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作精粹)给思念以团圆——海南多措并举破解烈士寻亲难题
开栏的话: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即日起,退役军人事务部开设“地方工作精粹”专栏,以融合报道形式反映各地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建议》,聚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使命职责,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创新做法和鲜活案例,充分展现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者和广大退役军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勇立新功的精神风采。
“哥哥,我终于找到你了……”当微风渐起,泪水滴落在青石板上,这声跨越65年的寻亲呼唤,终于找到了归宿。
2025年10月10日,海南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75岁的何子林来到哥哥何子昌的墓碑前。
跨越65年的漫长思念,难以割舍的手足亲情,一次次无功而返的寻亲之旅……终于,在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帮助下,这对兄弟得以“团圆”。
海南是琼崖革命精神的诞生地,为解放和建设海南,曾有无数先烈献出宝贵生命。昔日战火纷飞、山水相隔,不少烈士牺牲后,亲属们甚至不知他们安葬在何地。
近3年来,针对烈士信息残缺、烈属分布分散、信息沟通不畅及存在数据壁垒等痛点,海南省创新推进为烈士寻亲工作,以“祖国不会忘记·我为烈士寻亲”为主题,构建“政府主导+科技支撑+社会协同”三位一体寻亲工作体系,成功为36位烈士找到亲属。
部门联动助英雄“回家”
墓碑上,一双布满褶皱的手轻抚着“蒙岛南”三个字。
“爸爸,我和弟弟来看您了。”蒙秀花的声音在微风中轻颤。
78岁的蒙绪国和83岁的蒙秀花跪在父亲墓前。从海南文昌到五指山,200多公里的距离,他们整整走了70多年。
蒙岛南,文昌市罗豆农场乌坡村人,1949年在参加解放海南岛战役时牺牲。那时,蒙绪国还在母亲腹中。母亲总说:“你爸爸是读书人,更是革命者。等革命胜利了,他就回来教你们读书识字。”
可是胜利到来时,父亲却再也回不来了。
姐弟俩的寻亲路漫长而艰难。他们走访老战士,查阅档案,循着线索走遍父亲战斗过的地方,却所获寥寥。
转机出现在2023年春天。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启动“祖国不会忘记·我为烈士寻亲”活动,成立寻亲工作小组,联动档案、公安、民政等部门,帮助在海南牺牲的烈士寻找亲人。其间,寻亲小组和五指山市、文昌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通过查阅资料、线索摸排、实地求证,终于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发现了蒙岛南的关键线索。
接下来的日子里,寻亲小组详细整理出蒙岛南的生平,在文昌和五指山两地档案中反复求证,多次前往乌坡村听蒙秀花回忆往事。
最艰难的是实地寻找。五指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何辉一次次在毛阳镇的深山里跋涉。“烈士墓分散在各处,有些墓碑字迹已经模糊。我们一座一座地找,用软刷清理青苔,逐字辨认。”
当“蒙岛南”三个字清晰呈现时,所有人员都沉默了。何辉对着墓碑三鞠躬:“蒙岛南同志,我们找到您的家人了。”
祭奠仪式上,蒙绪国和蒙秀花把鲜花摆放在墓碑前,声泪俱下地诉说着70多年来的思念。

蒙绪国和蒙秀花在父亲墓碑前痛哭。
“爸爸,海南解放了,您的牺牲是值得的。”蒙绪国哽咽着说。
为破解烈士寻亲难题,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抓好分析研判,联合19个市县退役军人事务局、200余个乡镇(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各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力量,对烈士寻亲工作进行统筹调度,明确寻亲工作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联动档案、公安、民政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动态更新烈士信息库,综合运用部门联系、媒体发布、资料比对、实地查找等多种方式寻找线索,集中汇总各级查询档案和走访调查中收集到的信息,对收集到的模糊信息组织集中研判,推动烈士寻亲工作走深走实。
科技让寻亲如愿
牺牲69年后,丁均国烈士等来了亲人。
2025年4月,屯昌县横岭烈士陵园里,丁社峰手捧一个洁白的罐子,走到一座刻有“丁均国烈士”的墓碑前,俯下身用湿润的白布擦去墓碑上的灰尘。
“大伯,我们来看您了……”他将罐中河南洛阳的故乡土,绕着墓碑轻轻撒下。
这场相隔69年的祭奠,背后是一场漫长、艰难的寻亲。
丁均国于1949年11月投身军旅,翌年初随部队解放海南岛,1956年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年仅20余岁。
家乡的亲人只知他牺牲在遥远的海南,却不知他具体安葬何处。岁月流逝,关于这位英雄大伯的故事,在丁家代代相传,寻找他的安息之地,也成了几代人魂牵梦萦的心愿。
如今,这个心愿因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持续开展的寻亲工作得以实现。
近年来,海南省联合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及“宝贝回家”公益组织,建立省级烈士寻亲数据库,整理出103位烈士的姓名、出生年月、籍贯、部队番号等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地域寻亲信息精准推送,有效提升了烈士寻亲的成功率。
正是这条由数字支撑、科技赋能的“寻亲链”,打通了丁均国的“回家”路。
2025年,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工作人员将梳理到的烈士信息发送给合作平台,借助平台的流量优势和公益组织遍布全国的志愿者网络,寻亲信息被精准投放到洛阳后,很快就有了回复。
然而,一个棘手的难题挡在了寻亲小组面前。
当社区工作人员拿着“丁均国”的信息上门核实时,所有的信息都与丁新在吻合,只是由于最为关键的名字不同,丁家人不敢相认。
直到与村中长者再三核对,这才解开了最后的谜团——入伍后,丁新在改名丁均国。
迷雾终于散去,丁均国烈士找到了他在洛阳的根。
“看到有这么多人守护着大伯,我们感到无比欣慰。”丁社峰在祭扫时动情地说。
更令人动容的“重逢”发生在次日。在海口举行的纪念海南解放75周年暨烈士寻亲活动现场,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抖音,运用AI技术复原了丁均国烈士生前的容貌。

