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抗美援朝老兵蔡兴海

01.jpg

抗美援朝胜利归来,胸佩勋章的蔡兴海

  秋日的清晨,秦腔声声,唤醒了沉睡的古城,迎来新的一天。在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的一栋普通居民楼里,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房间里,89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蔡兴海早早起来,精心整理和擦拭那些已经略显斑驳的勋章。

  蔡兴海是六十七年前和黄继光、邱少云在同一份《记功命令》上受表彰的战斗英雄。从1951年2月出国作战,到1954年4月回到祖国,这三年多的时间里,蔡兴海跟随部队在朝鲜战斗和参与战后重建,并在上甘岭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如今,虽然已经过去了60多年的时光,但当年的战火硝烟和那些为国牺牲的战友,却从未在他的记忆里远去。

  蔡兴海:“打上甘岭的这一天,我们连里牺牲了36个人,还有59个人负伤。一想起这些,我心中不由得就很难过。我忘不了他们,他们是为了祖国流血牺牲的。”

02.jpg

在朝鲜战场的战地合影(前排右一为蔡兴海)

  出生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一个农民家庭的蔡兴海,1949年12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于表现突出,战斗勇敢,在1950年南下的川东剿匪中,荣立了一等功。1951年2月,20岁的蔡兴海跟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奔赴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战地生活异常艰苦,在第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蔡兴海所在的连队深入敌后,与敌人周旋,后勤保障跟不上,战士们就靠挖野菜充饥,度过最艰难的时光。

  蔡兴海:“抗美援朝,我们走的时候就只有一件大衣,晚上睡觉用它,白天穿着也是它。当时,取火都成问题,我们都学会了砸石取火,那些石头都是白石头,一撇就会冒火星,因为大衣里面有棉花,火星把大衣里面的棉花点燃了,我们就赶快吹,慢慢地就燃烧起来了,我们就可以烧水做饭,吃野菜充饥。”

03.jpg

持手榴弹者为蔡兴海

  虽然战争一直在持续,条件十分艰苦,但蔡兴海和战友们始终保持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顽强战斗,英勇杀敌,并且创造了用手榴弹“打空爆”的办法,大量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在上甘岭的一场战斗中,蔡兴海带领全班战士仅以轻伤3人的代价,就打退了敌人7次冲击,歼敌400余人,创造了志愿军以少胜多、小兵群作战的范例。

  蔡兴海:“战前我们班有9个人,没有一个人伤亡。在一天的战斗中,打退了敌人一个排、两个连的七次进攻。敌变我变,灵活作战,歼敌400多名。”

04.jpg

蔡兴海当年与黄继光、邱少云同受表彰的记功命令

  1953年6月1日,经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批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由司令员许世友、副司令员曾韶山等首长签署命令,授予蔡兴海特等功和“二级英雄”称号。在这张记功命令表彰的6个人中,就有著名的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而蔡兴海是唯一没有牺牲的英雄。面对如此崇高的荣誉,蔡兴海没有丝毫自满,而是认为,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在战场上流血牺牲的战友们。

  蔡兴海:“打仗时,那么多战友牺牲。他们的流血牺牲,协助了我消灭敌人。所以,我这个英雄称号里有他们的功劳,有他们的成绩,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有他们的鲜血和生命。”

05.jpg

《人民日报》当年对蔡兴海和上甘岭英雄战斗集体“蔡兴海班”的报道

  1954年5月,蔡兴海随部队光荣地回到祖国,来到部队驻地浙江金华。历经九死一生,从炮火硝烟中的战场归来,他没有选择复员回家与家人团聚,而是抱着再立新功的心愿,留在部队继续奉献。1959年春天,西藏发生叛乱,正在汉口高级步校上学的连长蔡兴海,直接从学校郑重提出了志愿进藏参战的申请。

  蔡兴海:“当时,要求一些战斗骨干进西藏。我打过仗,可我还想再立功。所以我就提出要求,我说我不回部队了,我到西藏去,组织就批准我去西藏了。”

  1959年4月,组织上批准了蔡兴海的进藏申请。这时,蔡兴海已经与妻子张世芳结婚两年,为了能够全身心在高原工作,在获得家属随军的批准后,他当即赶回咸阳老家,带着妻子踏上了漫漫进藏路。然而,到成都,鉴于当时西藏形势严峻,家属被组织要求留了下来。那时,妻子张世芳已经有了4个月的身孕,蔡兴海把妻子一个人孤零零留在当时设在成都市新津县的西藏军区驻四川办事处,自己一个人去了遥远的西藏。

