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兵支书杨光明:年近古稀战“疫”斗“贫” 老当益壮“双线作战”

  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个“战场”上,有着一群被称为“兵支书”的人,他们是农村基层一线的排头兵;紫云自治县宗地镇打郎村“兵支书”杨光明,是获得过“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的紫云退休老干部,年近古稀之年,依旧奔波在两场大战役的第一线,既战“疫”又斗“贫”,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

01.jpg

多条盘山的通组路将每个组紧密相连,便利了交通,方便了群众。胡家林  摄

  长期扎根基层一线  心系民生福祉

  “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1972年12月参军,到云南省蒙自市高炮65师613兵团,成为了一名军人。”3月10日,记者来到了打郎村,见到了“兵支书”杨光明,他回忆起了初入军队,仍然记忆犹新。

  “1975年7月1日,我在部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光荣的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说起入党,杨光明激动不已。

  革命的军人,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

  “1980年,我回到家乡紫云后,成了紫云自治县打郎公社打郎大队的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4年。”杨光明说起自己初次成为打郎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从此,便结下了缘。

  “我在自己是宗地镇副主任科员的时候,从2006年开始便兼任、挑起了打郎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杨光明说。

  “十几二十年前的打郎村,可以用荒芜、贫瘠、落后、缺水、贫穷来形容。”杨光明回忆起曾经落后贫穷的打郎村。

  如何改善打郎村基础建设、人居环境、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等成了村支书杨光明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2012年3月,杨光明到了退休的年纪。

  2012年3月,宗地党委书记胡春华、宗地纪委书记韦艳青、宗地乡长罗锦乾三人来到了杨光明家里。

  “我们来的目的首先是祝贺你光荣退休,给你送来‘光荣退休证’的牌匾,另外党组织还需要交给你一个任务,你必须考虑好承担起这个担子。”胡春华说。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为党分忧,有一份光、发一份热。”杨光明就这样接下了党组织交给的任务——返聘后,继续做打郎村的党支部书记。

  回首一看,杨光明当打郎村的党支部书记已经是有18个年头了。

  战“疫”又斗“贫”  翻天覆地新打郎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今年,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杨光明与打郎村所有村干部一直在战疫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

  1月27日,农历正月初三,杨光明作为打郎村的党支部书记,立即组织召开全村党员领导干部和村民代表大会,传达省、市、县、镇各级政府防疫相关工作部署文件精神,并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据介绍,打郎村76名党员组成了党员先锋队,覆盖21个村民小组;同时,成立了应急突击队13人,应急作战队19人以及21个村民小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监测点,昼夜坚守值班,对全村人员进行全面排查、走访、防控,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随着国家对疫情采取了大量的防疫手段和措施,目前,疫情得到了部分缓解,作为打郎村的党支部书记,一方面抓好防疫的同时,也在思考脱贫攻坚大事。

02.jpg

打郎村养蜂基地。胡家林  摄

  “如何摆脱贫困?”一直以来是杨光明思考的问题。

  “打郎村地处麻山腹地,地势复杂,山多地少,土地十分贫瘠,自然资源匮乏,有山无水,交通不便,零产业、缺乏资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等多种原因,打郎成为一个经济十分落后的深度贫困村。”杨光明感叹道。

  寻求变革和发展成为了打郎村的第一件要紧之事。

  要想富先修路,唯有交通便利,打郎村才能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几十年前我们打郎村是没有所谓路的,以前村民们走的‘羊肠小道’,就连马都不能驼东西,人走都十分危险,某些路段,马驼物资经过山里坠落山间的事情,常有发生。”杨光明忆起打郎村行路难的困境。

  随着国家富强、地区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和脱贫攻坚以来,打郎村行路难的窘境已经不复存在。

  杨光明表示,现在我们打郎村的30个自然村寨,21个村民小组全部实现了硬化路组组通,11条通组路,累计38公里,惠及了全村504户2631人,村民们出行越来越方便了。

  说起教育,当过教师的杨光明感触最深,“几十年以前我们打郎村到紫云去读书的人一个都没有,那个时候读书简直是奢望,现在我们村还有到北京上重点学校的学生,曾经30余人的小学规模也扩大到了600余人,大学学生也渐渐多了起来,据统计,近几年村里考起一本、二本大学的学生有70人左右。”

  当日,记者看到打郎村中心小学配有幼儿园、一到六个年级、学校食堂、学生宿舍、教师职工宿舍、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台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

  据了解,打郎村是国家一类贫困村,是全省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辖21个村民组,30个自然村寨,全村有518户263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47户1151人,曾经一度是贫困发生率高达43.75%的深度贫困村,通过打郎村村支两委、驻村书记、驻村干部、网格员、作战队员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打郎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为2.85%(2019年底数据)。

  打郎村在住房、教育、医疗、饮水安全等方面有了保障,全村不愁吃不秋穿。一个有别于十几二十年前的崭新打郎呈现在眼前,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电力全覆盖、网络全覆盖,交通便利、产业有了发展。

  脱贫攻坚鏖战急 党员干部是先锋

  杨光明认为,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发展产业是基础。

  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领头羊,杨光明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带领村民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全村核桃、板栗种植650亩,佛手瓜种植220亩,蜜蜂养殖100箱,发展宗地花猪养殖207户500余头,村集体发展养殖黄牛100头,将原有的“旺农”合作社和村集体发展有限公司合并即“村社合一”,现有集体资金9.75万元,全面摆脱空壳村的局面。

  调整产业结构,宣传到个人。杨光明说,我们所有村里的工作人员在走访农户时,经常给农户沟通,把县里的政策宣传到田间地头,调整产业种植结构,向农户主推种植“两红一芯”,即种植红辣椒、紫云红薯和菜芯等高经济价值作物,种植紫云红薯政府每亩补贴400元,种植红辣椒政府提供一包肥料和辣椒苗等相关政策。

03.jpg

今年开春之后,核桃已经开花。胡家林  摄

  顺应时节,抓好春耕备耕工作。抓好佛手瓜补种、搭架子等管护工作,落实板栗和核桃树剪枝、施肥等基础工作,重点关注宗地花猪、黄牛、肉鸡等养殖产业推进工作,确保产业顺利发展。

  “我已经有了45年的党龄了。”年近古稀的杨光明骄傲的说,可以说我的一生就是受到共产党的教育一生。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要让老百姓先富,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在农村要持续发展,党员干部要起带头作用,要坚信理想信念,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杨光明时常跟村里76名党员提及。

  “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村支部书记,就是为民利益的一面红旗,要扛好这面红旗。”杨光明一直践行着这个信念,感党恩、念党情。

  “像您一样年龄的同龄人都在享天伦之乐,您打算干到什么时候呢?”记者问到。

04.jpg

在打郎中心小学内,去年投入使用的教学楼,宽敞明亮。胡家林 摄

  “只要党组织需要,我有一份热就发一份光,一直做到干不动为止,用实际行动践行一个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杨光明毫不犹豫答到。

  快进古稀之年的杨光明,依旧带领村民奋斗在战疫和脱贫攻坚第一线,保持年轻人一样的工作量与活力。他的事迹是对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最好的诠释,践行着党员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