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抖音,运用AI技术复原了丁均国烈士生前的容貌。
当那位年轻、英武的大伯面容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上,与侄子隔空相望时,丁社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以技术赋能寻亲工作,是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务实举措——将寻亲系列活动以图文、短视频、平台互动等多种融媒体形式呈现,制作“烈士寻亲热力图”,展示寻亲线索分布与进展,通过动态数据增强观众对寻亲行动的感知。
社会合力提升寻亲质效
在烈士寻亲工作中,社会力量能起到多大作用?
2024年3月,一则来自海南的烈士寻亲信息,在北京日报记者孙延安的手机上弹出。这是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发布的103位长眠海南的烈士名单,其中的侯岩芳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位1962年牺牲的北京籍战士。
作为一名烈士寻亲工作的志愿者,3年间,孙延安参与过百余次寻亲工作,成功为十几位烈士找到亲人。每一次寻找都像与时间赛跑,这次也不例外。
孙延安立刻与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进一步核实侯岩芳的信息,但所获极少:1940年生,1962年牺牲,籍贯“海淀区老营房”。这个村落早在2002年就因城市建设被彻底拆除。
为了找到这个消失的村落,孙延安多次联系北京市海淀区曙光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翻遍档案,终于在《海淀烈士英名录》中发现四季青镇有一位侯岩芳烈士,和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提供的烈士信息吻合,同时更多细节也浮出水面:侯岩芳籍贯“老营房缠脚弯村”,为救群众牺牲。
然而,缠脚弯村也已消失,村民搬迁至各个小区。孙延安凭着经验建议:从当年缠脚弯村的老村民入手,寻找侯岩芳的信息。
新一轮的寻亲接力再次展开。曙光街道办事处又发动了更多的志愿者,孙延安与他们逐户走访,终于找到了侯岩芳的亲属。
当90岁的侯岩明得知三弟的消息时,双手颤抖不已。60多年前,为了送弟弟最后一程,他南下奔丧,却因海南封锁无法登岛。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始终牵挂着侯岩芳,但家人都不知道他安葬在哪里。
“多亏你们,才知道三弟在海南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看着孙延安带来的照片,老人红了眼眶。

孙延安走访侯岩芳烈士的二哥侯岩明。
对孙延安而言,这样的场景早已不陌生。每个周末,他都在档案室、社区间奔波。手机里存满寻亲信息,笔记本上写满进展。
“为烈士寻亲,就是和时间赛跑。”寻亲多年,孙延安坦言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所幸,他不是孤军作战,越来越多的人正加入寻亲工作——
他们是在抖音为劳卫国烈士寻亲的三亚农家乐老板盛林辉,是义务守墓盼英魂还乡的村民王福秋,是为黄才弟寻亲的“宝贝回家”志愿者义江松……他们是千千万万关心、支持寻亲工作的人,正用各种方式帮助烈士“回家”。
“为烈士寻亲工作中,社会力量不是边缘辅助群体,而是关键推动者。他们弥补了官方工作的短板,赋予了寻亲工作更强大的韧性、更广阔的覆盖面和更温暖的人情味。今年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我们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已为6位烈士找到亲属,寻亲周期大幅缩短。”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拥军优抚褒扬处处长黄臻说。
当一个个思念得以团圆,寻亲工作的步伐却不曾停下。截至目前,海南还有72位烈士在等待亲人,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寻亲工作也仍在继续:全面梳理信息、建立完善数据库、跨区域协作、联动大数据平台、发动社会力量……他们正用实际行动照亮烈士“回家”路。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 胡家升)