完成的岗位供求精准匹配……随着“数智拥军”平台的搭建,浙江全省惠军崇军的“含金量”不断提升,“将尊崇融入日常、融于细微”这一初衷也借此在之江大地得到广泛的实践与印证。

“百花齐放”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自2020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以来,军地携手推出一项项扎实有力、饱含温度的举措,全力保障“党政军齐抓共管、军地密切协同、社会广泛参与”双拥工作格局的持续优化升级、愈加完善立体,不断让“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底色更加鲜亮。

纵览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不难发现,这些地区虽发展路径各异,却都镌刻着同样鲜明的双拥基因。将双拥融入城市发展脉络、国家发展大局,恰是它们共同的精神密码。

河北省爱国拥军促进会理事、河北燚泽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田俊岭的名字在当地军民之间口口相传。曾一心向往军营的他,由于身体原因没能实现参军梦,于是带着全部热情投身拥军事业。

“虽未参军从戎,但要拥军终身。”创业之初,田俊岭便决心将拥军作为企业发展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他在企业优先招录退役军人、率先建立退役军人“荣誉金”制度、为成绩优异的退役军人子女提供奖学金、成为邯郸市丛台区关爱退役军人基金会首任理事长、组建“雷锋式”志愿者医疗拥军服务队……慢慢带动河北省行业拥军遍地开花。

有一次,驻邯某部为提升训练效果,需要用到军事训练模拟器材。田俊岭得知情况后,立即拿出资金组织公司员工进行采购。他将部队的需求视为命令,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将训练模拟器材准时送达部队,成功帮助部队提升了训练水平。

类似的拥军故事比比皆是,对田俊岭来说,“拥军”二字,早已融入他的生活。而在河北,社会化拥军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践。目前,河北省、市、县三级爱国拥军志愿服务联合会实现了蓬勃发展,全省4.5万个拥军服务站相继设立,260余万名拥军志愿者活跃在燕赵大地的各个角落,连续开展的“百城万店拥军行”活动也吸引了众多商家参与。

田俊岭常说:“拥军就要像一粒种子扎根大地,做到‘满架蔷薇一院香’。”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随着各地双拥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军地双方的力量犹如种子扎根大地,成为助力“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这一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百花齐放”的重要支撑。

在山西晋城,祥达集团董事长、退役军人马晋章在开拓出事业版图后,“带动更多战友就业”的想法越发强烈。经与晋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合作,他在集团内成立市首家民营企业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为退役军人就业提供稳稳托举。

在上海,节假日里的南京路步行街往往人流如织。为保障游客安全和道路通畅,武警战士迈着整齐的步伐,组成拉链式“人墙”,有效疏导了人流、车流,是重大节日期间南京路上的标志性“网红”景观之一,成为部队官兵助力社会治理的生动注脚。

西藏在21个边境县推广“五共五固”经验,通过军地合力强化边境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以“共学党的理论固信仰信念、共建基层组织固一线堡垒、共促民生改善固脱贫成果、共树文明新风固民族团结、共守神圣国土固边境安宁”为内容的“五共五固”活动,将这一军民共建理念逐渐从创新思路转为制度体系,让党旗在边境一线高高飘扬。

在充满红色记忆的双拥热土江西,井冈山市人武部与部队官兵携手在聚焦备战打仗主责主业、履行好练兵备战任务的同时,持续支援革命老区发展,借助发展全域旅游的东风,助力地方打造红色旅游项目,引进运用3D建模、虚拟现实技术,助推“大仓会见”“八角楼灯光”“红军驿站”等红色故事实现数字化、虚拟化呈现。

从一人到多人,从一地到各地,从一个行业到百行千店,从一种样态到各种形式——跨越时空的双拥情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双拥工作也逐渐突破传统的范畴,融入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国家发展大局,拓展出军地双方融合的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