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田》——抗美援朝老兵胡树林

  央广网9月19日消息(记者杨鸿 赵敏 牟仕荣)大渡河水静静流淌。在群山环绕的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九襄古镇,初秋的阳光掠过泥巴山顶的树梢,照耀着原野和村落,夕阳西下,拉长了胡树林在青石板路上缓慢前行的身影。虽然今年已是87岁高龄,但老人依旧精神矍铄,腰身挺直,依稀还能感受到一名军人的神采。

01.jpg

抗美援朝老兵胡树林(杨鸿 摄)

  70年前,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这座位于祖国西南地区、大山深处的小镇才刚刚解放不久。当时,家在汉源九襄的胡树林,每天帮着父亲拣粪、砍柴、背煤炭,生活过得十分艰辛。1950年12月,17岁的胡树林怀着对人民军队的向往,主动报名参军,告别父母和妻子,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胡树林:“当时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一心为人民,共产党一心救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救星,解放军是人民子弟兵,这让我感受很深,并且记在了心里。我们这里解放了,我就报名参军。”

02.jpg

胡树林当年战地留影

  参军后,胡树林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八四师山炮营二连三班,先是当了一名炮手,后来又调到天津第七通信团学习报务。1952年4月,当兵17个月的胡树林作为一名机枪手,跟随部队进入朝鲜,先后参加了五圣山战斗和金城反击战,荣立了三等功,头部受伤住院恢复后,又重返战场。

  胡树林:“金城反击战打了43天,争夺13号阵地时,我们迎着敌人的机枪冲上去,我脖子上中弹,突然流血了。我跑了50公尺就倒下去了,到安东住了半个月医院后,又重返战场。”

03.jpg

胡树林与报务培训的战友合影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后,胡树林所在部队继续留在朝鲜,参与了当地的剿匪战斗和战后重建。1958年2月,胡树林跟随部队撤回祖国,3个月后,从北京南苑的临时驻地复员。当时,组织上征求他的意见,可以安排到重庆市水泥厂或成都无线电厂工作,可胡树林考虑到年迈的双亲需要照顾,放弃了进城当工人的机会,志愿回家乡农村务农。离开部队的时候,他悄悄扯下军服上的志愿军符号,打进背包。

  胡树林:“把档案袋、棉衣、针线包、纪念章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符号带上,拿回去做个纪念。”

  经历了九死一生,25岁的志愿军战士胡树林从战场上归来,踏上家乡的土地,听着高音喇叭里播放的动听山歌,望着充满生机的原野和村庄,那一刻,他的心都要醉了。

  胡树林:“大喇叭里一直播放《桂花开放幸福来》,唱着‘桂花要得贵人来’,这个‘贵人’就是解放军,整天都播放,听起来感觉心里很舒服。我到车站后,就给家里带信说,我要走路回去,有二华里地,我回家高兴。我和我母亲说,我没有当上干部,她说我能活着回来就好,她心里开心,儿子有孝心,能想着娘。”

04.jpg

胡树林当年回国探亲时与第一任妻子合影

  胡树林在战场上立过功,入了党,退伍回来后,组织上安排他担任了白挑村中心管理区的党支部副书记。为了解决农田浇灌问题,县里决定修建一条叫“东大堰”的水渠,上级任命胡树林担任民兵突击连指导员,这让胡树林好像听到了冲锋的号角,他带领200多人的突击队夜以继日,积极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中。

  胡树林:“因为我当过兵,他们派我担任突击连指导员。我们要会打二锤,还要会放炮,我们突击连炸那个最艰难的地方,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圆满完成任务。”

  1960年,胡树林担任富贤村党支部书记。可刚上任不久,就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严重短缺。他负责保管和分发食堂的饭票,父母吃不饱,他宁愿饿肚子省下自己的那一份给父母,也不做违反原则的事,从来没有从自己保管的饭票里多拿一张。

  胡树林:“我掌管着公家的饭票,我爸妈那时候饿得不行了,我也坚决不会把我掌管的饭票粮食偷一点给他们,从来没有拿过公家的饭票和粮食。他们说我是一个白眼狼,就是不认父亲母亲,不知道顾家。可是我凭什么要拿?我当过兵,没有这个习惯,拿了才不正常,坚决不拿!”