  蔡兴海:“说什么放心不放心?咱们当兵的,哪里还说这些话?命令一下,我们就走,要服从命令听指挥。车一开,我跟她招了个手,就走了。”

06.jpg

1959年,在汉口高级步校毕业时合影(后排右二为蔡兴海)

  进入西藏后,蔡兴海被分配到当时的昌都警备区警卫连当连长,一报到,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平叛战斗中。在1960年追击叛匪的一次行动中,23岁的翻译扎西不幸牺牲,眼睁睁看着战友的离去,蔡兴海至今回忆起来依旧心痛不已。

  蔡兴海:“叛匪站得高,扎西就喊话了,说金珠玛米优待俘虏,你们赶快投降吧。叛匪就打他了,扎西就倒在了血泊之中。我赶快去把他背到一边,他的鲜血把我的衣服都渗透了,流在我身上热乎乎的。最后死的时候,扎西还在说,连长啊,你把我放下吧,你去追叛匪吧。”

  在那段时间里,每一场平叛战斗都是险象环生,而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考验的蔡兴海英勇顽强,毫不畏惧。后来,蔡兴海又相继在警备区担任参谋、教导队队长、作训科长、团参谋长等,无论担任什么职务,执行怎样困难的任务,他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1962年,因为工作积极,蔡兴海荣立三等功。

  蔡兴海:“我那时算副营职干部,因为工作积极,1961年,就给我授奖了,书面嘉奖。1962年,我立了三等功。营职干部立个功不容易。”

07.jpg

蔡兴海在西藏参加剿匪战斗

  蔡兴海到西藏3年后,妻子张世芳带着儿子终于从成都顺利进藏,来到丈夫的身边。由于高原工作的特殊性,蔡兴海一心扑在工作上,大多时候,张世芳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第三个孩子出生前,孤单无助的张世芳甚至一度想送养这个孩子。

  张世芳:“坐月子的时候,我自己打水,冬天冰多厚啊,我在冰面打一个窟窿给小孩洗衣服。那时真的没办法了,我就想把这个孩子给别人算了,我不要了。结果蔡兴海回来不干了,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人家帮我照顾老大,结果我把小孩生了又不给人家了。”

  寒来暑往,岁月匆匆,转眼间,蔡兴海已经在西藏度过了17个春秋。1975年12月,由于长期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下工作,蔡兴海的肺部出现了严重问题,上级特批他到北京,在301医院做了手术。手术之后,考虑到他的身体不再适合高原工作,组织上安排他回到陕西老家,在当时的咸阳市人武部担任副部长。

  这时,正逢全国农村掀起学大寨的热潮,他又打起背包,来到人武部帮建的生产大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和农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大家抓生产,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当年被评为人武部系统先进个人和“农业学大寨”模范人物。

  蔡兴海:“在蹲点期间,我踏踏实实干工作。早晨劳动,中午学习,下午工作。劳动的时候,我和大家一块儿下地干活,比如拉肥,他们早上拉六车,我拉七车,比他们多拉一车。”

08.jpg

蔡兴海转业到地方后,数十年坚持为学生做爱国主义教育报告

  1982年,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蔡兴海从彬县人武部部长的岗位上转业后,先后担任木材公司党总支书记、机电设备公司党支部书记兼总经理等职,他退役不褪色,不仅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带领企业大胆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90年8月15日,《咸阳日报》以《英雄本色》为题,报道了他廉洁奉公、开拓进取的先进事迹。

  蔡兴海:“从军队到地方,是岗位的转变,不是信仰和理想的转变。对于我来说,那么多战友牺牲了,如果我现在不好好工作,或者以权谋私,我就对不起牺牲的同志。”

  1991年,年满60岁的蔡兴海,在经历了33年军旅生涯和转业到地方工作10年之后,光荣退休。几十年来,蔡兴海以自己浴血奋战的经历影响子女参军报国,有4个子女先后到部队服役,并且个个在部队表现优秀,立功受奖。

  如今,耄耋之年的蔡兴海,与老伴一起在咸阳安度晚年。小女儿蔡武说,前几年,父亲做了直肠癌手术,虽然身体欠佳,但他依然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时刻关注着国防和军队建设。

  蔡武:“我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地学习,从来没有断过一天。那天我看他拿着俩放大镜,就开玩笑说,您是放大镜摞着放大镜看吗?他学习的报纸上,所有他感兴趣的文章,都做有批注。”

09.jpg

蔡兴海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退役军人》专栏记者采访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激情昂扬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蔡兴海已经唱了70年。70年岁月沧桑,记忆中的许多风景已经褪去原本的颜色,但在蔡兴海心中,赓续传承抗美援朝精神、践行军人初心使命的信念,却从未懈怠,愈久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