05.jpg

胡树林获得的一级神枪手徽章

  当时,胡树林所在的公社规定不让种小春作物,为了带领乡亲们渡过难关,敢于担当的胡树林,冒着犯错误的风险,晚上带领部分群众偷偷上山开荒种地,千方百计增加收成,让乡亲们能够吃饱饭。

  胡树林:“公社说黄泥巴没有收成,即便种了粮食也是浪费,就不让种。我就带着乡亲们在高山上偷种一片麦子,等到收割了以后,偷偷摸摸晒干,再分到各户。”

  在那段最为困难的时期,因为担任村支部书记的胡树林心系群众温饱,敢做敢为,带领乡亲们克服困难,渡过了难关。此后,胡树林继续铆在家乡农村,带领乡亲们耕地种田,春播秋收,一干就是17年。

  1975年,在全国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的大环境下,胡树林因为工作表现突出、群众口碑良好,又被选调到丰厚乡农机站担任站长兼书记。报到时,农机站还没有建起来,整整四个月的建站时间,胡树林白天钉在工地,晚上就睡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的马槽上。

  胡树林:“那儿放着一个喂马的马槽,我就把席子铺在马槽上,在那儿守了将近4个月,就把这个农机站建成了。当时主要是给雅安汽车厂做一些拆轮、修理拖拉机的活儿,也卖配件,全部都是为了农业服务。”

06.jpg

记忆里的珍藏(杨鸿 摄)

  农机站建成后,胡树林又前往重庆、上海等地采购物资,即便有出差费,但他省吃俭用,就像作家柳青当年写的《梁生宝买稻种》那样,饿了就啃一口随身带的干馍馍,渴了就找饭店讨一口水,公家的钱一分一厘都精打细算。

  在他的带动下,全站职工拧成一股绳,农机站从新建到起步,一年一个台阶,连续多年被评为地区和省级先进单位,不仅完成了全乡拖拉机和农机器械的修理任务,还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全乡70多户五保户赠送鸡蛋、白糖等生活用品和发放过节补助。

  胡树林:“每年我这个农机站要给全乡五保户发东西,第一年是每个五保户三十个鸡蛋两斤白糖。村干部就说鸡蛋不好拿,拿去的路上会摔坏,第二年农机站就改为给每个五保户发五十元。”

  1997年11月,农机站被政府转让出售,实行一刀切政策,时年64岁的胡树林领到一次性买断工龄的17625元后,回到老家枣林村,又过起了当初的种田生活。

  胡树林:“‘切’回家了,家里还有一些地,我就开始种地,种玉米、豆子、菜,就这样生活了几十年。”

  有人说,同样上过战场,有人转业回来安排到政府机关当了领导,有的进城当了工人,而胡树林却在农村和黄泥巴打了一辈子交道,如今老了,连退休金都没有,太不划算,对此,胡树林不以为然。他说,当初复员归来回到农村,是他自愿的选择,这么多年,他从不攀比,也无怨无悔。

  胡树林:“战场上牺牲的人多得很,跟他们比我微不足道。虽然我没有当上干部,也没有赚到钱,但是我不后悔,我也不跟谁做比较。”

07.jpg

老兵的全家福

  因为此生有过难忘的军旅生活,胡树林还将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都送去当了兵。

  胡树林:“儿子大概15岁的时候,我就跟武装部长说,要把我儿子送去当兵,好儿要当兵,好铁要打钉,我就跟当兵的有感情,当兵生活锻炼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胡树林与第一任妻子马素珍结婚没多久,就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复员回来后,他一头扎进农村,与远在雅安百货公司上班的爱人马素珍常年分居两地,直到后来妻子退休后,两人才真正得以团聚。

  2014年,妻子马素珍因病去世后,同村的罗清莲老人崇拜军人出身的胡树林,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情,两位老人走在一起,成为了彼此晚年的陪伴。胡树林说,如今,他的新农保加上在乡复员军人定期生活补贴,每个月已有1570多元的收入,3个孩子每月还给他零花钱,自己再养点鸡,种点菜,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是过得比较安逸。

08.jpg

夕阳下,远去的背影

  62载岁月悠悠,故乡的山水,见证了这位抗美援朝老兵解甲归田大半个世纪的奋斗人生。汉源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牟庆说,汉源县是参军报国的一片热土,仅在抗美援朝时期,全县就有1319人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有40人牺牲在朝鲜战场,当年从战场归来的抗美援朝军人,绝大部分像胡树林这样回到农村,解甲归田,深藏功与名,在农村默默无闻度过了一生。

  牟庆:“像胡老这样的老同志,我们都坚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用心帮助他们、关心他们,让为国家做出巨大牺牲和奉献的老同志们安心地度过晚年。同时让红色基因和崇尚英雄的精神得以传承。

  耄耋之年,胡树林再次唱起《我的祖国》这首歌,歌声虽然已经不再高亢嘹亮,但依旧充满着一位老兵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与忠诚。回顾往昔峥嵘岁月,胡树林说,当年在异国他乡的战斗经历和复员归来在家乡农村奋斗的几十年,是他一生的荣幸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